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层领导干部“十五”计划和“三个代表”学习读本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层领导干部“十五”计划和“三个代表”学习读本 中](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4480907.jpg)
- 赵仲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ISBN:780105923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529页
- 文件大小:169MB
- 文件页数:815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 国民经济计划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层领导干部“十五”计划和“三个代表”学习读本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卷)727
第二部分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727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727
胡锦涛在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735
第一篇 “三个代表”的论述是全面 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739
第一章 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739
第一节 准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含义739
一、“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深刻背景739
二、正确理解“三个代表”的科学含义和辩证统一743
三、“三个代表”是对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概括753
第二节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762
一、“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党的八十年奋斗历史的总结762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新概括772
第三节 “三个代表”是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的需要775
一、“三个代表”思想是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现实推动力775
二、“三个代表”对全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779
三、“三个代表”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781
第二章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793
第一节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793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793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796
三、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及总的指导方针801
第二节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行809
一、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809
二、党的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探索815
第二篇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827
第一章 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827
第一节 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827
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产生827
二、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839
三、学习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意义848
四、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851
五、我国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党仍然是工人阶级先锋队860
六、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本色86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888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888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892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899
四、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90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908
一、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08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915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22
第四节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925
一、理论联系实际926
二、密切联系群众931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936
第二章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94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941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941
二、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起步945
三、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956
四、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967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979
一、中国20年改革经验的理论思考979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991
三、认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起点994
四、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时代特征1001
五、邓小平的社会试验思想及其指导意义1006
六、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1014
第三节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020
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020
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实行改革1027
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1034
四、在改革中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40
五、着力研究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1045
第三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1054
第一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054
一、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1054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指导思想1055
三、努力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1058
第二节 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1060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1060
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振兴国家经济的必要条件1070
三、积极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1078
第四章 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是切实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1089
第一节 邓小平科技发展战略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1089
一、邓小平科技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1090
二、邓小平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1093
三、邓小平科技发展战略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1101
第二节 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1111
一、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1111
二、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的希望之光1126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力、困难与对策1136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151
一、科教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151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科学总结1163
三、迎接世界科技革命挑战的迫切需要1168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177
第一章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17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理论1177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1178
二、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1185
三、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1192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1204
一、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204
二、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1210
三、文化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214
第三节 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222
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1222
二、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226
三、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进步的需求1230
四、抵制“西化”、“分化”斗争的需要1232
第二章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做好的几项工作1236
第一节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236
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1237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1239
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等重大原则问题的界限1246
第二节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1251
一、在全民中树立高尚的道德风尚1251
二、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262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66
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创业精神1274
五、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1283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1286
一、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287
二、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1290
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293
四、重视科学、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的保护1294
五、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1297
六、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298
第四节 运用各种手段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1302
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1302
二、大力加强文明创建活动1314
三、重视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1320
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1324
五、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1327
第三章 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1332
第一节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1332
一、要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333
二、优化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1335
三、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1338
四、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加快科技现代化建设步伐1341
五、普及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树立科学精神1344
六、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1346
第二节 大力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1350
一、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及决策科学化1351
二、科技研究与开发队伍的壮大和提高1362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全民大普及1376
四、提高全民族素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1384
五、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390
第三节 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1398
一、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1398
二、科学技术与思想道德1408
三、科学技术与科学良心1415
四、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1424
五、科学技术与文化交流1430
六、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协调发展1436
第四章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443
第一节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1443
一、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443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及基本原则1450
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1455
第二节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1464
一、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1464
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