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面红旗”风云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丰著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907173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政治运动-研究-中国-1958~1960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面红旗”风云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1
第一章 大干快上的岁月8
一、东方醒狮跃起来8
新中国建设方案的依据是什么?8
总路线是何时提出来的?8
什么原因导致急躁情绪升温?10
“不能像蜗牛一样爬行”12
“两年超过英国”的构想13
生产计划两本账14
二、黄土地上的奇迹15
有多少颗高产“卫星”?15
在口号感召下的人们16
公共食堂是怎么办起来的?18
热情鼓舞下的群众文化热潮20
三、千年古国新神话22
毛泽东说:干脆一点吧,钢铁翻一番22
“跃进”的硬指标有哪些?23
投入一亿劳动力是什么状态?24
“国”与“锅”,孰轻孰重?25
四、纪录一再被刷新26
人民公社的高潮是如何掀起的?26
最响亮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28
人民公社的“发明权”归谁?30
一篇著名的社论《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32
队有制·社有制·全民所有制33
五、明星效应34
全国推广“徐水经验”34
实行供给制是一种怎样的生活?35
肇源县在哪里,为何要争全国第一?36
欲与典型试比高38
大寨被誉为“全世界农民的首都”39
六、寓言般的现实40
一行行醒目的“注释”40
生产队就是战斗队41
“新乐园”是什么景象?43
第二章 缩短过渡期45
一、制订发展规划45
真实的统计数字45
共产主义并不遥远46
急于过渡的弊端在哪里?47
为何要坚持“工业重点论”?48
经济管理的秩序被打乱之后53
基本建设规模越来越大54
二、一天等于二十年56
“农轻重”还是“重轻农”?56
6亿中国人做着一致的“钢铁梦”58
权力都下放了行不行?59
票子多了不值钱60
钢铁上去了,肉没了,菜少了62
三、改革的尝试64
什么是“一元化原则”?64
何谓“神仙会”?66
“左”倾的指导思想67
初衷是为了发展经济68
四、豪情与常规70
小学生宣称一年要写一万首诗,超过郭沫若70
该“向谁看齐”?71
“大”的思维定式造成的结果是什么?72
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走岔了路74
“穷是跃进的动力”吗?75
第三章 探索发展道路77
一、“大同”的理想模式77
“均等”、“均平”思想从何而来?77
中西结合的探索78
“一曰大,二曰公”的空想社会主义79
二、命运由中国人自己主宰81
美国遏制苏联要打中国什么算盘?81
怎么办?中国选择了自力更生83
从低下的生产力走出来的建设者85
人多力量大,热气高,干劲足86
三、以事实为证87
艾奇逊给了我们怎样的一份成绩单?87
刚迈步何以功就垂成?88
毛泽东说:搞工业农业比打仗还厉害?我就不信!89
气可鼓不可泄90
“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推翻学问多的!”92
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93
工业和农业如何相互促进?93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发挥了什么作用?95
群众运动与运动群众97
大丰收说明了什么?99
第四章 沉重的代价101
一、高昂的学费101
《新人口论》的作者是谁?101
破除迷信与破除科学103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104
“信阳事件”的历史教训105
为了渡过难关,不得不勒紧腰带108
二、怪圈在哪里109
集体共个人的产109
从“摇篮到坟墓”,全包了111
教训在于没有搞好综合平衡112
没有“看不见的手”115
上得很猛,跌得很凶117
三、为夺取“决定性的胜利”118
“工农商学兵”大联手118
向古人、外国人学什么?119
能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吗?121
四、搁浅的历史航船123
九年急于跨越四个社会形态123
“左”比右好的痼疾125
在热情与务实之间127
“拔白旗”压抑了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128
第五章 艰难的纠偏130
一、在曲折中迂回130
毛泽东发现了哪些问题?130
高速度的惯性仍没刹住133
“共产风”再次刮起135
中苏两党的“跃进”竞争137
击敌八百,自损三千,值吗?139
又是孤军冒进时140
二、为真理呼唤141
刘少奇心中的疑团是什么?141
彭德怀没有沉浸在喜悦中143
张闻天洞察祸患143
周小舟仗义忠谏145
陈毅忿言:吹牛不犯死罪147
邓子恢据理力争148
田家英:万家忧乐到心头150
三、包产到户几度梅开152
有谁吃了豹子胆?152
责任田制终被强行取消153
“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源出于此155
四、民生在上156
年终搞结算,落个癞痢头156
农民为什么瞒产?158
人不是机器,要劳逸结合160
第六章 自然灾害肆虐162
一、红灯,在1959年的日历上闪烁162
物资全线告急162
几个不寻常的日子164
天灾向中国袭来172
数字背后的困顿175
粮食供应量减少176
二、饥饿威胁着生命178
旱情相当严重178
人口连续负增长181
杨献珍看到了哪些真实情况?184
“一干两稀”的供给制188
三、农业大国的抉择189
共和国的危急时刻189
农业何时跌入谷底?190
城市也搞起了人民公社193
财政收支不平衡194
19亿元赤字的背后预示着什么?197
第七章 庐山会议风起云涌199
一、一次会议,多种声音199
登山公路上一片寂静199
老红军的呼唤:“请为人民鼓咙胡。”201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202
“军事俱乐部”的前因后果207
八届八中全会的主要内容210
二、继续“大跃进”215
“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指的是什么?215
无形压力下的高指标217
“反右倾”运动开始219
实现1960年的“跃进”目标225
第八章 顶住外界压力227
一、“老大哥”背信弃义227
中苏关系史上的一次大事件——苏联撤回专家227
毛、赫分歧缘何加深?229
冲突在布加勒斯特232
赫鲁晓夫碰了毛泽东的硬钉子235
借中印边界冲突对我国施压236
二、中国要有自己的独创238
经济再次陷入困局238
“大跃进”运动目的之一:要打破苏联的控制239
中苏早有哪些互约?241
从重创中汲取教训243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国内”245
第九章 走出困境247
一、为人表率共渡难关247
毛泽东没有动一筷子红烧肉247
刘少奇每餐两菜一汤247
周恩来喝玉米面糊糊248
朱德的四川泡菜249
彭德怀自耕菜园249
罗荣桓说,苦瓜能明目251
二、调动各方积极因素252
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252
分期分批摘掉“右派分子”帽子253
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254
帮助民主党派开好大会256
稳定工商界的情绪257
消除疑虑,化解矛盾259
三、国家有困难,大家来承担260
城市乡村共努力260
真不愧为“工人老大哥”262
1960年初开始了石油大会战264
原子弹爆炸试验265
机关、学校力所能及分担困难266
退伍转业军人屯垦戍边267
保卫祖国钢铁长城268
打破纪录的运动健儿269
印尼华侨艰难回国270
四、“跃进”战车终被停驶272
“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272
毛泽东说,做经济工作他不如陈云274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276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277
调整工业内部结构279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281
改善人民日常生活282
大力整顿经济秩序283
五、“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84
八届九中全会拨乱反正284
全面贯彻“八字方针”的动员令285
中南海的西楼会议287
伤筋动骨的再调整288
刘少奇提出了哪两个“三七开”?291
全国的经济形势逐渐好转295
第十章 历史没有句号298
一、以建设者的名义298
万里为何泪流满面?298
18个农民的手印儿改变了历史299
“大包干”追溯历史二十年300
为“承包”正名302
告别“大”、“公”、“饥”304
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在何时开始?304
对背叛的背叛——历史的回归305
二、穷则思变冲出禁区306
12级台风也刮不倒306
十万农工出吉安308
农村又一次包围了城市309
蓝眼睛们刮目相看310
东西南北中全都按捺不住了311
市场是个好东西313
把土地也押上314
三、不是结语:改革开放春风化雨315
参考文献318
后记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