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血管毒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芝兰,孙应彪,王宇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756591652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942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6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血管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心血管结构与功能2
第二节 心血管毒性表现3
一、流行病学资料4
二、动物实验资料7
第三节 毒性机制10
一、离子稳态改变10
二、氧化应激11
三、线粒体功能改变11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13
五、细胞凋亡14
六、细胞信号通路改变15
第四节 研究进展18
第五节 结语20
第二章 心脏结构与功能特征25
第一节 心脏基本结构25
第二节 心脏生理特征26
一、心肌细胞电活动26
二、电生理学特征29
三、兴奋的收缩耦联33
四、神经递质对电生理学效应34
第三节 心脏的功能35
一、心脏周期性活动35
二、泵血功能及其机制36
三、泵血功能的评定37
四、泵血功能的调节39
第四节 心电图42
第五节 心肌能量代谢44
一、正常心肌能量代谢44
二、心肌能量的利用45
第六节 心脏的生物化学48
一、氧化应激酶系48
二、亚硝化应激酶系49
三、心肌标志物54
第七节 心脏的离子通道57
一、钠离子通道57
二、钾离子通道59
三、钙离子通道63
四、氯离子通道64
第三章 血管结构与功能特征70
第一节 动脉系统血管的特征71
一、大动脉的结构与功能71
二、中动脉的结构和功能72
三、小动脉的结构和功能72
第二节 静脉血管特性73
一、静脉血管结构73
二、静脉功能74
第三节 毛细血管74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74
二、毛细血管分类75
三、毛细血管功能75
第四节 微循环76
一、微循环的结构76
二、微循环的功能78
三、微循环的调节79
第五节 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84
一、神经调节84
二、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86
三、体液调节91
四、自身调节102
第四章 器官循环104
第一节 冠状动脉循环104
一、解剖特点104
二、血流特点104
三、血流调节105
第二节 脑循环107
一、血流特点107
二、血流量调节107
三、血-脑脊液屏障与血-脑屏障109
第五章 致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外源性有害因素及毒性表现112
第一节 致心脏毒性的外源性有害因素及毒性表现112
一、概述112
二、心律失常113
三、心脏肥大134
四、心力衰竭136
五、心肌病139
六、其他148
第二节 致血管毒性的外源化学物及毒性表现177
一、概述177
二、高血压180
三、低血压191
四、动脉粥样硬化196
五、血栓形成228
六、出血性疾病239
第六章 外源性有害因素致心血管毒性机制256
第一节 离子稳态改变256
一、Na+-K+-ATP酶抑制256
二、Na+通道阻断257
三、K+通道阻断261
四、Ca2+通道阻断264
五、Cl-通道阻断266
六、Na+-Ca2+交换体269
第二节 冠状动脉血流改变271
一、冠状血管收缩或阻塞271
二、缺血-再灌注改变274
第三节 氧化应激278
第四节 细胞器功能失调283
一、肌纤维膜283
二、肌浆网功能改变285
三、线粒体287
四、溶酶体293
五、内质网297
六、其他299
第五节 细胞胀亡与凋亡302
一、细胞胀亡302
二、细胞凋亡304
第六节 细胞信号通路改变309
第七节 心肌细胞相关基因改变317
第七章 心血管毒理学研究方法330
第一节 概述330
第二节 整体动物实验331
一、实验程序331
二、心脏毒性观察指标332
三、常规观察指标332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毒理学实验模型344
一、普通动物实验模型344
二、基因工程动物模型349
三、高血压相关遗传工程小鼠354
第四节 心血管毒性评价的体外替代模型358
一、离体心脏灌流模型358
二、全胚胎培养模型361
三、心肌细胞培养模型363
四、血管细胞培养365
五、电生理特征测定368
六、清醒动物无线遥测技术370
七、计算机模拟替代法371
第五节 临床医学方法372
一、非侵入性检查372
二、侵入性检查375
第八章 金属与类金属378
第一节 镉及其化合物378
一、毒性表现379
二、毒性机制391
第二节 铅及其化合物408
一、毒性表现410
二、毒性机制425
第三节 钴及其化合物447
一、毒性表现448
二、毒性机制453
第四节 锰及其化合物456
一、毒性表现457
二、毒性机制469
第五节 砷及其化合物493
一、毒性表现496
二、毒性机制499
第六节 镍及其化合物501
一、毒性表现503
二、毒性机制506
第九章 芳香族烃类510
第一节 苯510
一、毒性表现511
二、毒性机制517
第二节 甲苯532
一、毒性表现533
二、毒性机制537
第三节 二甲苯539
一、毒性表现540
二、毒性机制541
第四节 苯系混合物541
一、毒性表现541
二、毒性机制544
第五节 多环芳烃553
一、毒性表现554
二、毒性机制558
第十章 烷类、醇类与脂类564
第一节 正己烷564
一、毒性表现565
二、毒性机制567
第二节 乙醇570
一、理化性质57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57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571
四、毒性概述572
五、毒性表现583
六、毒性机制589
第三节 硝酸甘油602
一、概述602
二、用途与药理作用605
三、毒性表现与机制606
第十一章 碳化物617
第一节 一氧化碳617
一、毒性表现618
二、毒性机制622
第二节 二氧化碳629
一、理化性质62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62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629
四、毒性概述630
五、毒性表现635
六、毒性机制639
第十二章 硫化物645
第一节 二硫化碳645
一、毒性表现646
二、毒性机制651
第二节 硫化氢655
一、毒性表现655
二、毒性机制663
第十三章 三氯甲烷(氯仿)666
一、毒性表现666
二、毒性机制668
第十四章 氯及有机过氧化物671
第一节 氯气671
一、急性毒性表现672
二、慢性毒性表现680
三、毒性机制682
第二节 光气688
一、毒性表现689
二、毒性机制695
第十五章 大气污染物700
第一节 大气颗粒物700
一、理化性质70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70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出702
四、毒性概述702
五、毒性表现709
六、毒性机制714
第二节 臭氧及其与空气污染物718
一、臭氧毒性表现720
二、臭氧和空气污染物毒性表现724
三、毒性机制728
第三节 烟草烟雾740
一、毒性概述742
二、毒性机制749
第十六章 农药753
第一节 有机磷酸酯类753
一、毒性表现755
二、毒性机制758
第二节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759
一、毒性表现761
二、毒性机制764
第三节 氨基甲酸酯类766
一、毒性表现767
二、毒性机制769
第四节 百草枯773
一、毒性表现773
二、毒性机制775
第十七章 药物787
第一节 心血管药物787
钙通道阻滞药788
一、毒性表现788
二、毒性机制790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790
一、毒性表现790
二、毒性机制792
强心苷类药物793
一、毒性表现793
二、毒性机制796
抗心律失常药物797
一、毒性表现797
二、毒性机制800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804
镇静催眠药805
一、毒性表现805
二、毒性机制806
抗癫痫药808
一、毒性表现808
二、毒性机制809
第三节 抗肿瘤药、抗菌药与免疫抑制剂812
抗肿瘤药物813
一、毒性表现813
二、毒性机制817
抗菌药物819
一、毒性表现819
二、毒性机制822
免疫抑制剂823
一、毒性表现823
二、毒性机制826
第四节 局部麻醉药、抗炎药与抗组胺药829
局部麻醉药830
一、毒性表现830
二、毒性机制833
抗炎药物834
一、毒性表现834
二、毒性机制836
抗组胺药838
一、毒性表现838
二、毒性机制840
第五节 精神病药844
抗精神病药845
一、毒性表现845
二、毒性机制847
抗抑郁药847
一、毒性表现847
二、毒性机制849
抗惊厥药851
一、毒性表现851
二、毒性机制853
中枢兴奋药854
一、毒性表现854
二、毒性机制855
第六节 其他药物858
抗胆碱酯酶药859
一、毒性表现859
二、毒性机制861
麦角生物碱862
一、毒性表现862
二、毒性机制864
茶碱类864
一、毒性表现864
二、毒性机制867
性激素类药物与避孕药868
一、毒性表现868
二、毒性机制869
抗疟药870
一、毒性表现870
二、毒性机制872
第七节 中药875
乌头碱类876
一、毒性表现878
二、毒性机制884
雷公藤886
一、毒性表现888
二、毒性机制897
第十八章 物理因素902
第一节 气象条件902
一、毒性表现902
二、致病机制907
第二节 噪声与振动910
一、噪声911
二、振动916
第三节 电离辐射925
一、毒性表现926
二、致病机制929
第四节 非电离辐射935
一、微波936
二、射频辐射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