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理论与技术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理论与技术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499679.jpg)
- 金淮,张建全,吴锋波,任干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6773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城市铁路-铁路工程-监测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理论与技术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城市轨道交通组成及发展概况1
1.1.1 城市轨道交通组成及特点1
1.1.2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3
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特点7
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9
1.3.1 工程监测现状9
1.3.2 工程监测发展趋势15
第2章 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及监测要求17
2.1 工程安全风险管理17
2.1.1 工程风险17
2.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理19
2.2 工程监测要求23
2.2.1 工程监测的作用23
2.2.2 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24
2.2.3 工程监测的管理要求31
第3章 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等级34
3.1 概述34
3.2 工程影响分区和监测范围34
3.2.1 工程影响分区37
3.2.2 工程监测范围41
3.3 工程监测等级42
3.3.1 工程自身风险等级42
3.3.2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46
3.3.3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47
3.3.4 工程监测等级48
第4章 明(盖)挖法基坑工程监测49
4.1 概述49
4.1.1 明(盖)挖法工程特点49
4.1.2 变形机理52
4.1.3 明(盖)挖法工程风险分析58
4.2 监测对象和项目61
4.2.1 监测对象和项目的确定61
4.2.2 监测项目的选择62
4.3 监测点布设与监测方法63
4.3.1 地表沉降63
4.3.2 桩(墙)顶水平位移64
4.3.3 桩(墙)体水平位移66
4.3.4 支护体系内力69
4.3.5 地下水位72
4.3.6 孔隙水压力74
4.3.7 土体分层沉降及水平位移76
4.3.8 土压力77
4.4 监测频率与周期79
4.4.1 监测频率79
4.4.2 监测周期80
4.5 现场巡查与视频监控80
4.5.1 现场巡查80
4.5.2 视频监控81
4.6 控制指标82
第5章 盾构法隧道工程监测94
5.1 概述94
5.1.1 盾构法工程特点94
5.1.2 变形机理97
5.1.3 盾构法工程风险分析102
5.2 监测对象和项目103
5.2.1 监测对象和项目的确定103
5.2.2 监测项目的选择104
5.3 监测点布设与监测方法105
5.3.1 地表沉降105
5.3.2 管片衬砌变形106
5.3.3 土体分层沉降及深层水平位移107
5.3.4 管片衬砌和地层的接触应力107
5.3.5 管片内力109
5.4 监测频率与周期109
5.4.1 监测频率109
5.4.2 监测周期110
5.5 现场巡查与视频监控110
5.5.1 现场巡查110
5.5.2 视频监控111
5.6 控制指标111
第6章 矿山法隧道工程监测115
6.1 概述115
6.1.1 矿山法工程特点115
6.1.2 变形机理119
6.1.3 矿山法工程风险分析125
6.2 监测对象和项目126
6.2.1 监测对象和项目的确定126
6.2.2 监测项目的选择127
6.3 监测点布设与监测方法128
6.3.1 地表沉降128
6.3.2 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129
6.3.3 地下水位132
6.3.4 围岩压力及支护间接触应力133
6.3.5 土体分层沉降及水平位移134
6.3.6 钢筋格栅应力135
6.3.7 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应力136
6.3.8 钢管柱受力137
6.4 监测频率与周期138
6.4.1 监测频率138
6.4.2 监测周期139
6.5 现场巡查与视频监控139
6.5.1 现场巡查139
6.5.2 视频监控140
6.6 控制指标141
第7章 建(构)筑物监测145
7.1 概述145
7.1.1 建筑结构145
7.1.2 建筑基础146
7.2 影响机理147
7.3 监测目的149
7.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149
7.5 监测方法及要求150
7.6 控制指标153
7.6.1 沉降154
7.6.2 倾斜156
7.6.3 裂缝161
7.6.4 挠度163
7.6.5 应变163
7.6.6 水平变形165
7.6.7 地表变形166
第8章 地下管线监测168
8.1 概述168
8.2 影响机理171
8.3 监测目的174
8.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174
8.5 监测方法及要求175
8.6 控制指标176
8.6.1 位移176
8.6.2 应力179
8.6.3 应变180
8.6.4 转角181
第9章 桥梁监测187
9.1 概述187
9.2 影响机理189
9.3 监测目的192
9.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193
9.5 监测方法及要求193
9.6 控制指标194
第10章 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监测199
10.1 概述199
10.2 影响机理202
10.3 监测目的202
10.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203
10.5 监测方法及要求203
10.6 控制指标206
第11章 既有轨道交通监测212
11.1 概述212
11.2 影响机理212
11.3 监测目的214
11.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214
11.5 监测方法及要求215
11.6 控制指标217
第12章 监测方法和仪器选型227
12.1 监测方法概述227
12.1.1 几何测量方法227
12.1.2 仪器测试方法227
12.1.3 监测新技术227
12.2 几何测量监测方法229
12.2.1 常规几何水准测量229
12.2.2 常规几何平面测量232
12.2.3 测量机器人空间交会测量237
12.2.4 测量机器人三维变形测量239
12.3 仪器测试方法242
12.3.1 测斜仪242
12.3.2 轴力计与锚索测力计245
12.3.3 钢筋计246
12.3.4 应变计247
12.3.5 土压力计250
12.3.6 分层沉降仪252
12.3.7 水位计253
12.3.8 孔隙水压力计253
12.3.9 倾角计255
12.3.10 静力水准仪256
12.4 监测仪器元件选型260
12.4.1 仪器选型应遵循的原则260
12.4.2 监测仪器的选择261
第13章 监测预警管理264
13.1 概述264
13.2 国内外预警体系研究现状264
13.2.1 预警基础理论264
13.2.2 各行业预警研究现状268
13.2.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研究现状274
13.3 工程监测预警管理277
13.3.1 工程监测管理模式278
13.3.2 预警信息的管理方法278
13.3.3 预警组织机构与职责281
13.3.4 预警分类与分级284
13.3.5 预警标准285
13.3.6 预警发布289
13.3.7 预警响应289
13.3.8 消警291
第14章 线路结构变形长期监测293
14.1 概述293
14.2 监测内容和技术要求295
14.2.1 监测基准点295
14.2.2 隧道结构及路基监测295
14.2.3 地面建筑及高架桥监测299
14.2.4 现场巡视301
14.2.5 监测频率301
第15章 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302
15.1 概述302
15.2 监测成果整理与分析302
15.2.1 散点图法303
15.2.2 回归分析304
15.2.3 灰色系统307
15.2.4 时间序列分析308
15.2.5 人工神经网络310
15.3 监测成果形式与内容311
15.4 信息反馈要求313
15.4.1 信息反馈内容313
15.4.2 信息反馈流程314
15.4.3 信息化管理要求315
第16章 典型工程案例326
16.1 明挖法车站工程监测案例326
16.1.1 工程概况326
16.1.2 监测内容及要求330
16.1.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332
16.1.4 监测成果分析335
16.1.5 监测结论与建议341
16.2 盾构法区间监测案例341
16.2.1 工程概况341
16.2.2 监测内容及要求343
16.2.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344
16.2.4 监测成果分析346
16.2.5 监测结论与建议350
16.3 矿山法区间监测案例351
16.3.1 工程概况351
16.3.2 监测内容及要求352
16.3.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352
16.3.4 监测成果分析355
16.3.5 监测结论与建议359
16.4 矿山法车站监测案例359
16.4.1 工程概况359
16.4.2 监测内容及要求361
16.4.3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设362
16.4.4 监测成果分析362
16.4.5 监测结论与建议368
16.5 桥梁监测案例368
16.5.1 工程概况368
16.5.2 监测内容及要求371
16.5.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372
16.5.4 监测成果分析372
16.5.5 监测结论与建议374
16.6 高速公路监测案例375
16.6.1 工程概况375
16.6.2 监测内容及要求376
16.6.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377
16.6.4 监测成果分析377
16.6.5 监测结论与建议381
16.7 既有地铁车站监测案例382
16.7.1 工程概况382
16.7.2 监测内容及要求383
16.7.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384
16.7.4 监测成果分析386
16.7.5 监测结论与建议391
参考文献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