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先秦哲学史
  • 许建良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978754264875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先秦哲学-哲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先秦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学理的辨识1

1.何谓哲学?1

2.何谓中国哲学?2

二、背景的图画6

1.多变的时代6

2.思想的选择8

三、内容的量定9

四、视野的选择11

1.中国文明的源头11

2.出土文献的参照12

3.世界汉学的视野13

第一部 道家篇19

第一章 老子的思想19

一、老子其人其书19

二、万物论20

1.何谓无?21

2.何谓有?22

3.何谓道?23

4.万物的本根是道24

5.道的内在驱动力是“反”25

三、文明论27

1.文明的起点27

2.仁的真谛28

3.社会的模式30

四、智论31

1.智慧和慧智的界线31

2.“伎巧”与“智”32

3.知的内容33

4.智的功效34

五、不敢论34

1.对敢的否定35

2.不敢的准则35

3.不敢的内容36

4.不敢的功效37

5.不敢的思想渊源37

六、治论39

1.治的现实39

2.治的理想追求41

3.治的实践42

第二章 庄子的思想46

一、宇宙论47

1.人在宇宙之中47

2.宇宙的内涵是空间和时间48

二、自然论49

1.本根49

2.本性50

3.无为51

三、道论51

1.道无名51

2.道无为而无不为52

3.道无所不在53

4.天道和人道53

5.体道55

6.道理55

四、文明论56

1.至德之世56

2.道德下衰57

3.原因问津57

五、齐物论58

1.为名所累58

2.相对性58

3.万物的评价标准在自身59

六、逍遥论60

1.何谓逍遥60

2.角色意识61

3.无用之用63

4.有待64

七、知论65

1.何谓知65

2.大知和小知66

3.最高的知67

4.如何知67

5.去知巧68

6.愚知处宜69

第三章 《黄帝四经》的思想71

一、天道论71

1.天时、地利、人事72

2.人类后于天地72

3.人道顺天道73

4.道的本质73

5.道就是一75

6.物自化75

二、法论76

1.法的产生76

2.何谓法77

3.法断是非78

三、当论79

1.当的本质79

2.当的实现80

3.当的演绎80

四、因论82

1.概念的界定82

2.因循的对象82

3.为何因循84

4.因循的功用86

五、名实论87

1.何谓名实87

2.名实相应87

第四章 《鹖冠子》的思想90

一、宇宙论90

二、道论93

1.天地人同文理94

2.道开启万物95

3.圣人效法天地自然98

第二部 儒家篇105

第五章 孔子的思想105

一、命论105

1.天命106

2.生命106

3.使命107

4.命运107

二、性论108

1.人具有特定的规定性108

2.本性相近108

三、仁论109

1.何谓仁——爱人110

2.仁的功能——寿、安仁110

3.仁的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1

4.成仁的途径——杀身112

5.实现仁的方法——由己112

四、义利论114

1.义是准则114

2.“束修”的要求115

3.君子义小人利116

4.见得思义117

五、名论118

1.名正言顺119

2.职分119

六、教化论120

1.学以致道120

2.举善而教不能122

3.因民的方法126

第六章 孟子的思想129

一、天论129

1.自然之天129

2.道德之天130

3.命运之天131

二、性善论132

1.人性不同于兽性132

2.人性之善133

3.善性本于心134

4.善性需养136

三、义论137

1.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异在仁义137

2.羞恶之心137

3.人之正路138

4.舍生取义138

四、智论139

1.是非之心139

2.智为巧140

3.仁且智142

五、劳力劳心论142

六、王道仁政论144

1.井田制144

2.生活的保证145

3.推行仁政145

第七章 易传的思想148

一、《易经》和易传148

二、数论149

1.天地之数150

2.万物之数150

三、象论152

1.“八卦成列,象在其中”152

2.“太极”152

3.“易与天地准”153

4.“八卦生吉凶”153

四、天道论155

五、辩证思想156

1.变化规律157

2.往来不穷157

3.物极必反158

第八章 荀子的思想160

一、自然论160

1.天地合而万物生161

2.天人之分161

二、认识论163

1.知与智163

2.感觉与知觉163

3.知道164

4.学至于行165

三、本性论166

1.本性何谓166

2.人之性恶167

四、群论168

1.群何谓169

2.为何群169

3.群之道171

4.群之目标173

五、礼法论173

1.礼的位置的确认174

2.法礼174

3.礼法175

六、正名论176

1.“所为有名”177

2.“所缘以同异”177

3.“制名之枢要”178

4.名实之惑179

第三部 墨家篇186

第九章 墨翟的思想186

一、墨翟和《墨子》187

1.墨翟187

2.《墨子》188

二、“尊天事鬼”189

1.天、鬼、人的框架189

2.天的性质190

三、尚贤尚同193

1.尚贤193

2.尚同194

四、兼爱非攻195

1.兼爱的依据196

2.兼爱的效用196

3.兼爱的内容196

4.兼爱的实现198

五、功利观199

1.万事莫贵于义199

2.实利主义200

3.义利统一200

4.“立仪”201

第十章 后期墨家的思想203

一、认识论204

1.“知,材也”204

2.“知,接也”204

3.认识的分类205

二、逻辑观206

1.“明是非之分”的目的206

2.名、辞、说的思维形式207

3.故、理、类构成的逻辑推理209

4.逻辑规律210

第四部 法家篇217

第十一章 初期法家的思想217

一、《管子》的思想217

1.管仲与《管子》217

2.天人论219

3.道法论221

4.衣食足而知荣辱224

5.刑德论228

二、子产的思想230

1.丘赋230

2.不毁乡校231

3.铸刑书232

三、李悝的思想234

1.李悝与李克235

2.尽地力之教235

3.《法经》237

第十二章 法家三大派的思想239

一、商鞅的思想239

1.礼法并提240

2.不法241

3.以刑去刑242

4.定分242

二、申不害的思想244

1.刑名244

2.正246

3.无为247

三、慎到的思想248

1.势位足以屈贤249

2.法之所加,各以其分250

3.因循252

第十三章 集法术势大成者韩非的思想254

一、认识论255

1.人能思虑255

2.思虑与成功255

3.认识的目的255

4.检验认识的标准是实践256

5.检验认识的方法是“参验”256

二、法论257

1.法的涵义257

2.法的目的257

3.法的功效258

4.人性与法258

5.因法数259

三、术论259

1.何谓术259

2.术的本质260

3.术的种类261

4.术的功效261

四、势论262

1.何谓势262

2.势不能独行262

3.势的功能263

4.任势治国263

五、理论263

1.何谓理264

2.理与道德265

3.随道理之数265

第五部 名家篇273

第十四章 邓析的思想273

一、见象致形273

二、言意相离274

三、循名责实275

四、两可说276

第十五章 尹文的思想278

一、形名相应278

1.何谓名278

2.名分279

3.名的产生280

二、名的种类280

1.毁誉之名280

2.况谓之名281

三、正名281

1.形由名正281

2.名正则治281

3.分282

四、别宥283

第十六章 惠施的思想284

一、惠施的法家因子284

二、万物说285

三、历物之意286

第十七章 公孙龙的思想289

一、指物论289

二、名实论290

三、通变论290

四、坚白论291

五、白马非马论292

第六部 阴阳家篇298

第十八章 阴阳五行的语意演绎298

一、阴阳语意变迁的轨迹298

1.山南水北、山北水南的阴阳298

2.阴阳之气299

3.形上的阴阳300

二、五行语意变迁的轨迹301

1.《书》的五行301

2.竹简里的五行302

3.《吕氏春秋》的五行303

4.阴阳家与方术303

三、五行阴阳相联系的运思304

第十九章 邹衍的思想306

一、方法论和历史哲学306

1.先验小物307

2.历史哲学307

二、五德终始说308

推荐阅读书目310

后记3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