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用中药养生治病一本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用中药养生治病一本通
  • 宋敬东编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088945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80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中草药-养生(中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学用中药养生治病一本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认识中药1

第一节 中草药的分类2

第二节 中草药的产地4

第三节 中草药的四性五味5

第四节 中草药的归经8

第五节 中草药的升降沉浮9

第六节 中药五味的宜忌11

第二章 中药配伍中的宜忌13

第一节 中药配伍14

第二节 君臣佐使,搭配有道15

第三节 中药“十八反”16

第四节 中药“十九畏”16

第五节 药方的组成变化17

第三章 中药的煎煮19

第一节 中药煎熬前要进行浸泡20

第二节 煎煮容器精挑细选20

第三节 煎药用水很关键21

第四节 煎煮的火候及时间22

第五节 煎煮次数有窍门23

第六节 常用的入药方法23

第四章 中药养生辨清体质25

第一节 平和体质首选的中药及药膳26

第二节 气虚体质首选的中药及药膳27

第三节 阳虚体质首选的中药及药膳29

第四节 阴虚体质首选的中药及药膳30

第五节 血瘀体质首选的中药及药膳32

第六节 痰湿体质首选的中药及药膳33

第七节 湿热体质首选的中药及药膳35

第八节 气郁体质首选的中药及药膳36

第九节 特禀体质首选的中药及药膳38

第五章 中药养生四时有别39

第一节 春季滋补养生的中药及药膳40

第二节 夏季清热解暑的中药及药膳42

第三节 秋季滋阴润肺的中药及药膳43

第四节 冬季温润补元的中药及药膳45

第六章 补气中药47

第一节 人参——补气第一圣药48

第二节 党参——补中益气养肝血51

第三节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虚火54

第四节 太子参——补气生津润肺燥57

第五节 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排毒59

第六节 白术——补气健脾第一要药62

第七节 山药——补脾益气,生津益肺65

第八节 白扁豆——补虚止泻,药食两用的佳品68

第九节 甘草——调和诸药,药中“国老”71

第十节 刺五加——益气健脾,延年益寿73

第十一节 绞股蓝——补气延寿,“秦巴人参”76

第七章 补血中药79

第一节 当归——血虚能补,血枯能润80

第二节 何首乌——养血填精补肝肾82

第三节 阿胶——补血活血,补虚润肺85

第四节 鸡血藤——通筋活络,补血养血88

第五节 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91

第六节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93

第七节 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96

第八章 补阳中药99

第一节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100

第二节 冬虫夏草——益肺止血,补肾阳103

第三节 肉苁蓉——润肠通便,益精血105

第四节 杜仲——安胎强筋,补肝肾108

第五节 巴戟天——补肾壮阳,祛风除湿111

第六节 补骨脂——补肾壮阳,温脾止泻113

第七节 蛤蚧——助阳益精,补肺益肾116

第八节 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119

第九节 韭菜子——强筋壮骨,壮阳固精121

第十节 蛤蟆油——补肾益精,养阴润肺124

第九章 滋阴中药127

第一节 女贞子——滋补阴血第一圣物128

第二节 银耳——滋阴润燥益肾阴130

第三节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133

第四节 南沙参——养阴清肺,补气化痰136

第五节 枸杞子——明目润肺,补肝肾138

第六节 百合——养阴润肺,安心神141

第七节 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144

第八节 天冬——滋阴润燥,清火生津147

第九节 石斛——养阴清热,益胃生津149

第十节 玉竹——滋肺阴,养胃阴152

第十一节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155

第十二节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158

第十章 解表发散中药161

第一节 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162

第二节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164

第三节 紫苏——发表散寒,解鱼蟹毒167

第四节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169

第五节 葛根——解肌透热,生津止渴172

第六节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175

第七节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177

第八节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180

第十一章 清热药183

第一节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184

第二节 决明子——清热明目,清肠通便186

第三节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189

第四节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192

第五节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194

第六节 蒲公英——解毒消肿,清肝热197

第七节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199

第八节 紫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202

第九节 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204

第十节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207

第十一节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210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中药213

第一节 川芎——活血行气,止疼痛214

第二节 郁金——血分之气药216

第三节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之痛219

第四节 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222

第五节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痛225

第六节 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227

第七节 益母草——活血调经,消水肿230

第八节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233

第十三章 理气行气中药235

第一节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236

第二节 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238

第三节 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241

第四节 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244

第五节 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止痛246

第六节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249

第七节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251

第八节 小茴香——理气止痛,温阳散寒254

第九节 槟榔——下气消食,通利水道257

第十四章 止血中药259

第一节 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260

第二节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262

第三节 紫珠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265

第四节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267

第五节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270

第六节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272

第七节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275

第八节 茜草——活血行血,通经脉278

第九节 蒲黄——止血化瘀,利尿280

第十节 白及——止血,消肿,生肌283

第十五章 收涩中药285

第一节 浮小麦——除虚热,止汗286

第二节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288

第三节 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291

第四节 诃子——涩肠止泻,利咽开音294

第五节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296

第六节 覆盆子——益肝肾明目,固精缩尿299

第七节 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302

第八节 糯稻根须——退虚热,止盗汗304

第九节 麻黄根——止汗,实表气,固虚306

第十六章 安神中药309

第一节 灵芝——养心轻身,抗衰老310

第二节 柏子仁——养心安神,通大肠312

第三节 合欢皮——解郁安神,和五脏315

第四节 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317

第五节 首乌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320

第六节 远志——安神益智,祛痰开窍323

第十七章 利水消肿中药325

第一节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326

第二节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329

第三节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消水肿331

第四节 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334

第五节 猪苓——利水消肿,渗湿337

第六节 冬瓜皮——利水消肿,清热解暑339

第七节 玉米须——利水消肿,利湿退黄342

第八节 荠菜——利水消肿,明目,止血344

第九节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347

第十八章 化痰止咳中药351

第一节 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352

第二节 罗汉果——清肺利咽,化痰止咳354

第三节 柴胡——和解退热,升举阳气356

第四节 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359

第五节 苦杏仁——润肺,消食积,散滞气362

第六节 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365

第七节 皂荚——祛顽痰,通窍开闭367

第八节 旋覆花——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370

第九节 白前——降气化痰372

第十节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375

第十一节 桔梗——宣肺祛痰,利气宽胸377

第十九章 消食化积中药381

第一节 神曲——消食之最382

第二节 山楂——消食化积益脾胃384

第三节 鸡内金——消食健胃止遗尿387

第四节 鸡屎藤——消食健脾,化痰止咳389

第五节 隔山消——消食健脾,理气止痛392

第二十章 祛暑中药395

第一节 苦瓜——清热祛暑396

第二节 荷叶——治疗暑热病症398

第三节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401

第四节 藿香——化湿,止呕,解暑403

第五节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暑406

第六节 青蒿——凉血除蒸,解暑截疟409

第二十一章 泻下中药413

第一节 紫菀——润肺下气,消痰止咳414

第二节 香薷——发汗解表,“夏月解表之药”415

第三节 大黄——通利水谷,安和五脏417

第四节 竹子——治消渴,利水道,清肺化痰419

第五节 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420

第六节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422

第七节 商陆——泻下逐水,消肿散结424

第八节 巴豆——逐水消肿,祛痰利咽425

第二十二章 祛风寒湿中药427

第一节 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428

第二节 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429

第三节 防风——祛风解表,“治风之通用药”431

第四节 牛蒡子——疏风散热,解毒消肿433

第五节 独活——散风除湿,通行气血435

第六节 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436

第七节 川乌——开通关腠,驱逐寒湿438

第八节 寻骨风——祛风湿,通络止痛440

第九节 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441

第十节 牛膝——活血痛经,补肝肾443

第二十三章 平肝熄风中药445

第一节 石决明——主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446

第二节 玳瑁——平肝定惊,清热解毒447

第三节 珍珠母——益肝阴、平肝潜阳、清肝泄火449

第四节 牡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451

第五节 刺蒺藜——平肝潜阳,疏肝解郁452

第六节 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安神454

第七节 羚羊角——清泄肝热,平肝熄风,镇惊解痉456

第八节 牛黄——熄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458

第九节 珍珠——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459

第十节 天麻——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461

第十一节 地龙——活络止痛,平肝熄风463

第二十四章 驱虫中药465

第一节 石榴皮——止泻止血驱蛔虫466

第二节 榧子——杀虫,消积,润燥467

第三节 使君子——杀虫消积469

第四节 苦楝皮——清热燥湿,杀虫止痛470

第二十五章 涌吐中药473

第一节 瓜蒂——催吐涌吐,退黄474

第二节 藜芦——祛痰,催吐,杀虫475

第三节 常山——辛开苦泄,宣可去壅,善开痰结477

第四节 胆矾——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4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