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龋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龋病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4606369.jpg)
- 周学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890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42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龋齿-诊疗-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龋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龋病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
第一节 历史回顾1
第二节 研究现状3
一、致龋菌3
二、细菌生物膜3
三、免疫学研究5
四、窝洞制备7
五、粘接术的应用8
第三节 发展趋势11
一、龋病高危人群的系统性检测及风险评估体系研究11
二、牙菌斑生物膜研究11
三、菌斑生态防治措施研究12
四、疫苗防龋13
五、氟化物防龋14
六、窝沟封闭防龋与预防性充填15
七、增加牙齿抗龋力15
八、增加宿主抵抗力16
九、致龋菌引发全身性疾病相关性机制研究16
第二章 龋病病因学的理论研究18
第一节 龋病病因学研究回顾18
一、内源性学说18
二、外源性学说19
第二节 现代龋病病因学理论21
一、三联因素论21
二、四联因素论21
三、龋病病因新认识26
第三节 龋病研究模型26
一、动物模型27
二、体外模型27
三、临床研究29
第三章 龋病微生物学32
第一节 人类口腔微生物群32
一、以群为基础的口腔微生物发病机制33
二、口腔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33
三、影响口腔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主要代谢产物34
四、细菌素对口腔微生物群的作用35
五、口腔微生物群研究新技术35
第二节 龋病微生物38
一、龋病是细菌性疾病38
二、龋病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39
三、人类龋病相关微生物41
四、变异链球菌群42
第三节 牙菌斑生物膜47
一、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和发育48
二、牙菌斑生物膜的基本结构52
三、牙菌斑生物膜的组成52
四、牙菌斑生物膜的物质代谢55
五、微生物相互作用对牙菌斑生物膜性质的影响58
六、微生物相互作用对牙菌斑生物膜组成菌定位的影响59
七、信号传导对牙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59
八、组群相互作用对牙菌斑生物膜毒力的影响60
九、宿主因素对牙菌斑生物膜微生物的影响61
十、菌斑控制新方法61
第四节 口腔生态平衡与龋病63
一、口腔生态区63
二、口腔生态的基本特征65
三、口腔生态平衡与龋病67
第四章 龋病免疫学73
第一节 口腔免疫系统73
一、口腔免疫组织与免疫器官73
二、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75
三、口腔黏膜免疫系统76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龋病78
一、龋病免疫的抗原78
二、龋病免疫的抗体80
第三节 龋病的免疫应答82
一、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82
二、特异性抗感染免疫84
第四节 龋病的免疫预防85
一、免疫预防85
二、防龋疫苗和主动免疫87
三、人工抗体和被动免疫91
四、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92
第五章 龋病病理学96
第一节 牙釉质龋96
一、牙釉质龋的病理变化96
二、早期牙釉质龋的病理特征97
三、牙釉质龋的超微结构变化101
第二节 牙本质龋103
一、牙本质龋的病理变化103
二、牙本质对龋病的反应性变化106
三、牙本质龋的生物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106
第三节 牙骨质龋108
第四节 牙髓对龋病的反应性变化109
第五节 再矿化113
一、生理性再矿化114
二、病理性再矿化115
三、人工再矿化118
四、再矿化的临床应用120
第六章 宿主因素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122
第一节 龋病发生中的牙齿因素122
一、牙列形态缺陷与龋病发生122
二、牙齿形态异常与龋病发生123
三、牙齿理化性质与龋病发生123
第二节 唾液124
一、概述124
二、唾液的无机成分及其作用124
三、唾液的有机成分及其作用125
第三节 影响龋发生的全身因素128
一、舍格伦综合征128
二、放射性龋129
三、其他因素129
第七章 碳水化合物与龋病131
第一节 早期研究132
一、对碳水化合物在龋病发生中作用的认识132
二、影响食物致龋的因素136
三、食物致龋力的测试方法137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对牙菌斑生物膜的影响139
一、碳水化合物与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139
二、碳水化合物对菌斑组成成分的影响140
三、碳水化合物对菌斑pH的影响142
第三节 糖致龋机制145
一、无氧酵解产酸145
二、合成细胞内多糖147
三、合成细胞外多糖148
四、为致龋菌的新陈代谢活动提供能量149
五、影响糖致龋力的因素150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致龋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153
第八章 龋病的早期预防156
第一节 氟化物防龋156
一、氟的全身应用156
二、氟的局部应用159
第二节 免疫防龋160
一、免疫防龋的理论基础160
二、免疫防龋方法161
三、免疫防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162
第三节 天然药物防龋162
一、防龋天然药物的筛选162
二、天然药物防龋活性成分分析163
三、天然药物防龋尚待解决的问题164
第九章 龋病易感性评估与风险预测166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166
第二节 风险预测模型168
一、决定人群龋病易感程度的因素168
二、特殊群体龋病易感性172
第三节 预防策略175
一、饮食175
二、有效利用氟化物防龋176
三、在人群中开展对易感牙齿或牙面防龋防护177
四、对特殊群体采取特别的防龋措施178
第十章 龋病的诊断181
第一节 龋病的诊断标准181
一、临床标准181
二、流调标准183
三、X线片诊断标准183
四、组织学标准183
第二节 龋病的诊断方法184
一、常规法184
二、非常规法187
第三节 有关问题190
一、研究有待规范190
二、评价有待全面191
第四节 展望191
一、建立标准诊断方法191
二、寻找理想动物模型192
三、医生参与研究192
第十一章 龋病治疗的理论与技术194
第一节 龋病治疗理论的发展194
一、G.V.Black与现代牙体修复学194
二、粘接技术与牙体修复195
三、龋病微创治疗的基础和原则195
第二节 龋病治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197
一、微创窝洞预备技术197
二、微创防治技术200
三、银汞合金与银汞合金修复术202
四、复合树脂与直接粘接修复术204
第三节 龋病治疗的展望211
一、龋病的危险性评价211
二、龋病的个性化治疗211
三、技术与材料的发展211
四、基于牙再生组织工程的牙体修复治疗212
五、基于仿生学的牙体修复治疗213
第十二章 儿童龋病214
第一节 儿童龋病的发病情况及特点214
一、儿童龋病的发病状况214
二、乳恒牙的解剖生理特点215
三、儿童龋病的临床特点215
第二节 儿童龋病发病的相关因素217
一、口腔卫生习惯与儿童龋病217
二、饮食习惯与儿童龋病218
三、家庭因素与儿童龋病219
第三节 儿童龋病治疗新技术220
一、微创治疗理论及技术220
二、无痛镇静治疗技术221
第十三章 老年龋病225
第一节 老年口腔医学概况225
一、老年口腔医学的发展225
二、人口老龄化225
三、老年口腔医学的特点226
第二节 与老年龋病发生相关的增龄性变化227
一、牙齿硬组织的改变227
二、牙髓组织的改变229
三、牙周组织的增龄性变化230
四、唾液腺的增龄性改变230
第三节 老年龋病230
一、老年根面龋230
二、老年急性龋231
三、老年继发龋232
第四节 老年龋病治疗的特殊性232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