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族复兴的文化轨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郭文力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08754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1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27页
- 主题词:文化事业-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族复兴的文化轨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文化——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1
一、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1
(一)在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作用上要有高度自觉4
(二)在准确把握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上要有高度自觉4
(三)在积极承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上要有高度自觉5
二、文化的独立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5
三、“中西会通”创造中国文化的新模式7
(一)世界观方面的差异8
(二)价值的差异9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11
五、从文明古国走向文化强国13
第一章 弘扬文化传统,构建精神家园16
一、文化认同——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旨归17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17
(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20
二、文化传统——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载体22
(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22
(二)中华文化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作用23
三、文化创新——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途径27
(一)文化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所在27
(二)文化创新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要求29
(三)文化创新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途径31
第二章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36
一、和谐文化的历史溯源37
(一)“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37
(二)大同世界与和谐社会38
(三)“仁”与和谐社会39
(四)诚信与和谐社会41
(五)“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42
二、“和合思想”与和谐社会43
(一)和为道43
(二)和为谋46
(三)和为贵47
(四)和合论52
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56
(一)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57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59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62
第三章 价值观与文化建构65
一、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65
(一)价值观的含义65
(二)价值观的结构66
(三)价值观的特征70
(四)主导价值观的功能73
二、价值评价及其标准、原则76
(一)价值评价中的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76
(二)价值评价的界定78
(三)价值评价的构成83
(四)价值评价的标准91
(五)价值评价科学化的方法论原则96
三、价值选择100
(一)价值选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100
(二)价值选择的依据和基本原则106
(三)价值选择中的冲突与认同112
四、价值取向118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119
(二)价值取向的社会功能122
(三)最高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信仰125
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13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13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原则13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路径133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与文化建构136
一、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互动关系136
(一)文化与经济的互渗互依137
(二)市场与文化:当代经济与文化关系的实质138
(三)文化与时代:文化发展的本质特点140
二、当代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要求141
(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142
(二)市场经济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普遍性作用144
(三)当代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要求146
三、文化在现时代的展开方式149
(一)文化的价值属性149
(二)当代文化的特殊性:科学技术文化对人类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153
(三)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价值追求156
四、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价值建构的实施途径159
(一)文化发展的经济功能与经济发展的文化性趋势并重16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与精神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引导并重162
(三)人的知识素质要求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并重165
(四)市场主体的理想发展与个体价值的理性把握并重168
(五)宏观文化环境的培育与微观文化因素的建设并重170
(六)文化的继承交流与文化的发展创新并重171
第五章 教育的使命与文化建构的原则177
一、教育的使命与文化自觉177
(一)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生产177
(二)教育塑造人的精神世界178
(三)当代教育的使命反思178
二、现代性文化实践和教育的根本问题:避免人的异化生存179
(一)现代文化的本质内容179
(二)现代文化与教育的使命180
(三)现代教育中的“人”的“失落”181
三、社会转型期的教育理念和依据181
(一)超越工业文明及其理性主义文化精神182
(二)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182
四、当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承诺184
(一)树立“成功人生”的形象,确立健康的成功理念184
(二)构建良好的教育机制,培育学生的健康性格185
(三)立足于伦理道德,重视心理情感问题185
第六章 大众文化:民族复兴中的话语建构与意义诉求187
一、西方大众文化的兴起及演变188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188
(二)文化工业对大众文化的影响192
(三)当代西方大众文化景观194
(四)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的反思196
二、文化开放与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202
(一)文化开放中的文化反思202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状况204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景观206
(四)当代中国时尚的大众文化形式208
三、中西大众文化实践比较210
(一)大众文化的“中国特色”210
(二)中西大众文化实践的同一性212
(三)中西大众文化实践的差异性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