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各家学说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桂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2498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各家学说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中医各家学说的性质与范围1
一、基本概念1
二、研究内容2
三、课程性质3
四、研究范围3
第二节 中医各家学说的地位3
第三节 学习目的和意义4
一、接受医家熏陶4
二、训练中医思维4
三、理论结合实践4
四、培养创新能力4
五、探索学术规律4
第四节 学习思路与方法5
一、掌握特点,了解全面5
二、取长补短,兼收并蓄5
三、循名责实,勘误求真5
四、博学多识,准确理解6
五、阅读原著,把握精髓6
六、相知名医,参悟医道7
七、研讨学习,质疑创新8
第二章 各家学说与中医理论体系9
第一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起源、形成与发展9
第二节 各家学说的形成10
一、基本概念的差异10
二、病机表述上的不同11
三、脉诊技法上的区别11
第三节 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基本要素11
一、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11
二、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12
三、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13
四、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和渗透14
五、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15
六、国外医学的影响15
第四节 各家学说创建者的共同特征15
第五节 医家争鸣与中医理论发展16
一、阴阳五行学说16
二、藏象学说17
三、气血理论18
四、治则治法18
第三章 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20
第一节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20
第二节 学术流派的划分21
一、划分标准21
二、划分方法21
第三节 主要学术流派简介22
一、伤寒学派22
二、河间学派22
三、易水学派24
四、温病学派25
五、中西医汇通学派25
下篇 各论29
第一章 陈延之29
第一节 生平著作29
一、生平简介29
二、著作提要29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30
一、外感病寒温分治,重在解毒30
二、临床方药学的成就32
第二章 孙思邈36
第一节 生平著作36
一、生平简介36
二、著作提要37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37
一、创立医德规范和行医准则37
二、养生学理论与实践38
三、伤寒温病的方证论治体系42
四、脏腑虚实寒热辨证44
五、杂病治疗经验46
六、方剂学成就48
第三章 钱乙52
第一节 生平著作52
一、生平简介52
二、著作提要53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53
一、阐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53
二、创立儿科易简诊法53
三、创建儿科五脏辨证纲领54
四、对儿科疾病的阐发55
五、制方用药特色57
第四章 成无己60
第一节 生平著作60
一、生平简介60
二、著作提要60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61
一、以经注论,以论证经61
二、辨证明理,鉴别异同62
三、本于气味,提出“七方”64
第五章 陈自明66
第一节 生平著作66
一、生平简介66
二、著作提要67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67
一、妇女生理病理特点67
二、妇科病论治特色69
三、论治痈疽经验70
第六章 刘完素74
第一节 生平著作74
一、生平简介74
二、著作提要75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75
一、对火热病证的研究75
二、玄府气液宣通与阳气怫郁说79
三、论治杂病的贡献81
四、五运六气病机学说的发挥83
五、亢害承制论84
第七章 张元素87
第一节 生平著作87
一、生平简介87
二、著作提要87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88
一、总结脏腑辨证理论88
二、遣药制方论91
三、脾胃病治法93
第八章 张从正96
第一节 生平著作96
一、生平简介96
二、著作提要96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97
一、因邪致病理论97
二、汗吐下三法治病经验98
三、食疗补虚103
四、情志疗法103
第九章 李杲105
第一节 生平著作105
一、生平简介105
二、著作提要106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06
一、脾胃内伤学说106
二、遣方用药经验113
第十章 朱震亨116
第一节 生平著作116
一、生平简介116
二、著作提要116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17
一、相火论117
二、阳有余阴不足论118
三、阴升阳降论119
四、摄生养老论119
五、治疗经验120
第十一章 薛己125
第一节 生平著作125
一、生平简介125
二、著作提要125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26
一、治病求本126
二、重视脾胃127
三、阐述肾命128
四、治虚心得128
第十二章 李时珍132
第一节 生平著作132
一、生平简介132
二、著作提要132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33
一、阐述药学理论133
二、阐发命门学说137
三、充实奇经八脉学说138
第十三章 杨继洲139
第一节 生平著作139
一、生平简介139
二、著作提要139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40
一、重视经络理论140
二、总结并创新针刺手法141
三、倡导针灸药物并重143
第十四章 缪希雍145
第一节 生平著作145
一、生平简介145
二、著作提要145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46
一、外感热病的研究146
二、调护脾胃,倡脾阴之说148
三、内虚暗风论治149
四、气血病证论治特色149
五、对本草学的贡献151
第十五章 陈实功153
第一节 生平著作153
一、生平简介153
二、著作提要153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54
一、疮疡论治经验154
二、辨治乳痈(乳岩)特色157
第十六章 张介宾159
第一节 生平著作159
一、生平简介159
二、著作提要159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60
一、深化阴阳五行学说160
二、阐发命门学说164
三、治疗虚损经验164
第十七章 赵献可168
第一节生平著作168
一、生平简介168
二、著作提要168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168
一、阐发命门168
二、临床治疗经验170
第十八章 吴有性174
第一节 生平著作174
一、生平简介174
二、著作提要174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75
一、对温疫的病因学认识——杂气论175
二、对温疫的病机认识——邪伏膜原176
三、温疫的辨证治疗177
四、伤寒时疫辨180
第十九章 李中梓181
第一节 生平著作181
一、生平简介181
二、著作提要181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82
一、倡论先后天根本182
二、阐人体水火阴阳183
三、临诊须别症知机183
四、论治杂病的贡献184
五、方剂学上的贡献187
第二十章 绮石190
第一节 生平著作190
一、生平简介190
二、著作提要190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91
一、虚劳的病因191
二、虚劳的病机191
三、虚劳的证治192
四、虚劳的防护194
第二十一章 喻昌196
第一节 生平著作196
一、生平简介196
二、著作提要196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197
一、秋燥论197
二、大气论198
三、阐发三纲鼎立说200
四、治单腹胀三法201
第二十二章 叶桂203
第一节生平著作203
一、生平简介203
二、著作提要203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04
一、创建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204
二、强调脾胃分治创胃阴学说206
三、倡阳化内风说207
四、久病入络说208
五、奇经辨治法210
六、虚损证治特色211
第二十三章 徐大椿214
第一节 生平著作214
一、生平简介214
二、著作提要214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15
一、溯源穷流,针砭时弊215
二、谨护元气,保全性命216
三、伤寒研究,务实出新217
四、审证求因,辨病论治218
五、主方主药,轻药愈病219
第二十四章 黄玉路221
第一节 生平著作221
一、生平简介221
二、著作提要221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22
一、尊经解经,揭迷启悟222
二、升降顺逆,主乎中气223
三、扶阳益气,培土抑阴225
第二十五章 王清任228
第一节 生平著作228
一、生平简介228
二、著作提要228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29
一、脏腑学说229
二、气血学说230
三、中风证治232
四、用药特色233
第二十六章 王泰林235
第一节 生平著作235
一、生平简介235
二、著作提要235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36
一、肝病病因病机236
二、肝病治疗237
三、方剂学贡献242
第二十七章 吴师机244
第一节 生平著作244
一、生平简介244
二、著作提要244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45
一、内治外治,理同法异245
二、外治分三焦246
三、膏药的运用247
四、其他疗法249
第二十八章 王士雄250
第一节生平著作250
一、生平简介250
二、著作提要250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51
一、对六气属性的研究251
二、对时疫霍乱病的研究252
三、对伏气温病传变的研究253
四、遣方用药特色254
第二十九章 唐宗海258
第一节 生平著作258
一、生平简介258
二、著作提要258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59
一、水火气血学说259
二、血证病因病机260
三、治吐血四法261
四、血证证治263
五、血证用药宜忌264
第三十章 张锡纯267
第一节 生平著作267
一、生平简介267
二、著作提要267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68
一、衷中参西,融会贯通268
二、擅理气机,升陷降逆268
三、中风论治,分别虚实270
四、遣药制方,崇尚实践272
第三十一章 丁甘仁274
第一节 生平著作274
一、生平简介274
二、著作提要275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275
一、外感热病论治275
二、内科杂病,善用经方277
三、临床治验举例277
四、处方用药特色278
主要参考书目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