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589575.jpg)
- 段秋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5793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25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法制史-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第一章 法治国家的关键词语3
第一节 现代社会、民主国家、法与法治5
一、现代国家与社会5
二、法治之法6
三、民主制度9
四、法治是现代国家的运行模式12
第二节 法治视角下的相关概念14
一、政治:以政权为中心的活动15
二、经济:以产品为中心的活动17
三、道德:真善美的价值目标与准则19
四、革命与建设:党和政府的职能变化23
五、领导与执政:不同的能力与工作方式26
第二章 国家运行的基本模式30
第一节 神治:神权与政权的结合30
一、欧洲“中世纪”天主(基督)教神权国家31
二、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教与政权的结合32
三、中国夏、商、周以天命神权治国34
第二节 自治: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37
一、中国的“无为而治”38
二、西方“自治”的源流39
第三节 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42
一、国家体制由何决定44
二、管理者的资格由何决定45
三、怎样对待管理者47
四、怎样对待民众50
第三章 法治的理念54
第一节 法律至上56
一、法律高于权力56
二、党依法执政与活动59
三、稳定的法律与灵活的政策61
第二节 人权神圣62
一、人权的分类63
二、神圣的权利65
三、人权的实现69
第三节 维护正义71
一、法律正义72
二、司法正义75
第四节 控制权力78
一、以法律控制权力78
二、以法控权的前提79
三、以法控权的必要性81
第四章 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83
第一节 法治意识84
一、公民意识与公仆意识84
二、规则意识与制度意识89
三、审判(司法)独立意识93
第二节 法治思维98
一、运用科学思维99
二、运用逻辑思维108
第五章 现代法治之法:以权利控制权力115
第一节 行为规则与权利本位116
一、法是一种行为规则,具有行为性116
二、法以权利为本位,具有权利性118
第二节 国家制度与强制约束120
一、国家意志是法的形态和表达方式120
二、国家约束力与制裁力121
第三节 条文的规范化与法典化122
一、法是条文化的规则122
二、规范性文件与法典式汇编123
第四节 稳定统一与明示准确124
一、稳定少变、统一协调、普遍适用124
二、公开明示、具体确定、合乎逻辑125
三、独立领域、专门机构、特殊方式127
第六章 法治国家的现实支柱130
第一节 民主制度与分权政体131
一、主权在民132
二、权力分置134
三、选举票决136
四、独立自主,言论自由与服从多数139
五、协商一致143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民众共同富裕145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145
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149
第三节 最高权威与主流信仰154
一、法律具有最高权威154
二、法治是社会的主流信仰159
第四节 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163
一、共产党依法执政163
二、政府与公务人员依法行政167
三、依法勤政与廉政169
第五节 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175
一、面对现实,正视社会不公问题176
二、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公平正义178
第六节 法律独立与自治运行181
一、司法独立的再认识181
二、司法与审判体制改革182
第七章 法治国家的不同类型185
第一节 英国:君主立宪与普通法传统186
一、形成途径186
二、政体结构189
(一)君主立宪制189
(二)联(合)邦制190
(三)国家权力的分置与交叉190
(四)责任内阁制191
三、执政方式191
(一)政党代理执政192
(二)两党轮流执政192
(三)选举竞争制度193
(四)议会党团制度194
四、法律渊源194
(一)普通法195
(二)衡平法195
(三)制定法196
五、主要法律原则196
(一)宪法至上196
(二)普通法原则197
(三)衡平法原则197
第二节 美国:宪政制度与司法权威198
一、形成途径199
二、政体结构201
(一)宪政联邦制度201
(二)分权制衡202
(三)总统制203
三、执政方式204
(一)两大党交替执政205
(二)总统、州长与两院议员205
(三)组织选举是政党的主要活动206
四、法律渊源207
(一)判例法207
(二)制定法208
五、特殊的法律原则209
(一)以“适合性”为原则继受普通法209
(二)联邦与州两大法律体系210
(三)“违宪审查”与司法中心主义211
第三节 法国:三权分立与行政法治213
一、形成途径214
(一)形成于“大革命”前期214
(二)第三共和国结束帝制,巩固法治215
(三)“二战”之后的进展216
二、政体结构217
(一)“三权分立”的宪法体制217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218
三、执政方式220
(一)党派林立、类型繁杂220
(二)两大“政党联盟”轮流执政221
四、法律渊源222
(一)欧盟法优先适用223
(二)《法国民法典》223
(三)行政法治227
五、司法体制229
(一)宪法委员会与违宪审查229
(二)行政司法与司法法院的分离230
(三)检察权的行政化232
(四)公众参与和便民诉讼233
下卷239
第八章 古代法律观的现代意义239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精华与糟粕239
一、传统法律观的形成与演变239
(一)生于中华大地,成于特殊国情240
(二)传之未断,弥久愈新246
二、利用优秀资源,切忌全盘否定249
(一)积极因素与法治基因250
(二)扬弃消极因素,促进传统更新25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对“法律”的理解255
一、“礼”中包含法律,不可等同于道德256
(一)礼制始于西周,包括家、国制度256
(二)儒家的“为国以礼”258
(三)礼制为政事法和民事法259
二、“法”是法家对法律的概括,不等于全部古代法261
(一)“刑”与“礼”对应,延伸为“法”262
(二)“法”是国家制度与吏民规则263
(三)法家之“法”与现代法律相合264
三、“天”是法律的渊源,不同于西方“上帝”267
(一)天是法律的样板,不是创世的上帝268
(二)礼法制度源于天,“天人合一”观269
(三)“天命”观念与“天志”之法270
第九章 “天法”信仰与平民情怀274
第一节 确立“天志”之法的信仰与权威274
一、墨家论法的相关术语276
(一)“天”是人格神277
(二)“鬼”是人魂之神277
(三)“法”是广义的法律278
(四)“义”以利益为核心,为民兴利除害279
(五)“兼”要求平等互利,反对等级区别280
二、以“天志”为法280
(一)离开法律,一事无成280
(二)将“天志”作为人世法律281
三、“天志”是市民的理想法282
(一)墨家设计的理想法律283
(二)对宗法等级、刑政害民的批判284
(三)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285
四、墨家的“天志”法与西方的自然法286
(一)西方的自然法观念286
(二)中国古代的“自然法”观念287
(三)神学自然法:墨子与西方的区别288
第二节 “天志”之法与市民诉求291
一、以“爱民利民”为宗旨292
二、以“兴利除害”为目的294
三、以市民权益为依归296
(一)生存权利297
(二)财产权利298
(三)参政权利298
第三节 “天志”之法与国家运行300
一、墨子的国家观与“大同世界”300
(一)起源:统一思想与行为301
(二)目的作用:行善政、赏贤善与罚暴恶302
二、墨子的义利观与中央集权国家306
(一)义利并重的“义利观”306
(二)“上同天子”与中央集权309
三、兼爱非攻与国际关系准则311
(一)国际准则的历史溯源311
(二)平等相待、和睦共处312
(三)“兼爱”“互利”,相互尊重313
(四)联合抗霸抗暴,抵抗侵略314
第十章 法家“法治”:中国古典法治的初级形态318
第一节 推行“变法改制”,构建“以法治国”318
一、春秋“改制”320
(一)管子“修齐国政”320
(二)子产推行新政321
(三)邓析批“礼”重“法”323
二、战国“变法”325
(一)李悝撰《法经》,主持魏国变法325
(二)烈士吴起与楚国“变法”327
(三)商鞅变法:秦由弱到强,大国崛起329
三、“以法治国”的设计者与推行者331
(一)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333
(二)齐国法家构划古典法治框架335
(三)韩非对“法治”的理论总结336
第二节 法家之“法”与形式法治338
一、从国家制定民众行为规则角度定义“法”339
(一)国家制定并公布的成文命令339
(二)控制、规范民众行为的规则340
(三)确定身份等级的国家制度341
(四)奖赏和刑罚的规定342
二、“法”的重要性质343
(一)强制性和制裁力343
(二)客观性和公正性344
(三)等级差别性346
(四)合情性和适时性347
三、“法”的主要作用348
(一)“禁恶止乱”、“民治国安”349
(二)“定分止争”、定赏分财”349
(三)以“法胜民”、“一民使下”350
(四)君尊主重、“独制四海”351
第三节 “法治”学说:古典法治的理论形态353
一、“法治”是国家强盛的有效途径353
(一)否定宗法贵族制,确立君臣官僚制354
(二)反对礼义教化,主张严刑峻法355
(三)反对尊贤任智,维护君权国法355
(四)君主集权与“唯法为治”357
(五)“明主治吏”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59
二、“法治”学说的理论基础361
(一)“不法古、不循今”的进化论361
(二)“好利恶害”的人性论362
(三)“人众财寡”的人口论364
(四)“立禁”、“止争”的起源论365
(五)“立公弃私”、重“平”求“直”的价值论367
第四节 实现“法治”的主要方法369
一、基本原则:“法”“势”“术”三结合369
(一)以“法”为本370
(二)法令与权势的结合370
(三)法令与治术的结合371
二、立法的主要原则372
(一)循“天道”373
(二)因“民情”373
(三)随“时变”374
(四)量“所能”374
(五)务“明易”375
(六)须“统一”375
三、执法的基本要求376
(一)明法376
(二)任法376
(三)壹法377
(四)从法379
四、赏罚的主要原则380
(一)信赏必罚380
(二)厚赏重罚381
(三)赏功罚罪、赏勇罚怯与赏富罚贫381
(四)赏誉诛非382
(五)少赏多罚与轻罪重罚382
第十一章 “礼法合治”:中国古典法治的常规形态384
第一节 奉“礼法合治”为正统思想385
一、“礼治”的复归385
二、“德治”的重光386
(一)“德治”之本意,并非道德治国387
(二)“德治”即为民执政,实行“仁政”388
(三)“德治”不同于“以德治国”390
三、“礼法”的定型392
(一)立法中的“礼、律、典”结构392
(二)司法中的“天理、国法、人情”394
四、“礼法合治”的成果:正统法律思想395
(一)“礼法合治”的历程395
(二)正统法律思想397
(三)丘濬总结与阐发了正统法律思想398
第二节 “礼法合治”的治国理论400
一、法律是“天理”的体现401
二、“明刑弼教”: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新概括403
(一)道德教化与法律强制两手并用403
(二)“纲常”是“礼法”的根本原则404
(三)从“德主刑辅”到“明刑弼教”405
三、“养民”“安民”,“为民兴利除害”407
(一)立法“为民”说407
(二)刑罚“为民”论408
四、恪守法制409
(一)“奉君之法而不奉君之意”410
(二)“国以民为本”,“民心刑赏”410
(三)慎刑恤狱、“原情定罪”的司法原则412
五、开放工商,不“与民争利”414
(一)君主“为民理财”,不得据为“私有”415
(二)土地法制,“便民”“利民”416
(三)“官不可与民争利”416
第十二章 “无为而治”、放权简政:中国古典法治的策略418
第一节 “无为而治”:治国理政之道419
一、“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最初形态419
(一)“道”以自然为本质,以“无为”为表现420
(二)“反者道之动”,“无为”才能治国421
(三)“唯道是从”,统治者应“为无为”423
(四)“返朴归真”,实为愚民424
(五)“为无为,则无不治”425
二、“逍遥游”:“无为”国度的思想自由426
(一)绝对“无为”:否定一切制度规则427
(二)与“天地并生”,“万物为一”的平等观428
(三)特立独行的精神自由430
三、黄老学派对“无为而治”的理论建树432
(一)《黄帝帛书》与《吕氏春秋》433
(二)《淮南子》对“无为而治”的总结435
(三)《贞观政要》与“无为而治”国策的实施438
第二节 古典法治的治国策略440
一、“无为”新解:“循道而治”,励精图治440
(一)汉初“约法省禁”对“无为而治”的翻新441
(二)唐初放权简政对“无为而治”的发挥442
二、礼法结合,德刑并举444
(一)“以道统法”,礼法结合444
(二)德礼为本,法刑为用445
三、“安民立政”、以法为先447
四、立法利民、符合实际449
五、执法公正无私,司法“一断于律”451
(一)以法“禁君”,“使无擅断”451
(二)赏罚公正,执法无私452
第十三章 民主法治的启蒙与引入455
第一节 “天下之法”:中国的启蒙思想456
一、反封建的志士,新思想的启蒙457
二、反对“一人”君主,主张“天下为主”459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460
(二)从反对暴君,到否定君主专制461
三、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463
(一)立“天下之法”,为民兴利除害464
(二)君主的“一家之法”属于“非法之法”466
四、“议政”、“分权”与“分治”467
(一)“学校议政”:大儒名士参与大政决策467
(二)由名儒任相,与君主“分权”468
(三)地方自立,与中央“分治”469
五、“治法”与“治人”,相结合470
(一)“治法”优于“治人”471
(二)将“任法”与“任人”结合起来472
第二节 戊戌变法:西方法治的引入与实践474
一、西学输中、西法东渐475
(一)“师夷长技”,解说西学475
(二)放眼世界,西法中译478
二、厉行“变法”,倡言“法治”479
(一)改良运动:市民与君主的联盟480
(二)君主立宪,变法图强484
三、中西合璧的法治方式489
(一)治国靠法,行法靠人489
(二)改制实践:参酌中西,修订法律491
第十四章 民主法治的中西糅合496
第一节 推翻帝制建民国:走向法治的探索497
一、孙中山对中西法学的糅合500
(一)对西方思想的选择与撷取501
(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摈弃与继承502
二、民治、法治与宪政504
(一)彰民权,行民治504
(二)倡法治,行宪政506
第二节 “五权宪法”学说507
一、“权能分治”:人民掌权、精英行政、政党治国508
(一)人民掌握“四权”,实行“直接民权”509
(二)行政有职有权,建立“万能政府”510
(三)革命时期宜行“党治”511
二、革命“三时期”与“五权分立”论513
(一)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513
(二)“五权分立”论515
参考文献518
附录 思想家人名著述简表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