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
  • 王馥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51355140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118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语言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1主要内容简介1

2选题的理论考虑: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3

3选题的迫切性5

4研究范围界定7

5基本研究方法8

5.1 批判终结论与批判建构论8

5.2 内外部批评法10

5.3 反思性整体批评法11

6理论目的12

7理论创新之处14

8基本框架14

第一章 认知语言学发展概述19

1引言19

2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理论动因19

2.1 术语界定:理论动因19

2.2 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理论背景20

2.3 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直接理论动因22

3认知语言学近四十年发展概述23

3.1 认知语言学的诞生23

3.2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侧重点和研究兴趣25

3.3 认知语言学近四十年发展概述26

4讨论38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之独特语言观40

1引言40

2认知语言学之语言观的哲学渊源41

2.1 海德格尔的“语言(道)说”思想41

2.2 “语言(道)说”思想对学界的影响43

3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缘起47

3.1 语言研究认知转向:第一代认知科学47

3.2 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本质区别49

3.3 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对立51

3.4 认知语言学语言观53

4三种主要语言观的概念隐喻分析54

4.1 语言研究的隐喻性路径55

4.2 分析工具:概念隐喻理论56

4.3 “语言”作为隐喻概念57

4.4 客观主义语言观的概念隐喻分析58

4.5 生成语言学语言观的概念隐喻分析59

4.6 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的概念隐喻分析60

5认知语言学之语言观反思性批评62

5.1 三种语言观的理论实质:对立和共通62

5.2 语言本质“独断论”的哲学根源63

5.3 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的哲学思考64

6结论66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之理论地位67

1引言67

2语言学界对三种研究范式的理论关系探讨68

3 M理论69

3.1 M理论简介69

3.2 构成“理论一族”的前提条件70

4三种语言学范式的多向度差异71

4.1 研究视角差异71

4.2 研究方法和研究向度差异73

4.3 研究结论差异74

5三种语言学范式研究发现相互交叠之处76

5.1 共同指向语言系统性76

5.2 共同指向语言的理智性76

5.3 共同指向语言的动因性77

5.4 共同指向语言的象似性77

5.5 共同指向语言研究路径的隐喻性78

6结语:三种语言学范式的“理论一族”关系78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之独特贡献81

1引言81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及其理论依据82

2.1 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82

2.2 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84

3认知语言学对认知研究的独特理论贡献84

3.1 对意义认知研究的独特理论贡献85

3.2 对概念系统研究的独特理论贡献89

4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研究的独特理论贡献96

4.1 开创“整体性垂直”语言研究法96

4.2 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创新97

5结论101

第五章 认知语言学外部批评、回应和反思102

1引言102

2内外部批评法102

2.1 内外部批评法简介102

2.2 两种尖锐的外部批评手段104

3不同学派的反认知语言学本质及认知语言学基本立场106

3.1 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反认知语言学本质106

3.2 客观主义、生成语言学的反认知语言学本质107

3.3 认知语言学对反认知语言学学派的基本立场108

4外部批评、理论回应和反思109

4.1 对“语言和认知同一性”的外部批评109

4.2 对隐喻思维的外部批评111

4.3 对语言结构心理表征动因的外部批评114

4.4 对认知语言学创新性外部批评114

4.5 对认知语言学不可验证性的外部批评115

4.6 对外部批评的相关理论回应117

4.7 对外部批评的理论反思119

5结语121

第六章 认知语言学内部批评、回应和反思122

1引言122

2认知视角的局限性122

2.1 多种理论动因的存在122

2.2 认知视角相对于文化视角的狭窄性124

2.3 认知视角对文化动因关注不够126

2.4 认知图式对语法解释的局限性127

3认知语言学方法论的局限性128

3.1 研究路径的“循环论证”嫌疑128

3.2 意义心理过程论所面临的挑战130

3.3 一统性解释所面临的理论挑战132

3.4 对内省法的质疑136

3.5 “认知第一性、语言第二性”所面临的挑战138

4西方强势语言概念系统对弱势语言概念系统的“强势改写”140

5讨论:认知语言学者该如何对待理论批评?142

第七章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反思性批评146

1引言146

2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动因146

2.1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147

2.2 经验主义面临的经验界限问题148

2.3 抽象形而上学和具体形而上学149

2.4 “体验革命”的兴起151

2.5 “体验革命”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154

3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体验现实主义155

3.1 体验现实主义:哲学上的第三条道路155

3.2 体验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158

3.3 体验现实主义的理论精髓159

3.4 体验现实主义的哲学本质160

4对体验现实主义的外部批评和理论回应161

4.1 Rakova (2002)对体验现实主义的外部批评161

4.2 Johnson & Lakoff (2002)对Rakova (2002)的理论回应165

4.3 认知学者对Rakova (2002)的理论回应170

5争议中的体验现实主义171

5.1 支持体验现实主义的各种证据171

5.2 反对体验现实主义的各种证据172

6体验现实主义所面临的理论挑战173

6.1 “经验”和“意义”的区分面临挑战173

6.2 体验现实主义的“主观主义”倾向176

6.3 体验现实主义的物理主义倾向177

6.4 体验现实主义的“世俗性”178

6.5 “体验”所内含的“人本中心主义”思想179

7体验现实主义反思性建构批评181

7.1 体验现实主义哲学思想继承问题再反思181

7.2 体验现实主义哲学贡献再反思182

7.3 体验现实主义的发展:模型依赖现实主义趋势184

8讨论185

第八章 认知语义学反思性批评186

1引言186

2主要的意义研究理论187

2.1 最朴素的意义理论——意义对应论187

2.2 Frege的意义观188

2.3 一些重要的意义理论189

2.4 语义学兴起190

3认知语义学兴起192

3.1 认知语义学哲学基础:意义体验论192

3.2 认知语义学兴起的理论动因193

3.3 认知语义学兴起196

3.4 认知语义学的“理论颠覆性”197

3.5 认知语义学的指导性原则199

3.6 认知语义学之语义观200

3.7 认知语义学研究重心202

3.8 各种意义认知分析工具203

4认知语义学主要理论贡献205

4.1 对语词本质的重新阐释205

4.2 把“构式”引入语法研究206

4.3 开创意义“立体化”和“动态化”研究先河207

4.4 开创词汇概念范畴化研究209

5认知语义学反思性批评211

5.1 术语问题211

5.2 对各种意义分析工具的反思性批评217

5.3 认知语义学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218

6结语219

第九章 意象图式理论反思性批评220

1引言220

2意象图式理论的提出220

2.1 意象图式理论的理论基础220

2.2 意象图式理论的提出222

2.3 意象图式的本质225

2.4 意象图式理论的独特理论贡献227

3图式化词义表征法的理论局限性228

3.1 图式化词义表征法的优势229

3.2 图式化词义表征法的“直观”陷阱229

3.3 图式化词义表征法的词义描述精度问题232

3.4 图式化词义表征法对抽象概念的表征乏力236

4讨论240

第十章 认知隐喻学反思性批评241

1引言241

2认知隐喻学的兴起242

2.1 隐喻研究的纯语言传统242

2.2 隐喻认知研究的发轫242

2.3 Reddy的“管道隐喻”243

2.4 概念隐喻理论的兴起245

2.5 认知隐喻学的最大理论贡献246

3认知隐喻学的发展247

3.1 认知心理模式对隐喻研究的影响247

3.2 Grady的基本隐喻理论248

3.3 MetaNet的创建249

3.4 认知隐喻学应用研究251

4认知隐喻学反思性批评254

4.1 指认—推理模式质疑254

4.2 Haser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解构性批评256

4.3 “跨域概念映射”的局限性257

4.4 隐喻机制普遍性假设所面临的理论挑战258

4.5 学界对概念隐喻理论合法性的质疑261

5讨论262

第十一章 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新动态264

1引言264

2国内认知语言学发展新动态264

2.1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历史简介264

2.2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特色266

2.3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趋势270

3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新动态272

3.1 夯实哲学基础272

3.2 夯实理论基础273

3.3 追求理论简明性276

3.4 触发哲学革命277

3.5 语法神经理论趋势279

3.6 量子神经计算语言研究趋势282

3.7 应用认知语言学趋势284

4认知语言学应正视的几个理论问题286

4.1 进一步平衡语言维度和认知维度之间的研究286

4.2 正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任意性289

4.3 正视语言的客体性290

5讨论292

参考文献295

后记334

作者简介3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