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疆东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演化与聚煤规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疆东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演化与聚煤规律](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518286.jpg)
- 韦波,田继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1831839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19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30页
- 主题词:塔里木盆地-中侏罗世-沉积演化-研究;塔里木盆地-中侏罗世-聚煤规律-研究;塔里木盆地-早侏罗世-沉积演化-研究;塔里木盆地-早侏罗世-聚煤规律-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疆东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演化与聚煤规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煤炭资源赋存的基础1
1.1 区域构造背景1
1.1.1 印支期(三叠纪,250~20Ma)1
1.1.2 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20~175Ma)3
1.1.3 燕山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5~135Ma)3
1.1.4 燕山晚期(早白垩世中期—早始新世,135~52Ma)4
1.1.5 早喜马拉雅期(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 Ma)4
1.1.6 晚喜马拉雅—新构造期(中新世—全新世,23.3 Ma~至今)4
1.2 构造格局特征4
1.2.1 塔东南坳陷5
1.2.2 阿尔金构造带5
1.2.3 西昆仑构造带6
1.2.4 东昆仑构造带7
1.3 区域地层8
1.3.1 且末地层小区8
1.3.2 江尕勒萨依 安西地层小区11
1.3.3 柳什塔格地层小区14
1.3.4 肃拉穆宁地层小区16
1.3.5 阿羌地层小区18
1.3.6 木孜塔格地层小区20
1.3.7 库木库里地层小区22
1.3.8 柴达木地层小区23
1.4 岩浆岩25
1.4.1 元古宙侵入岩26
1.4.2 加里东期侵入岩26
1.4.3 海西期侵入岩26
1.4.4 印支期—燕山期侵入岩26
1.5 含煤地层27
1.5.1 塔东南坳陷27
1.5.2 东昆仑构造带28
1.5.3 柴西构造带32
2 层序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34
2.1 概述34
2.2 露头层序界面识别35
2.2.1 布雅煤矿剖面36
2.2.2 普鲁煤矿剖面38
2.2.3 且末县煤矿38
2.2.4 阿拉巴斯套剖面40
2.2.5 嘎斯煤矿剖面42
2.3 层序划分方案45
2.3.1 层序界面标志45
2.3.2 初次湖泛面的识别47
2.3.3 最大洪泛面的识别49
2.3.4 层序划分方案50
2.4 地层划分对比51
2.4.1 地层划分现状52
2.4.2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52
2.4.3 地层对比方案58
2.5 层序地层格架59
2.5.1 布雅煤矿层序地层分析59
2.5.2 于田普鲁煤矿层序地层分析62
2.5.3 且末县煤矿层序地层分析64
2.5.4 吐勒塔格剖面层序地层分析66
2.5.5 柴西清水沟剖面层序地层分析68
2.5.6 联井对比71
3 沉积特征与古地理演化77
3.1 概述77
3.2 古地理与古气候78
3.2.1 中—下侏罗统常见古植物化石79
3.2.2 上侏罗统常见古植物化石80
3.2.3 古气候特征80
3.3 沉积体系及其特征80
3.3.1 冲积扇体系81
3.3.2 近岸水下扇82
3.3.3 扇三角洲体系84
3.3.4 湖泊体系87
3.3.5 沼泽相92
3.4 盆地构造属性与原型盆地93
3.4.1 构造破坏94
3.4.2 盆地构造属性98
3.4.3 原型盆地101
3.5 沉积演化111
3.5.1 初始断陷期(SQ1+SQ2)113
3.5.2 首次聚煤期(SQ3)113
3.5.3 坳陷期(SQ+SQ5)116
3.5.4 气候变化期(SQ6)118
3.6 盆地充填特征与沉积模式118
3.6.1 断陷盆地118
3.6.2 坳陷盆地118
4 聚煤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120
4.1 概述120
4.2 孢粉、古气候、煤相121
4.2.1 孢粉组合特征121
4.2.2 煤相特征与演化122
4.2.3 地球化学判别124
4.3 断坳转换控制聚煤期的形成125
4.3.1 断陷期126
4.3.2 断坳转换期127
4.3.3 坳陷期127
4.3.4 挤压反转期128
4.3.5 两期聚煤129
4.4 层序结构样式与煤层发育129
4.4.1 低位体系域的聚煤作用130
4.4.2 湖侵体系域的聚煤作用130
4.4.3 高位体系域的聚煤作用131
4.4.4 主要煤层的分布131
4.5 有利沉积相带的发育132
4.6 有利聚煤带的发育133
4.6.1 布雅有利聚煤带135
4.6.2 普鲁有利聚煤带137
4.6.3 且末县煤矿有利聚煤带137
4.6.4 红柳沟有利聚煤带139
4.6.5 艾西有利聚煤带139
5 煤岩、煤质变化规律与主控因素分析144
5.1 概述144
5.2 煤岩、煤质特征145
5.2.1 民丰凹陷145
5.2.2 瓦石峡凹陷150
5.2.3 吐拉—柴西地区150
5.2.4 镜质组与惰质组相关性151
5.3 煤化指标及煤质特征154
5.3.1 民丰凹陷154
5.3.2 瓦石峡凹陷161
5.3.3 吐拉—柴西地区168
5.3.4 主要煤层煤质指标之间的关系171
5.4 煤类分布规律174
5.4.1 煤类分布特征174
5.4.2 古地温变化规律175
5.4.3 煤变质成因175
5.4.4 讨论182
6 典型赋煤构造与找煤方向184
6.1 概述184
6.2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184
6.2.1 塔东南赋煤带184
6.2.2 吐拉—柴西赋煤带185
6.3 后期构造改造与煤田勘探范围185
6.3.1 塔东南坳陷构造特征185
6.3.2 吐拉盆地构造特征186
6.3.3 柴西构造特征187
6.3.4 东昆仑构造特征187
6.4 典型控煤构造188
6.4.1 挤压构造样式188
6.4.2 伸展构造样式193
6.4.3 走滑构造样式193
6.4.4 反转构造样式194
6.5 勘探建议194
6.5.1 艾西—阿拉巴斯套194
6.5.2 红柳沟195
6.5.3 黄羊沟—两个泉195
6.5.4 布雅东部195
6.5.5 民参2井北部195
6.6 结论和建议195
参考文献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