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傅味琴主讲 著
- 出版社: 开化县文殊院著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4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1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经文1
讲解2
(一)2004年5月28日讲2
听到佛讲的话,就好像佛就在我们面前2
佛是指释迦佛3
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的含义3
比丘为断世俗习气,所以托钵4
在家人储备多,烦恼多4
佛规定比丘不得耕种贸易5
使人担忧的是,越来越看不到在弘法断烦恼的修行人7
杀死法身慧命的是烦恼贼8
说法就是法布施,一切供养,法供养第一10
把法说错,带着不正见形成谤法罪,会有功德吗?10
要指导众生断烦恼、发菩提心、修菩萨行12
贤者说法即得长寿,是第一福德12
如果长寿有坏处,佛为何要我们唸“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13
(二)2004年5月29日讲14
贤者说法,则得长寿,是为第一福德14
能修供养就是卖掉贫穷15
贤者说法,所生端正无比,是为第三福德15
端正也是福报所生16
心端正了,行为也就自然端正了17
一结婚就不庄严了,欢喜心没了就容易吵架18
能把身口意修成庄严,这就是修行19
心有自尊,装成习惯,就自在了20
家充满世俗气,想庄严也很困难21
进佛门能改习气,靠的就是法22
不懂法的人,竟然要佛弟子坚固在没有戒定慧的基础上22
佛门内有些人,表面上客客气气,心里可容不得人23
什么心,就会现出什么相24
整天在法上转,修行人就转成智慧相25
今世法布施,今世也能得福德26
(三)2004年5月30日讲27
贤者说法,即得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27
人和鬼神,跟菩萨的救苦有什么区别27
菩萨救苦救难,但菩萨是教育家28
不知道在法上得利益,实在是一种悲哀29
瞋恨心会吃掉法身慧命29
受人尊敬,他的名声就会远布30
贪图名利的人,会变成弘扬正法的阻力31
佛弟子不走歪路,名要清净32
隐藏功德与赞叹功德并不矛盾32
搞腐败的人,已经不懂得佛门最反对虚伪谄曲33
佛门是作贡献的地方,不是要钱的地方33
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不要贪求供养34
出家人不能接受不清净的供养34
供养要靠本人发心,不要用话去勾钱35
心要用在修行上,嘴要用在说法上35
贤者说法,即得聪明大智,是为五福德36
智慧来自思维37
不动脑筋,我执重,单凭热情欠妥当37
皈依是叫你学习,要有一颗学法的心38
佛弟子要得到佛法上的聪明智慧39
(四)2004年5月31日讲40
贤者说法上中下语均善义具足,故得长寿40
无智慧的人说话,颠倒错乱,前后矛盾40
具足法义能使闻者从法上开悟41
世间上的善恶标准不等于修行人的善恶标准42
清净要从弃恶从善中达到断烦恼的目的42
众生有烦恼,净土也会变不清净43
进入莲花是个好办法,免得把净土染污43
出家了,就不应该执着身份权力44
受戒不持戒,脾气大闲话多,这样能修行吗44
不要凭自己的一点一滴去否定别人的效果45
要戒定慧都能做到,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45
一条戒救不了佛教,一滴水成不了大海46
我执太重,就聪明不起来46
说法要“其义具备”,听法要“依教奉行”,一切都要“归寂无为”47
空加有破坏了空,空加空仍然是空47
名利空不了,讲空被人笑48
“有是假有,空是真空”,为什么要执着假来破坏真呢48
如果佛弟子放不下有,跟宗教放不下天堂,又有什么区别49
保留世俗习气的人,都在“有”里发心49
(五)2004年6月1日讲50
佛法法义引导我们趋于寂静50
佛教可不能被人作古董欣赏51
法的生命力一死亡,就不起任何作用了51
佛法讲“无寿者相”,何必祝寿凑热闹52
喜欢热闹的人,死后能到寂静的地方去吗52
一切都是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53
执着相就不是无为法,爱热闹就耐不住禅定的寂静53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53
说法归向于寂静无为,才有福德54
将来的果报在今世的因上已经形成了55
没有法,搞表面,是摧毁佛教的手段55
地狱里的苦报,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56
死囚犯实是自己枪毙自己57
欺负人的人,必然会有人去惩罚他57
苦来就害怕,时过又造业58
听法使人觉悟,心有慈悲就能止住恶心58
为了放生,雇人去抓,功德里也有过患59
法供养第一,法是聚宝盆59
(六)2004年6月2日讲60
说法之人,劝人不杀,故能得长寿60
世人颠倒,以杀生祝福,致成多病短寿60
信佛的人不能一面放生,一面杀生61
愚痴的人在受苦时还不知道这是报应62
法布施劝导众生不偷盗,就会得财宝富饶的果报63
法布施比财布施功德大,果报也来得快63
为建立法幢而接受供养,等于没受64
贪着供养,占为私有,得下恶道65
佛法是出离法,出离世间贪欲65
佛门的财是法财,是我们在法上获得成就的资粮66
说法之人能得端正无比的庄严果报66
欢喜在心里,修行人的心在法里67
靠刺激产生的欢喜,必会露出丑恶的一面67
端正来自喜乐,喜乐来自戒定慧69
修行就是研究,研得细,才能看得清69
心平气和,没有平等心怎能和得起来70
不合众的人,天天掉在烦恼苦海里71
要安必须和,要和必须平71
(七)2004年6月3日讲72
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72
法说非法,蒙蔽大众,果报恶道72
破法,谤法,必然致成听的人不敬佛不敬法不敬比丘僧74
贤者说法,要具足法义归寂无为,不可只停留在修福上74
佛门搞钱就难团结75
出家在家要互相尊重,不应互相贬低75
把有钱的居士抬高,导致居士对出家人不恭敬76
利用佛门赚钱,害人又害己77
邪见不进正道,心不净不见净土77
说得太轻巧,地狱仍未空78
照释迦佛教导说法,就是正法的依据78
对说正法的人诽谤、打击、排斥就是不敬佛法僧79
四谛法是比丘僧的根本法80
把苦集灭道另作别解,就冲掉了当年佛在鹿野苑说的四谛法80
(八)2004年6月4日讲81
令闻法者晓了妙慧,是故得聪明大智81
世间上人再聪明,仍是凡夫众生82
三世本假相,现在才实在,所以叫“现实”83
强调前世,忽视今世,修行就变质了84
抓住现在,重视当下,成就就在一刹那84
把当下放在妄想上,道道地地做老众生85
受戒要考试,为什么不考佛法,不考出离心菩提心呢85
邪因缘邪成就,享受五欲,怎能出三界86
对生活起贪心,对同学起瞋心,遇正法心不安是愚痴心87
别让歪风邪气把学正法的缘冲掉了88
(九)2004年6月5日讲89
世世说法,世世增上,最后成就智慧圆满彻底觉悟89
令闻法者晓了妙慧,是故说法者得聪明大智90
闻是疏通,思是消化,修就起了大作用91
从前人好谦虚,现在人好表现自己94
少年得志很危险,遇到恶菩萨也会有好处94
多修空观光明观,心情开朗就喜欢做好事95
听法得聪明,消化靠善知识95
要好学多闻,到了无学位证阿罗汉果才可以不学了96
善知识再好,你不合作,也难成就97
执着某些错误的话,对断烦恼的信心就树立不起来98
把正法看成“怪”,很多人就不敢再照正法去做99
(十)2004年6月6日讲100
说法能得大智,多闻能得“聪”100
日月为“明”,有明才能见一切事物100
世间上的凡夫圣人,不可能引导众生走向彼岸102
不能理解真正的道理,聪明反被聪明误103
以佛陀智慧说法,不能说是“以盲引盲”103
听邪师说法,现在愚痴,以后永远愚痴104
内心变善,趣向善道;内心变恶,趣向恶道105
修行慢,要有惭愧心,不能因药苦而不吃106
污染发展,会把整体烂掉106
不懂佛法的人装模作样,实是无知小儿107
搞表面,一转身恢复原样,怎能修得好108
迷惑人是愚痴,受迷惑也是愚痴108
话多实非闲话,有智慧就是法109
(十一)2004年6月7日讲110
令闻法者晓了妙慧110
母亲既慈悲,又常犯错误,因为她智慧不够110
放生小动物,咬死修行人,成了变态心理111
沉溺在男女的情感生活里,苦海无边难回头112
要说真实语,言之过分难免会成虚妄语114
小乘心的人集中力量了生死,慢慢会养成少为别人考虑的习气115
只有智慧没有悲心,好比只有太阳没有月亮,人间就有灾难116
朝四大名山的人,竟然不学四位菩萨的大智大悲和大行大愿117
母爱不能由他人代替,少了父亲的孩子容易自卑119
(十二)2004年6月8日讲120
世俗的悲心给予人的利益,大都是漏洞百出的世俗利益120
修大乘法必须修广大的悲心121
悲心不广大,对人易起分别心122
缺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是缺乏自我转变的能力124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125
放下执着,才能自在,一点冒尖,会造成全面衰退126
掉在感情苦海里的人,却没有勇气跳出来127
遇到障碍,绕个圈子走,何必去移山128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128
(十三)2004年6月9日讲129
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菩萨的爱是悲心129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黑暗里130
苦从愚来,佛度众生是为了消除众生的愚131
娑婆世界众生是块特殊材料,成佛快131
佛门有人提倡愚,形成了如今佛门没有人才132
学愚的人否定了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的作用和价值132
从小智小悲增长到大智大悲,少不了菩提心的力量133
有了名就傲慢,虚伪的表面谦虚实际上就是傲慢134
弘扬佛陀的智慧、悲心、菩提心才叫善知识,那样才称贤者136
诗歌:歌颂祖国138
作者简介139
免费赠阅 爱心助印 礼赠助印者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