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两岸仲裁法理论与实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两岸仲裁法理论与实务](https://www.shukui.net/cover/2/30374074.jpg)
- 薛西全编著 著
- 出版社: 弘扬图书有限公司
- ISBN:986607300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184MB
- 文件页数:4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两岸仲裁法理论与实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前言1
第二节 两岸立法及修法之原则2
第三节 仲裁之产生及发展3
第四节 仲裁之分类7
一、机构仲裁、临时仲裁7
二、依法仲裁、友谊仲裁(友好仲裁)(衡平仲裁)8
三、独任仲裁、合议仲裁8
四、国内仲裁、国际仲裁(涉外仲裁)8
五、强制仲裁、任意仲裁8
第五节 仲裁之特征9
第六节 仲裁之优点10
一、自愿性(自主性)10
二、专业性10
三、迅速性(快捷性)11
四、秘密性11
五、经济性12
六、和谐性13
七、国际性14
八、灵活性15
第七节 仲裁之缺点15
一、仲裁人选任之风险15
二、仲裁人易有代理人意识16
三、折衷式之判断16
四、意思自治原则之滥用17
五、仲裁协议对于第三人无拘束力,会发生相关连的争议因争议解决方式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17
第八节 仲裁之性质17
一、司法权论17
二、契约论19
三、混合论20
四、自治论21
第九节 法院与仲裁23
一、协助24
二、监督25
第十节 两岸仲裁机构之简介26
一、台湾仲裁机构26
二、大陆仲裁机构26
第十一节 仲裁法之法源28
第二章 仲裁协议概说33
第一节 前言33
第二节 仲裁协议35
一、仲裁协议的意义35
二、仲裁协议的特征37
第三节 仲裁协议之性质40
一、概说40
二、学说41
三、小结44
第四节 仲裁协议与其他类似的概念47
一、仲裁鉴定契约47
二、仲裁人选任契约47
第三章 仲裁协议之成立要件49
第一节 一般成立要件49
第二节 特别成立要件(大陆学者称:形式要件)——书面要件49
一、仲裁协议应以书面为之49
二、其他书面纪录,足认有仲裁合意者52
第三节 仲裁协议之种类61
一、仲裁协议之表现(存在)方式,有62
二、现有争议及将来争议63
三、仲裁条款与仲裁协议书之区别64
第四节 特殊形态之仲裁协议65
一、口头或默示(按:即沉默)接受能否成立仲裁协议67
二、契约援引(有台湾学者称为引置)的仲裁条款72
三、公司章程78
四、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例如:某协会或公会……)之章程80
五、电子数据交换及电子邮件81
六、会议纪录83
第五节 结论85
第四章 仲裁协议之生效要件87
第一节 仲裁协议一般生效要件87
一、当事人须有行为能力88
二、标的须适当(合法——容许性、可能、确定)90
三、意思表示须健全122
第二节 特别生效要件127
第三节 仲裁条款之独立性128
第四节 仲裁协议之效力133
一、妨诉抗辩——仲裁协议消极效力(即对法院效力)134
二、法院命付仲裁——仲裁协议积极效力(即对法院效力)137
三、对当事人的效力139
四、对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及仲裁人的效力140
五、使仲裁判断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效力141
第五章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143
第一节 概说143
第二节 仲裁协议效力扩张之法源145
一、释义147
二、行为148
三、积极参与148
四、公司集团148
五、禁反言原则150
六、契约相对性原则的例外151
第三节 仲裁协议效力扩张之情形及实务见解153
一、合并、分割、清算(终止)及继承153
二、债之移转155
三、第三人利益契约及代位清偿、代位求偿161
四、代理165
五、公司集团168
六、仲裁派生请求权175
第六章 仲裁人之资格条件179
第一节 前言179
第二节 立法例及两岸仲裁法规定180
一、立法例180
二、两岸仲裁法规定181
第三节 两岸仲裁法规定之架构原则183
一、概说183
二、仲裁人专业资格条件之确定185
第四节 实务运作上容易发生之问题188
一、仲裁人是否必须有行为能力189
二、法人能否担任仲裁人190
三、外国人能否为仲裁人191
四、现职法官或其他公务员能否担任仲裁人193
五、仲裁人是否必须训练及讲习195
第五节 结论——兼论仲裁人名册问题196
一、仲裁人资格限制趋向放宽196
二、仲裁人名册之性质197
第七章 仲裁人之选定方法201
第一节 前言201
第二节 仲裁人的选任与仲裁庭的组成201
一、当事人选定202
二、仲裁机构指定(选定)204
三、法院选定207
第三节 仲裁庭组成原则——非平衡性原则208
一、台湾方面209
二、大陆方面209
第四节 机构仲裁、临时仲裁与仲裁庭的组成211
一、前言211
二、机构仲裁、临时仲裁实务上如何分辨213
三、台湾仲裁法第9条第4项规定:「由仲裁机构办理者」之涵义?215
第五节 结论220
第八章 仲裁人独立公正与回避223
第一节 前言223
第二节 两岸仲裁人独立公正与回避之相关规定226
一、台湾方面226
二、大陆方面228
第三节 两岸仲裁法规定之架构原则229
第四节 仲裁庭组成之通知231
第五节 仲裁人回避之方式231
第六节 回避的原因232
第七节 回避申请之提出及时间234
第八节 决定回避之机关235
第九节 仲裁人之重新选定、指定与仲裁程序之重新进行236
第十节 未回避构成撤销仲裁判断之理由238
第十一节 实务上容易发生之问题239
第十二节 结论245
第九章 仲裁人的责任247
第一节 仲裁人与当事人的法律关系248
一、契约关系说249
二、准契约关系说251
三、特定身分所生之关系说251
第二节 仲裁人的责任及豁免253
一、仲裁人责任的理论254
二、两岸有关仲裁人责任的规定256
三、小结261
第三节 仲裁人的伦理规范261
一、两岸有关独立、公正之规定264
二、伦理规范的内容265
三、小结270
第十章 自裁管辖271
第一节 管辖权的管辖权272
一、仲裁管辖权取得的依据272
二、仲裁条款独立性与自裁管辖274
第二节 仲裁管辖权异议的时点及处理方式278
一、仲裁管辖权异议的时点278
二、仲裁庭的处理方式及并行控制原则280
第三节 两岸的规定287
一、台湾方面287
二、大陆方面289
三、小结293
第四节 结论297
第十一章 仲裁程序301
第一节 前言301
第二节 仲裁声请之提出及条件303
第三节 仲裁申请之受理305
第四节 仲裁程序之开始308
第五节 提付仲裁中断时效的时点309
第六节 仲裁程序之准据法(当事人自治原则)312
一、国内仲裁312
二、外国仲裁315
第七节 仲裁地318
第八节 仲裁询问程序之进行320
一、仲裁处所及询问期日之决定320
二、仲裁审理之期限322
三、仲裁庭管辖权之决定327
四、当事人之陈述及必要调查(正当程序原则之遵守)329
五、仲裁不公开333
六、委任代理人陈述335
七、仲裁程序使用之语文336
八、证人、鉴定人之到场应询338
第九节 仲裁程序文书之送达342
第十节 法院对于仲裁调查证据之协助344
第十一节 财产保全346
第十二节 仲裁程序违法或违反仲裁协议之异议349
第十三节 和解、调解352
一、和解354
二、调解356
三、大陆仲裁法和解与调解之区别358
第十四节 衡平仲裁(友好仲裁)360
第十五节 仲裁判断(裁决)之作成363
第十六节 简易程序370
第十七节 结语371
第十二章 仲裁判断之执行373
第一节 前言373
第二节 仲裁判断(裁决)的效力及其契约性质374
一、仲裁判断终结的效力375
二、仲裁判断的执行力379
第三节 仲裁判断的确定力385
一、台湾方面386
二、大陆方面387
第四节 仲裁判断之执行力390
一、执行力及管辖法院390
二、准予执行或不予执行之要件394
三、执行之进行与中止恢复、终结401
第五节 仲裁判断之保全及限期命提付仲裁407
第六节 两岸仲裁裁决(判断)的认可与执行408
第七节 外国仲裁判断之执行415
第八节 结论419
第十三章 撤销仲裁判断之诉421
第一节 前言421
第二节 撤销仲裁判断与裁定准予执行或不予执行之关联422
一、仲裁裁决终局效力之否定422
二、撤销仲裁判断与裁定准予执行或不予执行并存423
第三节 撤销仲裁判断之诉之性质及法院审查原则427
第四节 撤销仲裁判断之管辖法院430
第五节 提起撤销仲裁判断之期限431
第六节 裁判费之交纳之退还433
第七节 撤销仲裁判断之事由436
第八节 仲裁判断审理之期限及程序442
第九节 法院审理之结果及判决之效力443
第十节 结论451
第十四章 外国仲裁判断453
第一节 前言453
第二节 外国仲裁判断之定义454
第三节 外国仲裁判断之声请承认程序及审核460
第十五章 两岸仲裁法有关附则规定之比较463
第一节 两岸仲裁法之规定463
第二节 附则内容之说明465
第三节 结论466
第十六章 结论467
参考文献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