图书介绍
公关心理学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关心理学 第4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4610660.jpg)
- 张云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7492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公共关系学:关系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关心理学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一、心理学视角中的公共关系1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3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4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6
第二节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8
一、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8
二、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专业素质9
三、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10
四、创建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关系心理学11
第三节 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13
一、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13
二、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14
三、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15
四、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16
问题与思考17
第二章 公众的心理特征19
第一节 公众心理特征概述18
一、什么是公众心理特征18
二、公众心理特征的结构19
第二节 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22
一、个体在能力上的特征22
二、个体在气质上的特征23
三、个体在性格上的特征24
四、个性心理特征和公共关系25
第三节 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25
一、不同性别者的心理特征26
二、不同年龄者的心理特征28
三、不同职业者的心理特征29
四、不同文化者的心理特征31
五、角色心理特征和公共关系31
第四节 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33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33
二、群体领袖的心理特征34
三、群体、群体领袖和公共关系37
问题与思考38
第三章 公众的心理倾向39
第一节 公众的兴趣倾向39
一、兴趣的一般含义39
二、兴趣的个别差异41
三、公众兴趣和公共关系41
第二节 公众的需要倾向43
一、什么是需要43
二、需要的类别45
三、需要的层次47
四、公众需要和公共关系48
第三节 公众的价值观倾向50
一、价值和价值观50
二、价值评价体系52
三、价值取向类型54
四、价值观和公共关系56
第四节 公众的自我倾向57
一、自我的构成和境界57
二、自我的分化和统一60
三、自我倾向和公共关系61
问题与思考62
第四章 公众的心理定势63
第一节 心理定势概述63
一、什么是心理定势63
二、心理定势的特点65
三、心理定势的类别66
四、心理定势的作用68
第二节 微观心理定势69
一、首次效应69
二、晕轮效应71
三、经验效应72
四、移情效应74
第三节 宏观心理定势76
一、社会刻板印象76
二、地域文化心理79
三、民族文化心理81
第四节 流行心理定势83
一、时尚表现的心理定势83
二、流言表现的心理定势85
三、骚乱表现的心理定势88
问题与思考90
第五章 对公众心理的认知91
第一节 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91
一、从外部特征判别公众心理91
二、从言语、动作了解公众心理95
第二节 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98
一、对内部公众心理的认知98
二、对社区公众心理的认知100
三、对媒介公众心理的认知102
四、对政府公众心理的认知104
五、对购买公众心理的认知107
第三节 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109
一、宏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109
二、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110
三、舆论导向引起的心理变化111
四、思想教育引起的心理变化113
五、主体行为引起的心理变化113
第四节 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114
一、影响认知的对象因素115
二、影响认知的情境因素117
三、影响认知的主观因素118
四、克服认知过程中的障碍119
问题与思考121
第六章 和公众心理的沟通122
第一节 和公众的信息沟通122
一、信息沟通的含义122
二、信息沟通的模式124
三、信息沟通的内容126
四、信息沟通的网络127
第二节 和公众的意见沟通129
一、意见沟通的界定129
二、意见沟通的功能129
三、公众意见的类别131
四、意见沟通的过程134
第三节 和公众的感情沟通137
一、公众的情绪和情感137
二、公众情绪的体察139
三、公众情感的满足142
第四节 和特殊公众的沟通145
一、和身心异常者的沟通145
二、和品质不良者的沟通148
三、和受挫折者的沟通151
四、和性骚扰者的沟通153
问题与思考154
第七章 对公众心理的影响155
第一节 劝导方法的运用155
一、告知型劝导156
二、说服型劝导157
三、浸润型劝导159
四、逆向型劝导160
五、劝导方法的比较163
第二节 暗示方法的运用164
一、暗示的功效164
二、暗示的类型168
三、暗示的条件171
四、暗示的技巧173
第三节 感染方法的运用177
一、感染的一般概念177
二、感染的作用机制179
三、感染的表现形式181
四、增强感染的力量183
第四节 诱引方法的运用185
一、诱引的心理学含义185
二、兴趣方面的诱引186
三、需要方面的诱引190
四、其他方面的诱引196
问题与思考196
第八章 组织的社会形象198
第一节 组织形象概述198
一、什么是组织形象198
二、组织形象的特点200
三、组织形象的构成201
四、塑造组织形象的意义205
第二节 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207
一、印象和形象的关系207
二、印象形成的过程209
三、印象形成的途径212
四、巩固和加深公众印象215
第三节 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217
一、态度的含义和特点217
二、态度的类别和功能220
三、态度和组织形象的关系222
四、强化态度和转变态度223
第四节 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227
一、公众舆论的概念227
二、公众舆论的威力230
三、公众舆论的知晓232
四、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233
问题与思考235
第九章 组织的心理氛围236
第一节 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236
一、集体具有的特征236
二、集体对个体的影响238
三、集体意识的形成241
四、集体的集体意识243
第二节 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246
一、主人意识和主人地位246
二、主人意识的人性归因248
三、主人意识的自我归因249
四、强化集体的主人意识250
第三节 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253
一、什么是公众意识253
二、公众意识的表现255
三、公众意识的培养256
四、公众意识的普及260
问题与思考262
附录263
第四版后记263
第三版后记265
第二版后记267
第一版后记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