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南方小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程顺和,郭文善,王龙俊等编者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59224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25页
- 文件大小:118MB
- 文件页数:6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南方小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南方小麦概述及其区划1
第一节 南方小麦生产1
一、南方小麦生产概况1
二、南方小麦生产特点3
三、当前南方小麦生产出现的新问题4
第二节 南方小麦栽培技术6
一、南方小麦栽培研究的历史7
二、南方小麦栽培技术发展历程8
三、现阶段南方小麦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主要栽培技术10
第三节 南方小麦生态13
一、南方麦区气象条件13
二、南方麦区土壤条件18
三、南方小麦生态影响及应对21
第四节 南方小麦区划23
一、中国小麦种植区划23
二、中国小麦品质区划27
三、南方小麦区划29
基础篇36
第二章 小麦的生长发育36
第一节 小麦的一生36
一、生育时期的划分36
二、生长阶段37
第二节 小麦的阶段发育38
一、阶段发育特性38
二、春化阶段38
三、光照阶段40
四、阶段发育特性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41
第三节 小麦营养器官建成41
一、根系建成特点42
二、叶片形态建成特点44
三、分蘖建成特点46
四、茎秆建成特点50
第四节 小麦产量器官建成53
一、幼穗分化与发育53
二、籽粒发育及灌浆成熟56
第五节 小麦器官同伸模式图59
一、器官间同伸、同步关系59
二、小麦器官同伸模式图59
第三章 小麦产量形成机理62
第一节 产量形成与调节62
一、穗数形成63
二、每穗粒数形成63
三、粒重形成65
四、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66
第二节 小麦源库流形成特点67
一、小麦的光合源67
二、小麦的贮存库72
三、小麦的物质流73
四、源、库、流三者关系76
第三节 小麦高产的生理特点84
一、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矛盾,改善植株光合性能84
二、高产株型是高产群体组成的个体基础86
三、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89
四、小麦高产群体的主要生理基础90
第四章 小麦品质生理94
第一节 小麦品质概念及指标94
一、外观(商品)品质94
二、营养品质96
三、加工品质99
四、食味品质107
五、安全与卫生品质107
六、小麦品质指标108
第二节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形成特性110
一、蛋白质110
二、淀粉111
三、氨基酸112
四、糖分113
五、灰分114
六、微量元素115
七、面粉白度116
第三节 品质形成的生化基础118
一、籽粒蛋白质形成的机理118
二、籽粒淀粉形成的机理125
三、其他品质性状形成的机理138
第五章 小麦营养与水分生理143
第一节 小麦营养生理143
一、主要营养元素的作用143
二、小麦吸肥规律147
三、小麦营养逆境生理155
第二节 小麦水分生理161
一、水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作用161
二、小麦吸水规律162
三、水分逆境对小麦生长的影响163
第六章 小麦遗传学基础170
第一节 小麦遗传组成170
一、小麦的染色体组170
二、小麦亲缘物种的染色体组172
三、小麦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172
四、小麦核内与核外基因组172
第二节 小麦细胞遗传学173
一、小麦的染色体组型和带型173
二、小麦非整倍体及其应用175
三、小麦染色体工程177
四、异染色体系的鉴定185
第三节 小麦性状遗传与基因定位188
一、农艺性状遗传188
二、品质性状遗传193
三、抗性性状遗传197
第四节 小麦分子遗传与基因组学207
一、小麦遗传图谱207
二、小麦物理图谱和小麦测序计划208
三、小麦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鉴定209
育种篇216
第七章 小麦育种概论216
第一节 南方小麦育种历史216
第二节 小麦育种途径220
一、传统育种221
二、诱变育种221
三、双单倍体育种221
四、轮回选择222
五、杂种优势利用222
六、远缘杂交222
七、分子标记辅助选择223
八、转基因223
第三节 小麦育种策略224
一、亲本选用和创造224
二、配组方式和原则225
三、育种群体分离世代的处理方法225
四、充分利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功能226
五、鉴定抉择时的综合性状协调点227
六、滚动回交结合遗传标记的聚合育种体系的构建227
第四节 小麦良种繁育228
一、三圃制228
二、四级种子生产程序229
三、株系循环法230
四、一圃三级生产方法230
第八章 小麦种质资源231
第一节 小麦的分类231
一、小麦属物种的分类231
二、中国小麦的种、亚种和变种233
第二节 南方小麦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对小麦育种的贡献234
一、南方小麦种质资源的特点234
二、南方特有的小麦种质资源235
三、南方小麦种质资源对育种的贡献236
第三节 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236
一、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236
二、小麦种质资源的保存238
第四节 小麦种质资源的评价、创新与利用240
一、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240
二、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244
第九章 小麦产量育种248
第一节 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演变248
一、小麦品种产量的演变248
二、小麦品种产量结构的演变255
第二节 南方小麦高产与超高产品种的目标256
一、大面积高产和小面积超高产典型256
二、超高产品种的育种目标257
第三节 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性状的改良途径258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改良258
二、茎秆矮化与抗倒伏性改良260
三、小麦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遗传改良261
四、株型改良与高光效育种262
第十章 小麦品质改良264
第一节 小麦品质改良回顾264
第二节 南方小麦品质改良目标266
一、弱筋小麦品质改良266
二、中筋小麦品质改良267
三、强筋小麦品质改良268
第三节 南方小麦品质改良的途径与方法268
一、种质的品质评价与亲本的选用268
二、早代育种材料的品质评价与筛选269
三、高代材料的品质评价与筛选273
第十一章 小麦抗性育种278
第一节 抗性育种目标278
一、抗病育种目标278
二、抗虫育种目标279
三、抗逆育种目标279
第二节 改良方法与途径279
一、小麦抗性改良的方法279
二、小麦抗性育种途径281
第三节 抗性育种进展281
一、小麦抗病性育种进展281
二、小麦抗虫性育种进展291
三、小麦抗逆性育种进展292
第四节 抗性育种展望296
一、继续筛选和创造新抗源297
二、完善小麦抗性鉴定技术297
三、加快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297
四、开展分子设计育种298
第十二章 小麦杂种优势299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299
一、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299
二、作物杂种优势机理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300
第二节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302
一、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法302
二、基于化学杂交剂的化学杀雄两系法303
三、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两系法303
四、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MS)三系法、化学杂交剂(CHA)两系法、环境敏感型两系法的比较304
五、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一般原则305
第三节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与展望306
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进展306
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展望311
栽培篇314
第十三章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314
第一节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314
一、群体结构概念314
二、群体质量指标314
三、不同专用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指标319
第二节 优质高产群体的土壤要求322
一、耕层结构良好322
二、有机质丰富,养分供应协调323
三、土地平整,沟渠配套323
第三节 小麦高产群体的培育技术323
一、小麦高产群体调控程序324
二、播种期及基本苗确定324
三、高产小麦的吸肥特点与施肥326
四、化调化控技术343
第十四章 高产小麦品质调优栽培345
第一节 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原理345
一、品种是优质小麦生产的重要保障345
二、环境因子对小麦品质的影响347
三、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小麦品质的影响349
第二节 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流程与关键技术350
一、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流程350
二、小麦品质调优栽培关键技术352
第三节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359
一、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359
二、中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360
三、强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362
第十五章 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技术364
第一节 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概述364
一、我国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的背景365
二、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的增产原因分析366
三、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出现的新问题369
四、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的配套技术370
第二节 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条(摆)播栽培技术体系374
一、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条(摆)播高产的形成及特点374
二、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条(摆)播高产群个体优育特性376
三、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条(摆)播高产调控技术378
第三节 稻茬小麦稻田套播栽培技术体系382
一、稻田套播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382
二、稻田套播麦高产高效的栽培生理383
三、稻田套播麦高产高效配套技术390
第四节 稻茬小麦免(少)耕直(露)播覆盖栽培技术体系393
一、稻茬小麦免(少)耕直(露)播覆盖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393
二、稻茬小麦免(少)耕直(露)播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生物学效应分析395
三、稻茬小麦免(少)耕直(露)播覆盖栽培的配套技术398
第十六章 小麦间套复种技术401
第一节 小麦间套复种的基本概念401
一、小麦间套复种的含义401
二、小麦间套复种的主要类型401
三、发展麦田间套复种的意义402
四、发展麦田间套复种的基本原则402
第二节 麦粮间套复种403
一、麦/春玉米/夏玉米403
二、麦/春玉米—后季稻(两旱一水)404
三、麦粮间套复种类型的延伸405
第三节 麦套棉406
一、麦套棉基本模式406
二、麦套棉立体种植作物类型408
三、麦套棉高效立体种植技术要点409
第四节 麦油间套复种411
一、麦套花生的基本方式411
二、麦套花生的栽培管理411
三、麦套花生延伸类型412
四、麦套芝麻412
第五节 麦菜(瓜)间套复种413
一、小麦(或小麦+冬菜)/西瓜—番茄413
二、(小麦∥冬菜)/(西瓜+玉米)/豆角(无架豆)414
三、小麦∥青菜∥蚕豆一秋熟作物414
四、(小麦∥经济绿肥豌豆等)/西瓜/豇豆415
第六节 其他类型416
一、麦与粮棉油复合复种型416
二、地膜小麦高效种植型417
三、麦与果林间套复种型418
第十七章 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419
第一节 小麦病害及其防治419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419
二、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420
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421
四、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防治422
五、小麦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423
六、小麦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425
第二节 小麦虫害及其防治427
一、麦蚜的发生与防治427
二、麦蜘蛛的发生与防治427
三、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428
四、粘虫的发生与防治429
五、麦秆蝇的发生与防治429
六、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430
第三节 麦田草害及其防除431
一、主要杂草生物学特性431
二、麦田杂草防除技术436
第十八章 南方小麦气象灾害及其防御442
第一节 南方小麦主要生态逆境影响及其防御442
一、湿害442
二、干旱447
三、冻害451
四、高温455
五、风灾460
六、雹灾461
七、烂麦场463
第二节 小麦生态逆境的共性应对技术466
一、品种选择466
二、播期调整466
三、培育壮苗467
四、肥水管理467
第三节 小麦生态逆境的全程化控技术467
一、化控技术在小麦稳产抗灾中的作用467
二、小麦全程化控技术的主要产品468
三、小麦全程化控抗逆技术体系470
第十九章 南方小麦生产机械化473
第一节 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概述473
一、小麦生产机械化的概念473
二、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程473
三、小麦机械化生产的类型和作业工序474
四、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趋势475
第二节 小麦生产使用的机械类型476
一、清选机械476
二、耕整机械477
三、播种机械477
四、田间管理机械477
五、收获机械479
六、秸秆还田机械479
第三节 麦作机械化作业技术480
一、机械耕整技术480
二、机械播种技术483
三、田间机械化管理技术485
四、收获技术488
第二十章 南方小麦生产信息化技术490
第一节 小麦生产信息化技术概述490
一、农业信息技术概述490
二、农业信息技术的组成491
三、信息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492
四、小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前景494
第二节 小麦精确栽培技术494
一、小麦精确栽培的内涵494
二、小麦精确栽培支持技术494
三、精确麦作的应用实例496
第三节 小麦籽粒品质遥感监测与调控技术513
一、小麦籽粒品质卫星遥感监测的基本过程513
二、小麦籽粒品质卫星遥感监测与调控的关键技术516
第二十一章 小麦清洁生产519
第一节 作物清洁生产的概念与特征519
一、农业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519
二、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与基本结构519
三、作物清洁栽培体系的构成520
四、作物清洁栽培的发展趋势521
第二节 小麦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521
一、大气环境条件521
二、土壤环境条件522
三、农田投入品条件522
第三节 小麦清洁栽培技术526
一、耕地净化技术526
二、种子高抗化与合理使用技术526
三、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技术527
四、肥料合理投入与施用技术527
五、病虫草害生物防治与低残留农药应用技术531
六、节水栽培技术532
七、其他化学投入品合理施用技术532
第四节 麦作生产的秸秆还田技术532
一、秸秆直接还田方式533
二、秸秆的分解特性和影响因素533
三、秸秆还田的效应534
第五节 小麦清洁生产的产品检测与加工利用539
一、小麦清洁生产产品的检测539
二、小麦的清洁加工541
产业化篇544
第二十二章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544
第一节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含义544
一、小麦产业发展概况544
二、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定义与目标548
三、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作用550
第二节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生产的主要模式550
一、“企业+农户”模式551
二、“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552
三、“企业+市场中介+农户”模式554
四、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生产的核心是订单农业555
第三节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的组织556
一、市场引导557
二、政府调控558
三、部门服务561
四、流通改制563
五、加工配套563
第二十三章 优质专用小麦的流通565
第一节 优质专用小麦产销流565
一、国际小麦产销流565
二、国内小麦产销流567
三、我国南方优质专用小麦市场的形成568
第二节 我国小麦购销政策的演变570
一、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570
二、计划经济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570
三、粮食购销“双轨制”时期(1979~1993)571
四、改革过程中的粮食市场化波动时期(1994~2000)572
五、宏观调控下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新阶段573
第三节 优质专用小麦的产销衔接574
一、小麦流通主体多元化575
二、小麦流通的产销衔接形式多样化576
三、优质专用小麦流通业发展趋势展望578
第二十四章 优质专用小麦加工582
第一节 小麦粉生产工艺582
一、小麦清理工艺582
二、小麦制粉工艺584
三、专用小麦粉添加剂585
第二节 面制食品的加工工艺587
一、馒头588
二、面条590
三、蛋糕593
四、饼干594
第三节 小麦的综合加工利用598
一、小麦籽粒主要组分功能与加工利用潜力598
二、面粉中谷朊粉的加工利用600
三、面粉中淀粉的加工利用602
四、麸皮的加工利用606
五、糯性小麦淀粉的加工与利用609
六、白蛋白制品和膨化小麦制品611
主要参考文献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