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 下
  • 祁志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15995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41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美学史-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曾繁仁1

导论: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整体走向与时代分期1

上编 近代: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渡17

第一章 近代: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阶段17

第一节 章炳麟《文学总略》对美文学观念的阻击20

一、“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21

二、“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反思24

第二节 美文学概念的出现与小说美论25

一、众声喧哗:“文学则属于美之一部分”25

二、黄人:“小说者,文学之倾于美的方面之一种”26

三、夏曾佑:“小说之所乐,与饮食、男女鼎足而三”27

四、徐念慈:小说之美的情感性、理想性、形象性特征30

五、狄葆贤:“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31

第三节 王国维:中国美学古今转换的标志32

一、美学起点:“人生苦痛”说33

二、美之本质:“快乐无利害”说35

三、美之形态:“人间嗜好”说37

四、文学特征观:“情感”与“想象”39

五、词曲美学观:“意境”说40

六、小说美学观:悲剧解脱与典型塑造41

七、美之价值:“无用”“独立”说43

第四节 美的价值观念的颠覆性变化44

一、崇尚“革命”,赞美“革命”45

二、崇尚“民权”,反对“皇权46

三、崇尚“平等”,反对“纲常”47

四、崇尚“自由”,反对“专制”48

五、崇尚“个体”,兼顾“群体”48

第五节 康有为的美学追求:去苦求乐,雄肆唯情49

一、《大同书》:“求乐免苦”的人生美学追求50

二、雄肆唯情的艺术美学宗尚55

第六节 梁启超:探讨美的内涵及规律,为政治改良服务58

一、三界革命:以美文学样式为政治改良服务59

二、“美的作用,不外令自己或别人起快感”63

三、“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65

四、美的本质或根源:心、物二元互补论70

五、对悲壮美、崇高美的推崇72

中编 现代:美学学科的登场与演变77

第二章“五四”前后:有美有学的美学学科的诞生77

第一节 现代美学学科的诞生77

一、蔡元培:美学学科诞生的助产士78

二、萧公弼:现代美学学科体系的奠基人89

三、吕澂《美学概论》:“价值—生命”美学学说的建构99

四、范寿康《美学概论》:价值美学的重申与发展106

五、陈望道《美学概论》:美的哲学探讨112

六、李石岑等人《美育之原理》:美育原理的初步建设117

第二节 艺术哲学:美学学科的文艺学建设119

一、黄忏华《美术概论》:空间艺术概论119

二、徐庆誉《美的哲学》:美的艺术哲学121

三、徐蔚南:“艺术哲学”概念的提出126

四、本时期《文学概论》概述127

第三节“五四”文学革命巩固的新价值取向132

一、陈独秀:“新道德”与“文学革命”132

二、胡适:文学形式的改良与内容的革命134

三、周作人:“人的文学”与“个性的文学”142

四、鲁迅早期:文学的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148

第三章1928年至1948年:从主观论美学走向客观论美学153

第一节 从价值论到经验论:美学研究的主观论倾向154

一、李安宅《美学》:价值论美学的重申和建设154

二、朱光潜:美感经验和美本质分析157

三、黎舒里:美是一种“动人力量”“表意形式”167

四、宗白华“意境”说:对朱光潜“意象”说的继承与改造169

五、傅统先《美学纲要》: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挥175

第二节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价值转向176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178

二、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182

三、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185

四、从“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186

五、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190

六、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人民文学”192

七、从“自由”到“遵命”,从“艺术自律”论到“革命工具”论194

第三节 新美学学说的崛起:以唯物主义美学为代表197

一、柯仲平的《革命与艺术》:“革命”美学旗帜的树立198

二、后期鲁迅:“无产文学”与“革命文学”的倡导202

三、胡秋原:“革命美学”学说的完善和“唯物史观美学”观的提出205

四、金公亮的《美学原论》:客观主义美学的先声212

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界新的美学纲领216

六、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与发展222

七、蔡仪《新艺术论》与《新美学》:美在客观典型说的提出225

第四节 艺术哲学的建设232

一、钱歌川《文艺概论》:文艺基本特征及其门类艺术特征认识的深化232

二、俞寄凡《艺术概论》等:客观的狭义的造形艺术美论及人体美论233

三、向培良《艺术通论》:“艺术是情绪之物质底形式”236

四、梁实秋《文学的美》:美在文学中的地位237

五、本时期的《文学概论》:以艺术自律为他律服务240

下编 当代:中国美学的自我创构、定型与新变251

第四章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化美学学派的诞生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导地位的确立251

第一节 美学大讨论的铺垫和展开252

一、前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5月,批判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252

二、爆发:1956年5月至60年代初,美学大讨论的具体过程257

第二节 美学大讨论中诞生的美学五派260

一、朱光潜:“主客观合一”派261

二、蔡仪:“美在客观”派267

三、吕荧:唯物论的主观派美学272

四、高尔太:唯心论的主观派美学278

五、李泽厚:实践美学派282

六、黄药眠、继先、杨黎夫:价值论美学294

第三节 文学的人学论争与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297

一、钱谷融:“文学是人学”的提出及其引发的批判297

二、苏联文论模式的影响299

三、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原理的建设300

第五章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践美学原理的定型与突破309

第一节 实践美学原理的系统化310

一、美学教材的编写310

二、周来祥论“美是和谐”:实践美学的独特阐释321

三、李泽厚《美学四讲》:实践美学原理的纲领329

四、蒋孔阳《美学新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40

五、实践美学理论的得失评估358

第二节 方法论热中涌现的美学新说361

一、黄海澄:系统论控制论美学原理的建构361

二、汪济生:一元论三部类三层次美论体系374

三、王明居:模糊美学原理的探索392

第三节 心理学热中的美感研究成果401

一、滕守尧:应用格式塔美学成果对审美经验的个性化探索402

二、彭立勋:美感心理的辩证唯物论研究409

三、金开诚: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三环论”原理413

第四节 新时期文艺美学的价值转向421

一、承前启后的过渡:80年代初的三部文论教材423

二、徐中玉:新时期倡导的文学价值观433

三、王元化:艺术之美源于生命446

四、刘再复: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461

五、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说475

六、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487

七、胡经之:“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505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美学的解构与重构519

第一节 杨春时:存在论超越美学体系的重构520

一、早期以“实践”为本体的“主体性超越美学”521

二、中期以“生存”为本体的“意义论超越美学”531

三、后期以“存在”为本体的“主体间性超越美学”537

第二节 朱立元: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探索540

一、对传统美学本质论、实体论、现成论、方法论的解构541

二、用“实践”为标记的“存在论美学”超越传统的“认识论美学”548

三、审美活动:实践存在论美学建构的逻辑起点554

四、“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逻辑构架及主要观点559

第三节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倡导565

一、“生态美学”的内涵剖析566

二、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城市美学、文艺美学571

三、生态美学研究的历程及其历史地位575

第四节 陈伯海:生命体验论美学的创构577

一、方法论自觉:“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578

二、审美活动的含义与特征:生命、体验、超越585

三、审美活动的要素构成与结构系统588

四、美的存在方式及其本原:“生命本真境界向人的开显”591

五、作为“审美传达”的艺术活动分析595

第五节 叶朗:以“美在意象”为标志的“意象美学”建构599

一、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600

二、“美是什么”问题的重申与“美在意象”命题的提出606

三、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614

四、艺术美论:“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617

第六节“乐感美学”: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619

一、“乐感美学”的由来及释名619

二、“重构”:“建设性后现代”的方法论621

三、美学的学科概念、“美”的统一性及“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626

四、关于美的存在的现象考察631

五、美感的本质与特征、心理元素、基本方法、结构与机制636

后记6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