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立法原理、程序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立法原理、程序与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511027.jpg)
- 刘平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54861303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立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立法原理、程序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立法基本原理3
第一章 法律体系概论3
一、法律渊源与法系3
(一)法的渊源和演变4
(二)法系7
(三)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8
二、法律体系与立法11
(一)法律体系与成文法11
(二)法律是一种人为理性12
(三)立法:实现一种形式理性14
(四)立法过程:从预期到规则1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1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21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经验27
第二章 良法的标准30
一、良法的价值标准30
(一)自由是法的终极价值31
(二)公平是法的普遍价值33
(三)正义是法的内在价值35
(四)秩序是法的基础价值37
(五)效率是法的经济价值40
(六)和平是法的社会价值41
二、良法的形式标准42
三、良法的程序标准45
四、良法的维护标准47
第三章 立法体制与机制51
一、立法权的界定51
二、立法体制的构成要素52
三、立法体制的类型比较53
(一)两级制54
(二)单一制+复合型54
(三)单一制+自治型55
(四)单一制+分层型55
四、我国的立法体制56
(一)我国立法体制发展沿革56
(二)“一元两级多层次”模式63
五、地方立法权的配置64
(一)我国地方立法权配置的历史沿革65
(二)地方立法的总体定位67
六、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69
(一)对“主导”含义的不同理解69
(二)专门委员会的作用70
七、政府立法的体制机制71
(一)政府立法还是行政立法71
(二)政府立法权的世界考察73
(三)我国政府参与立法的主要途径75
(四)难点:如何防止部门利益合法化75
第四章 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77
一、政党与立法的关系概述77
二、中国历史回顾:党的重要会议为法治建设明确阶段性目标79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法制的基本方针79
(二)党的十二大,重新定位党与法的关系80
(三)党的十三大,明确了法制与改革的关系80
(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81
(五)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81
(六)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战略任务81
(七)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82
(八)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法治建设的新目标82
三、重点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党的领导的论述84
(一)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84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85
(三)依法治国要求党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85
四、实践课题:党委如何实现对立法工作的领导86
(一)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辩证关系86
(二)党委如何统揽全局、协调各方87
(三)如何把党的意志转化为法律意志87
(四)加强党内法规建设89
第五章 立法原则90
一、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90
(一)遵照宪法原则90
(二)法制统一原则91
(三)立法为民原则92
(四)公平公正公开原则94
(五)立改废释并举原则96
二、地方立法的三原则96
(一)不抵触97
(二)有特色99
(三)可操作101
第六章 立法主体与权限103
一、关于立法权限的划分103
二、国家立法权105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105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106
(三)国务院的立法权107
(四)国务院部门的规章制定权108
三、地方立法权109
(一)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109
(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110
(三)省级政府的规章制定权111
(四)设区的市、自治州的政府规章制定权112
四、行政行为设定权112
(一)法律的行政行为设定权112
(二)行政法规的行政行为设定权113
(三)地方性法规的行政行为设定权114
(四)规章的行政行为设定权114
第七章 授权立法115
一、授权立法的不同模式115
(一)英国115
(二)美国116
(三)德国118
(四)我国的授权立法119
二、授权立法的必要性121
三、授权立法的类型122
(一)普遍授权122
(二)特别授权123
(三)专项授权125
四、授权立法的基本规范126
(一)授权立法的特征127
(二)对授权立法的限制127
(三)授权立法的基本程序128
第八章 区域立法协作130
一、区域立法协作的基本定位130
(一)区域立法协作的法律地位131
(二)区域立法协作的实现途径131
(三)区域立法协作的主体132
二、区域立法协作的形式133
(一)统一型立法协作133
(二)互补型立法协作133
(三)松散型立法协作134
三、区域立法协作的基本程序134
(一)立项的协调135
(二)立法内容的协调135
(三)法律位阶的同一136
(四)同步实施136
第九章 立法与公共政策137
一、公共政策的特点与定位137
(一)公共政策与立法的关系137
(二)公共政策的国际考察138
(三)公共政策制定需考量的因素139
二、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公共政策141
(一)我国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141
(二)我国公共政策的类型与特点142
(三)公共政策与规范性文件144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估144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原则144
(二)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145
(三)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立法154
第十章 立法专业化与立法工作者159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159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特征159
(二)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意义161
(三)国内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认知161
二、立法工作者的基本要求163
(一)具有“吃透两头、把握中间”的政治判断能力163
(二)掌握立法工作内在规律的专业能力164
(三)善于平衡各种利益博弈的协调能力164
(四)具有法的不同价值的衡量能力165
(五)娴熟掌握立法技术的职业能力165
三、实现由“技术专业化”向“实体专业化”的转变166
中篇 立法规则与程序171
第十一章 科学立法171
一、科学立法的总体把握171
(一)正确认识立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171
(二)遵循一国法律体系的内在规律173
(三)掌握立法的工作规律174
二、科学立法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177
(一)权利与义务177
(二)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178
(三)法律规则与市场规则181
(四)法治与共治183
(五)法治与德治186
三、立法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187
(一)立法中的“效益”原理187
(二)立法中的“科斯定理”运用188
(三)立法中对行政预期保值与增值的选择189
(四)立法中的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比较190
第十二章 民主立法191
一、代议制民主与立法191
(一)代议制民主的历史脉络192
(二)代议制民主的法理溯源194
(三)代议制民主的局限与公民直接民主的回归196
(四)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198
二、民主立法中的几个法理问题200
(一)人民的诉求如何在立法中体现200
(二)人大代表如何在立法中代表人民利益201
(三)表决者应当表达谁的意志204
三、立法民主协商制度204
(一)关于协商民主制度205
(二)协商民主制度在立法中的运用207
(三)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208
第十三章 立法公正211
一、立法中的价值平衡211
(一)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的平衡212
(二)平等保护与倾斜保护的平衡213
(三)效率与公平的平衡214
(四)公共秩序与个体权益的平衡215
(五)惩戒功能与引领功能的平衡217
二、立法中的利益博弈模式218
(一)利益集团-游说型218
(二)全民公决-自治型220
(三)穿梭审议-制衡型222
(四)民主集中-协商型223
三、立法中的权衡与妥协224
(一)防止立法对社会生活的过度干预224
(二)防止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226
第十四章 立法的前期准备228
一、立法预测与规划编制228
(一)立法预测228
(二)立法规划的编制229
二、立项与论证233
(一)立项权233
(二)立项标准与类型234
(三)立项论证235
(四)地方性法规的立项程序235
(五)政府规章的立项程序236
三、立法调研与文本起草237
(一)立法调研238
(二)确定文本起草主体238
(三)起草文本240
(四)立法提案的起草与报告241
第十五章 立法的正式程序242
一、地方人大立法的主要程序242
(一)立法案的提出242
(二)三审制243
(三)审议方式243
(四)立法案的撤回、搁置与终止245
(五)公众参与246
(六)立法表决与通过249
(七)法规的公布与生效251
二、规章制定的主要程序251
(一)规章立法提案252
(二)对规章草案的审核252
(三)规章审议与表决253
(四)规章的签署与公布253
第十六章 立法后的完善程序255
一、法规范文本的备案与审查255
(一)立法备案制度255
(二)对法规范文本的审查与处理256
二、立法解释257
(一)对1981年《解释决议》的解读257
(二)立法解释的实际运用评价259
(三)立法解释的基本操作规范260
三、法规范的适用与冲突的裁决261
(一)实体性裁定规则261
(二)程序性裁定规则263
四、立法的违宪审查264
(一)违宪审查制度的功能265
(二)违宪审查的模式分析265
(三)我国违宪审查的制度与实践267
五、立法的修改与废止268
(一)正确理解法的稳定性与动态性269
(二)立法的修改269
(三)立法的废止270
六、法的编纂271
(一)法的编纂的两种模式271
(二)法的编纂制度的定位271
(三)法的编纂与法的汇编272
(四)法的编纂与法的清理272
(五)法律编纂权的设定273
七、立法后评估274
(一)立法后评估的法理基础275
(二)立法后评估指标的内涵277
(三)立法后评估指标的维度277
(四)立法后评估指标的构成278
(五)立法后评估的运用与实现279
(六)立法后评估结果的应用280
下篇 立法技术规范283
第十七章 立法技术概说283
一、法律规范的结构: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283
(一)条件284
(二)行为模式284
(三)法律后果285
二、法律条文的构成:概念、规则和原则285
(一)法律概念285
(二)法律规则286
(三)法律原则287
(四)概念、规则与原则之间的关系288
三、立法范式:“实施型”与“创制型”289
第十八章 立法的基本规范291
一、名称的表述291
(一)基本要求291
(二)构成三要素291
(三)题注292
二、基本体例292
(一)法规的基本体例292
(二)规章的基本体例293
三、文本的基本结构294
(一)编、章、节的设置295
(二)条与条标295
(三)款、项、目296
第十九章 通用条文的表述规范301
一、总则部分301
(一)目的和依据301
(二)定义305
(三)适用范围307
(四)实施部门310
二、分则(主体)部分313
(一)行为规范的设定313
(二)权利和义务的设定规则313
(三)行为主体的表述315
(四)引用条款的表述316
(五)制定配套性规定的表述规则317
三、法律责任部分318
(一)法律责任的表述方法319
(二)法律责任的设定类型320
(三)法律责任的归类方法321
(四)行政处罚的表述323
(五)行政责任的表述327
(六)刑事与民事责任的表述329
(七)法律救济条款330
四、附则部分330
(一)名词、术语解释331
(二)参照执行的规定331
(三)过渡性条款331
(四)施行日期332
(五)废止事项332
五、附件(附录)332
第二十章 立法语言的规范334
一、立法语言的基本要求334
(一)准确334
(二)精炼335
(三)平易336
(四)明确336
(五)严谨337
(六)中性337
二、常用句式的规范338
(一)“的”字结构338
(二)但书340
(三)列举342
(四)指示代词345
三、惯用词和字的规范345
(一)宜适用以双音节构词的常用字345
(二)近义词的选用345
(三)数字使用规范350
四、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351
(一)法律文本标点符号的使用种类352
(二)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352
五、语法的正确运用353
(一)句法结构选择要合理354
(二)句法成分要俱全354
(三)句法成分要搭配得当355
(四)句类选择要准确355
(五)语序要符合规范356
(六)须避免的立法语言中常见错误356
第二十一章 修改与废止的技术规范358
一、局部修改模式(修正案)358
(一)修正案的定位358
(二)修正案的名称358
(三)表述方式359
(四)结尾的表述360
(五)附件:对照表360
二、废旧立新模式(修订案)360
(一)修订案的适用情形360
(二)修订草案的标识与说明361
(三)新旧法规(规章)的衔接361
三、批量修订模式362
(一)批量修订模式的适用情形362
(二)批量修订格式362
四、废止的规范363
(一)法的废止的种类363
(二)应予废止的情形364
(三)废止的格式364
参考书目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