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4603126.jpg)
- 毕国明,许鲁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210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1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造新世界的理论指南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认识真理的发展道路12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哲学15
(一)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15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17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特点20
(四)中国传统哲学的顽强生命力和时代发展24
三、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2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区别2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学脉联系30
(三)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3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客观必然性3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3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4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光辉成果5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5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成果6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和经验原则6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6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原则7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深刻启示7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现的背景和基础7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和阶级基础7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根源和实践基础8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8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播阶段8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运用阶段9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发展阶段94
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99
(一)艾思奇率先开辟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100
(二)艾思奇初步探索了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道路102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方式和深刻启示1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方式1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刻启示117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和发展动力124
一、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125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125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127
(三)毛泽东在对“实事求是”的改造中进行了理论创新129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成果131
二、邓小平、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134
(一)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134
(二)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136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137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的精髓137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38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38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139
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141
(一)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重要作用141
(二)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其他各方面的创新145
(三)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48
五、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51
(一)深刻认识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151
(二)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153
(三)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155
第五章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辩证法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国化158
一、毛泽东对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的批判继承158
(一)“万物皆化”、“天行有常”——事物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的思想159
(二)“动必有机,动非自外”——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的思想161
(三)“阴阳互补、相互对待”,“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62
(四)“祸福倚伏”、“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思想166
(五)“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思想171
二、毛泽东对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的改造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贡献173
(一)科学界定了辩证法的矛盾概念175
(二)深刻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75
(三)系统阐发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理论178
(四)深刻揭示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81
(五)具体阐述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185
(六)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190
(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阐明辩证法思想191
第六章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196
一、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批判继承196
(一)关于知行关系的思想197
(二)关于认识来源的思想206
(三)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思想208
(四)关于检验认识的标准的思想211
(五)关于真理发展规律的思想213
二、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改造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贡献213
(一)把传统“知”、“行”概念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的概念214
(二)深刻全面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16
(三)系统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和总规律217
(四)充分发挥和丰富了主观能动性的思想222
(五)科学地概括了真理发展的规律225
第七章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社会历史观的批判继承与唯物史观的中国化229
一、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229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奠定了思想基础229
(二)毛泽东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232
二、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中国化239
(一)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239
(二)毛泽东继承“大同”社会理想精华,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中国化243
(三)“大同”社会理想中的平均主义等消极思想因素对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模式选择的影响247
第八章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251
一、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继承和发展251
(一)邓小平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251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内在特质257
(三)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思维方式和学术风格260
二、邓小平对中国传统唯物论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国化的发展265
(一)邓小平对中国传统唯物论的批判继承266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国化的发展268
三、邓小平对中国传统辩证法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发展272
(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与革故鼎新的辩证法思想272
(二)邓小平“共性”“个性”的统一与“无为而治”,“和而不同”的辩证法思想277
四、邓小平对中国传统认识论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发展281
(一)邓小平对中国传统认识论的批判继承281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发展282
五、邓小平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批判继承与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发展284
(一)邓小平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批判继承284
(二)邓小平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发展286
第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发展29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传统唯物论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国化的新发展29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传统唯物论的批判继承29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国化的新发展29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传统辩证法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新发展30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传统辩证法的批判继承30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新发展309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传统认识论的批判继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31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传统认识论的批判继承31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316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批判继承与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新发展32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批判继承32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新发展327
第十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时代问题和发展趋势334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时代问题334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反思334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时代问题341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348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348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展望353
主要参考文献364
后记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