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媒体诽谤侵权责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媒体诽谤侵权责任研究
  • 岳业鹏著;魏永征,张鸿霞主编;王四新,李丹林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5640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诽谤罪-研究-中国;媒体-侵权行为-民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媒体诽谤侵权责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宪法语境下的媒体诽谤侵权责任1

第一章 研究媒体侵权的必要性及基本方法6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基本背景与必要性6

一、媒体侵权案件背后掩盖的“宪法危机”7

二、新闻界的“积极”与民法学界的“淡漠”11

三、超越媒体侵权存废论:现实与发展的双重视角15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范围:媒体侵权与名誉权保护20

一、表达自由与人格权保护:两种宪法价值的冲突20

二、媒体报道与公众知情权22

三、诽谤与名誉权保护24

第三节 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27

第二章 表达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与协调31

第一节 名誉权的理论基础与法律保护31

一、名誉权的意义:共识与分歧32

二、名誉权的理论基础39

三、名誉权法律保护的比较法概观44

第二节 表达自由的理论基础与法律保护55

一、言论自由的理论基础55

二、关于新闻自由的争论63

三、表达自由法律保护的比较研究74

第三节 侵权责任法的宪法化85

一、侵权责任法宪法化的基础:侵权法与宪法的互动85

二、各国诽谤法宪法化的实践89

三、诽谤法宪法化的内容102

第四节 我国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协调的选择104

一、我国表达自由与名誉权协调的现实状况104

二、利益衡量的现实路径:最高人民法院的规范性解释117

三、名誉侵权责任宪法化需要着力的问题126

第三章 媒体诽谤诉讼的一般要件129

第一节 原告类型的考虑129

一、自然人130

二、法人及其他组织143

三、国家机构148

四、死者近亲属152

五、不特定群体156

第二节 媒体被告的种类与特征160

一、新闻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160

二、转载者163

三、新闻材料提供者166

四、投稿者170

第三节 媒体侵权言论的类型化172

一、侵权言论属性的类型:事实报道与意见表达172

二、侵权言论内容的类型化:公言论与私言论190

第四节 名誉毁损及其证明责任204

一、言论的诽谤性(defamatory)204

二、发表言论已为第三人所知悉211

三、名誉权损害的证明215

第四章 新闻报道侵权的责任限度218

第一节 真实性抗辩218

一、正当化事由(justification)与真实性(truth)218

二、何谓“真实”223

三、“言论不实”的证明责任231

四、我国真实性抗辩的理论与实践243

第二节 事实报道言论的免责特权251

一、概述251

二、绝对特权252

三、相对特权256

四、我国报道特许权的理论与实践261

第三节 不实言论保护的宪法化基准269

一、“安全失实区”及其意义269

二、安全失实区范围的比较研究与妥当标准275

三、主观要件的举证责任297

四、方法上的困惑:违法性与过错的区分与融合300

第四节 我国新闻报道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合宪性解释304

一、新闻报道侵权中的“过错”要件304

二、构成要件合宪性解释的妥当结论314

第五章 意见表达侵权的责任限度317

第一节 诚实观点抗辩的发展、构成与适用317

一、公正评论原则:普通法对于意见表达的保护318

二、英国诽谤法的新发展:“公正评论”与“诚实观点”320

三、诚实观点抗辩的构成要件322

四、学术评论抗辩326

第二节 意见表达的违法性判断327

一、公正评论原则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继受与发展327

二、侮辱与名誉感的保护331

三、我国关于意见表达构成名誉侵权相关规定及理解336

第三节 诽谤性意见表达的宪法保护340

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意见表达的“绝对保障”340

二、德国基本法与意见表达的保护352

第四节 我国意见评论侵权案件的审理现状、问题与完善358

一、意见表达构成名誉侵权案件的基本类型358

二、审理评论侵害名誉权案件的主要问题363

三、“侮辱”认定标准的重建368

第六章 媒体诽谤侵权的责任方式373

第一节 媒体诽谤侵权责任方式及其现状分析373

第二节 损害赔偿的类型与实践375

一、英美法上损害赔偿的基本类型376

二、侵害名誉的精神损害赔偿387

第三节 赔礼道歉的争议与扬弃395

一、恢复名誉责任方式的比较研究395

二、比较法上赔礼道歉的违宪争议399

三、赔礼道歉的正当化理由403

四、我国赔礼道歉责任方式的独特价值与适用完善408

第四节 媒体法上的责任方式413

一、回应权(right to reply)414

二、更正报道(correction)423

三、撤回报道(retraction)427

四、我国法上的更正、答辩制度431

第五节 名誉权救济体系之构建435

一、事前限制与事后救济436

二、诉讼方式与非诉讼方式437

三、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438

结语 媒体诽谤侵权责任的类型化思路与宪法化基准441

主要参考文献445

后记4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