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14 西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14 西夏
  • 穆鸿利,武玉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19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14 西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3

一、辽、夏、金朝所处的历史格局3

二、西夏历史发展大势8

(一)夏州政权发展脉络8

(二)西夏王朝历史脉络9

三、西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1

四、西夏的历史特点12

五、西夏社会各层面的交互影响15

六、西夏民族性、地域性差异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8

治乱兴衰编25

第一章 权力更迭与政争25

一、党项兴起与西夏建国25

(一)党项族起源与迁徙25

(二)拓跋思恭受爵夏国公27

(三)李彝殷归附宋朝28

(四)李继迁割据西平29

(五)李德明“倚辽和宋”30

(六)元昊称帝建国32

二、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33

(一)立国初期的改革措施33

(二)后妃干政与没藏讹庞专政34

(三)梁氏父子刑赏自专35

(四)任得敬分国39

第二章 改革与变更42

一、番礼与汉礼之争42

(一)两套并行政治制度的确立42

(二)围绕番礼与汉礼的争论和斗争43

二、毅宗亲政实行改革44

(一)改番礼行汉礼44

(二)划地界、恢复榷场44

(三)增官职、更州军、重用汉人45

第三章 国力盛衰与社会状况46

一、崇宗巩固皇权的各项措施46

(一)采用汉人封王制度46

(二)特建“国学”47

(三)依附金朝扩展疆域48

二、仁宗中兴48

(一)广泛吸收汉文化48

(二)《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新法》的制定49

(三)官制改革51

三、献宗联金抗蒙与西夏灭亡52

第四章 与辽、宋、金的关系53

一、与辽的关系54

(一)夏辽和战54

(二)夏辽败盟与战争55

(三)夏辽河曲之战56

(四)夏辽恢复盟好关系57

二、与宋的关系59

(一)夏初对宋战争59

(二)夏宋庆历议和61

三、与金的关系63

(一)夏弃辽附金63

(二)夏金友好相处65

(三)夏金关系破裂与夏金战争66

第五章 萧合达叛变及番部起义68

一、萧合达叛变68

二、番部起义69

经济编74

第一章 疆域、资源与环境74

一、疆域的形成与资源74

(一)疆域的形成74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76

二、地貌、气候与生态环境77

三、人力资源79

(一)人口发展与推测79

(二)各时期人口估计80

第二章 经济体制与管理82

一、经济机构及管理82

(一)中央财政经济管理机构82

(二)手工业的官营83

(三)国家垄断盐铁生产83

二、经济制度与政策83

(一)土地制度与“御庄”83

(二)赋役86

(三)仓储制与“御仓”86

第三章 部门经济88

一、农业、畜牧业与狩猎业88

(一)农业88

(二)畜牧业与狩猎业90

二、手工业91

(一)金属冶炼业91

(二)纺织业92

(三)采盐业93

(四)酿酒业93

(五)陶瓷业94

(六)砖瓦业95

(七)出版印刷业96

(八)木竹制作业98

三、交通运输99

(一)西夏初期交通中心的北移99

(二)主要交通干线99

(三)夏宋驿道和运输101

四、商业贸易102

(一)对内贸易102

(二)物价103

(三)钱币104

(四)对外贸易106

五、都会与集镇109

(一)兴庆府109

(二)灵州、凉州、夏州诸城111

(三)集镇112

第四章 区域经济114

一、兴、灵腹心之地的农业经济区114

(一)宁夏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114

(二)河套地区发达的农田水利灌溉事业115

(三)南部边陲与河西走廊的农业116

二、河西陇右地区畜牧业经济区117

(一)畜牧业区的分布117

(二)丰富的畜牧业产品种类118

(三)山地狩猎业的发展119

三、经济发展水平120

(一)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发展120

(二)农耕技术和农作物品种121

(三)窖藏谷米121

第五章 生产技术123

一、冶炼技术123

二、制瓷技术124

三、纺织技术125

四、造纸与印刷技术126

五、建筑技术127

(一)宫殿和寺院127

(二)陵园128

六、金银器制作技术129

社会结构编134

第一章 阶层、阶级与社会群体134

一、皇室与外戚134

(一)皇室134

(二)外戚138

二、贵族官僚139

(一)党项贵族官僚139

(二)汉人官僚140

三、农主与牧主142

(一)农主142

(二)牧主143

四、农夫、牧人与依附民143

(一)农夫、牧人143

(二)依附民144

五、手工工匠和商人145

(一)各类专业工匠145

(二)官工匠146

(三)商人147

六、使军、奴仆和贱民147

七、军人149

(一)将领149

(二)各级军官149

(三)下层士兵150

八、妇女151

九、神职人员154

(一)僧人的数量154

(二)帝师155

(三)国师、法师、禅师156

(四)普通僧人157

(五)僧人的民族成分158

第二章 婚姻、家庭与宗族160

一、婚姻与家庭160

二、宗族制度162

(一)宗族组织162

(二)宗族的形态与结构163

三、社区组织164

第三章 民族分布与社会结构166

一、番族166

二、汉族171

三、回鹘172

(一)分裂后的甘州回鹘172

(二)经济和社会结构173

(三)民族习俗174

(四)回鹘与西夏的关系175

四、吐蕃177

(一)吐蕃的分布177

(二)经济生活178

(三)文化习俗179

(四)唃厮罗与西夏的关系180

五、鞑靶181

(一)鞑靼人分布181

(二)经济生活182

(三)文化习俗183

(四)鞑靼与西夏的关系183

国家控制编190

第一章 政权统治190

一、君权与决策190

(一)皇帝的称号190

(二)皇位继承制的确立191

(三)皇帝的权力与地位192

(四)皇帝理政的方式193

(五)宗室的封爵与参政193

二、行政管理体制194

(一)中央政务机构及其职责194

(二)地方、基层机构及其职责195

(三)佛教管理机构196

第二章 军队198

一、中央和地方的军队及其种类198

(一)中央直属军队198

(二)地方军队199

(三)兵种199

二、军队编制、布防与规模200

三、军事体制200

(一)原始阶段201

(二)发展阶段201

(三)成熟阶段202

四、军权的控制和统兵体制203

(一)以枢密院为首的中央统军体制203

(二)经略司、正统司、统军司204

(三)监军司,擒生军,兴、灵镇守军,护卫军205

五、军律赏罚206

(一)军律的主要内容和范畴207

(二)军律的特点208

六、军事思想210

第三章 法律制度212

一、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12

(一)法律制度的产生212

(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12

二、法典与刑制213

(一)《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制定213

(二)《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内容与特点214

第四章 教育与科举216

一、教育制度216

(一)番学的建立216

(二)创建各级学校216

(三)民间教育与蒙书217

二、科举制度220

(一)曲延儒士、招揽人才220

(二)科举制的确立220

第五章 文化政策与思想控制222

一、宣扬天命论222

(一)崇拜天神222

(二)鬼神信仰与巫术223

二、思想控制224

(一)利用宗教因果轮回进行思想统治224

(二)灌输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226

三、礼乐规范228

(一)礼仪的制定228

(二)修订乐律229

精神文化编234

第一章 儒学234

一、儒学的传播234

(一)儒学的传入234

(二)番学与儒学并存234

(三)儒学传播过程中充满斗争235

二、儒学的发展236

(一)国学的建立236

(二)以儒治国236

(三)儒学经典的翻译237

(四)培育大批文人学士238

第二章 宗教239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239

(一)佛教的传入239

(二)前期佛教的发展240

(三)后期佛教的广泛传播241

(四)佛教的宗派243

(五)藏传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245

(六)佛经247

二、道教及其他251

第三章 自然科学及其成就256

一、天文学256

(一)党项人的天文学知识256

(二)天文星相二十八宿257

二、历法258

(一)司天监与大恒历院的设立258

(二)汉文、西夏文历书残页259

三、地理与地图260

四、医药与兽医学262

(一)原始巫术262

(二)医药方262

(三)兽医学264

第四章 文学与艺术266

一、文学266

(一)诗歌及诗歌集266

(二)表章奏文268

二、艺术271

(一)音乐及其改革271

(二)舞蹈272

(三)绘画和书法273

(四)雕塑282

(五)石窟艺术284

第五章 语言文字286

一、西夏文的创制与推行286

(一)西夏文的创制286

(二)西夏文的形体结构287

(三)西夏文的推行与使用290

二、丰富的西夏文文献291

三、语文学294

(一)文字学294

(二)语音学295

(三)语义学295

(四)辞书编纂学296

第六章 民间文化297

一、《新集锦合辞》的问世297

二、谚语297

(一)内容广泛的谚语297

(二)谚语的文学特色300

三、民谣301

第七章 时代精神与社会思潮304

一、哲学304

(一)天道观304

(二)人类的起源与人生价值305

二、伦理道德307

(一)质直尚义的品格307

(二)以孝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307

三、党项族的民族心态309

(一)贫富观309

(二)美丑观309

第八章 文化传统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融311

一、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双向互动311

(一)上层贵族文化311

(二)民间文化313

二、党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313

(一)党项固有文化的特色313

(二)中原文化的传入314

(三)吐蕃文化的传入314

(四)回鹘文化的传入316

(五)鲜卑、契丹文化的传入317

(六)西夏文化的外传318

(七)西夏文化与传入文化的冲突与交融319

社会生活编324

第一章 衣食住行324

一、衣着妆饰与发式324

(一)宫廷贵族文武官员冠服制度324

(二)党项人的发式325

(三)民间服饰326

二、饮食结构与习惯327

三、起居与行止328

(一)党项民居与毡帐328

(二)壮丽的宫殿329

(三)豪华的官邸329

(四)交通工具330

第二章 生老病死332

一、姓氏与称谓332

(一)姓氏332

(二)称谓334

二、社会救济335

(一)自然灾害335

(二)赈灾措施335

三、帝王陵寝与官民墓葬336

(一)帝王陵寝336

(二)官民墓葬和葬俗337

第三章 婚姻与性339

一、婚姻规制339

(一)收继婚339

(二)一夫一妻制339

二、婚姻习俗340

(一)自由的性观念340

(二)婚姻观念的变化340

第四章 岁时与娱乐342

一、岁首与天象342

二、文体娱乐343

(一)骑射343

(二)乐舞344

第五章 社会风尚345

一、社会风尚345

(一)尚武精神345

(二)重义346

(三)坚韧耐苦346

二、官场奢侈风与民间陋行347

(一)官场奢靡风347

(二)民间陋行347

附录351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351

附录二 西夏历史纪元表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