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进干旱世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强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978750296637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06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219页
- 主题词:干旱-普及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走进干旱世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干旱的真面目1
1.1 干旱的脸谱1
1.1.1 干旱的定义1
1.1.2 干旱的分类4
1.1.3 气象干旱与干旱灾害的等级划分标准4
1.1.4 干旱气候区分布9
1.1.5 干旱时空分布特征10
1.2 干旱的“病根”12
1.2.1 旱魃与旱祭12
1.2.2 干旱是地球的“顽疾”13
1.2.3 人与水的矛盾是干旱的“病根”15
1.2.4 抗旱史话16
1.3 干旱形成的奥秘18
1.3.1 干旱气候成因19
1.3.2 干旱成因20
1.3.3 干旱灾害成因22
第2章 捕捉干旱多变的“足迹”24
2.1 干旱监测及干旱气候观测24
2.1.1 干旱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24
2.1.2 干旱监测分类30
2.1.3 干旱遥感监测发展现状31
2.1.4 干旱气候观测系统(ACOS)35
2.2 干旱监测指数38
2.2.1 气象干旱指数39
2.2.2 水文干旱指数41
2.2.3 农业干旱指数42
2.2.4 社会经济干旱指数43
2.2.5 基于遥感的干旱指数43
2.2.6 不同类型干旱的相互关系44
第3章 干旱的多重影响47
3.1 西北地区干旱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7
3.1.1 西北地区总体呈暖干化趋势47
3.1.2 暖干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9
3.1.3 西北地区局部暖湿化的意义51
3.1.4 科学应对暖干化趋势52
3.2 干旱对水资源的影响53
3.2.1 水资源短缺类型53
3.2.2 干旱对水资源的影响54
3.2.3 科学利用水资源56
3.3 干旱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58
3.3.1 暖干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深刻58
3.3.2 暖干化对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影响60
3.3.3 科学应对暖干化危害62
3.4 干旱区农业发展策略63
3.4.1 准确把握农业气象服务宗旨64
3.4.2 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64
3.4.3 构建旱作农业气象业务体系65
第4章 干旱的衍生灾害68
4.1 干旱气候与荒漠化68
4.1.1 荒漠化的定义68
4.1.2 荒漠化的分布70
4.1.3 干旱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71
4.1.4 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73
4.1.5 荒漠化的防治74
4.2 干旱与沙尘暴75
4.2.1 沙尘暴定义75
4.2.2 沙尘暴分布76
4.2.3 沙尘暴成因77
4.2.4 影响我国的沙尘暴路径78
4.2.5 沙尘暴危害78
4.2.6 沙尘壁(或沙墙)的特点80
4.2.7 沙尘暴预警标准82
4.2.8 干旱与沙尘暴的关系83
4.3 沙尘暴与气候变化84
4.3.1 沙尘暴的气候效应84
4.3.2 沙尘暴与温室效应84
4.3.3 沙尘暴对气候变暖的抑制作用86
4.4 干旱环境蠕变87
4.4.1 干旱环境蠕变的定义88
4.4.2 干旱环境蠕变的本质特征88
4.4.3 干旱环境蠕变的驱动力90
第5章 科学应对干旱灾害92
5.1 干旱防灾减灾理念92
5.1.1 坚持“天人合一”理念92
5.1.2 充分利用降水资源93
5.1.3 树立体系化抗旱意识95
5.2 干旱预测预警及防御96
5.2.1 干旱预测预警现状97
5.2.2 干旱气候预测预警方法100
5.2.3 干旱气象预警标准及防御措施102
5.2.4 抗旱应急响应103
5.2.5 国家抗旱条例105
5.3 干旱灾害防御应对措施106
5.3.1 干旱减灾对策分类106
5.3.2 农业干旱减灾的主要途径107
5.3.3 加强抗旱减灾新技术开发110
5.3.4 加强干旱气象综合科学试验111
5.4 干旱灾害风险管理111
5.4.1 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112
5.4.2 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目标113
5.4.3 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115
5.4.4 干旱灾害风险控制策略116
5.5 干旱防灾减灾面临的技术挑战117
5.5.1 面临的重点技术难题117
5.5.2 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118
5.5.3 干旱灾害防御的主要技术途径121
第6章 干旱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125
6.1 人工增雨抗旱125
6.1.1 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历程126
6.1.2 祁连山人工增雨潜力130
6.1.3 人工增雨助力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133
6.2 利用露水资源抗旱134
6.2.1 露水的真面目135
6.2.2 露水对干旱生态环境的意义136
6.2.3 露水的测量和收集方法137
6.2.4 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39
6.3 干旱区水资源科学利用141
6.3.1 “121”雨水集流工程142
6.3.2 “母亲水窖”为受旱农家解渴144
6.3.3 水流不息的坎儿井146
6.3.4 砂田西瓜甜148
第7章 抵御干旱的绿色“堡垒”151
7.1 大漠之魂——“绿洲”151
7.1.1 大漠的生态明珠151
7.1.2 神奇的绿洲演化史153
7.1.3 绿洲的主要特征153
7.2 绿洲的分类和形成条件155
7.2.1 绿洲的分类155
7.2.2 绿洲的分布范围157
7.2.3 绿洲形成的条件157
7.2.4 绿洲特殊的水文环境158
7.2.5 绿洲的土壤和植被160
7.3 绿洲效应及其对抵御干旱的神奇作用161
7.3.1 “冷岛”效应161
7.3.2 “湿岛”效应162
7.3.3 “风屏”效应162
7.3.4 抑制蒸散效应163
7.3.5 水分循环效应163
7.3.6 “逆湿”效应163
7.3.7 能量密集效应164
7.3.8 增雨效应164
7.4 科学保护绿洲环境164
7.4.1 发挥绿洲的自我维持机制165
7.4.2 科学利用绿洲效应165
7.4.3 控制人类活动对绿洲的不利影响166
7.4.4 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理念167
7.5 绿洲的隐忧与希望168
7.5.1 绿洲现状不容乐观168
7.5.2 大漠生态屏障的危机169
7.5.3 绿洲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170
7.5.4 青土湖碧波再现点亮的希望171
第8章 干旱气候区资源利用173
8.1 干旱气候区丰富的自然资源173
8.1.1 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173
8.1.2 神奇独特的水资源177
8.2 干旱气候区独特的农业发展资源180
8.2.1 光热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180
8.2.2 干燥气候有利于制种业发展181
8.2.3 绿色有机农业得天独厚182
8.2.4 沙产业资源丰富184
8.3 干旱气候区富集的清洁能源186
8.3.1 风能资源丰富186
8.3.2 光伏发电潜力巨大188
8.3.3 风光能优势互补190
8.4 干旱气候对历史文物保护的特殊贡献191
8.4.1 敦煌壁画传承千年的秘密192
8.4.2 古长城屹立不倒的神奇力量194
参考文献198
作者简介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