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族伦理的现代境遇及其教育研究 以云南、贵州、四川少数名族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族伦理的现代境遇及其教育研究 以云南、贵州、四川少数名族为例](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4430706.jpg)
- 余文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80196825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160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教育-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族伦理的现代境遇及其教育研究 以云南、贵州、四川少数名族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以“世界性视镜”观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1
一、民族伦理研究凸显的缘由1
1.伦理学步履的轴线3
2.民族伦理与普世伦理的比照框架7
3.道德教育予民族伦理的留存空间10
二、研究的意义、侧重与突破14
三、研究现状综述与技术路线17
第一章 姻缘际会:历时性的传统与共时性的生境26
第一节 民族伦理的地方性知识谱系28
一、道德的民族性29
1.“界分两国的河流足以使罪行变为善行”29
2.民族学意义的民族与生物学意义的种族34
二、民族的道德性38
1.“兄弟和姊妹起初曾经是夫妇”38
2.美德知识的最初起源在何处43
第二节 民族伦理的现代瓶颈及前景48
一、同质化的困厄50
1.伦理趋同化的认同50
2.伦理异质化的消长54
二、本土化的伸展59
1.文化自觉的唤起59
2.伦理藩篱的冲破63
第三节 民族伦理精神的翻耕与重构68
一、深挖民间资源69
1.“和而不同”的真知灼见69
2.可资参照的嘉言懿行75
二、着手“形体梳理”80
1.病灶祛除的省思80
2.何以免生“现代病”85
第二章 辅车相依:伦理的资源与教育的空间90
第一节 民族伦理如何尽显资源意味92
一、助推精神空间的拓展93
1.涵厚德性的伦理实体93
2.通达德性的传统德目97
二、力促道德共契的生成100
1.表现出色的伦理殊相100
2.不可缺略的伦理个案104
第二节 道德教育何以善尽养护角色108
一、申辩:可以牵引的德性力量109
1.重提“美德即知识”109
2.“教育乃心灵转向”113
二、陈情:可以依循的价值始点116
1.“灵魂驱动力”(敬畏)116
2.“最重要的堡垒”(家庭)120
第三节 体制外生发的知识传递形式123
一、“学在民间”的传统与路径124
1.何谓“学在民间”124
2.传统在何处闪光127
3.传统如何引领路径130
二、民间的隐秘灌输方式考究137
1.隐秘的方式与内涵137
2.根源性的源头活水140
3.围剿与辩护:品格由此获得提升144
第三章 盘根究底:基于民间立场的实证考查147
一、引言与前提147
二、伦理观念:衰落抑或勃兴152
三、伦理同化:基于伦理认同158
四、伦理更新:传统日改月化164
五、伦理传衍:求证“学在民间”171
六、结论与建议176
第四章 尊闻行知:民间的真相与伦理的真释185
第一节 在“发现西南”中着手伦理解读188
一、叙事与证伪的方法取向189
1.存在叙事转向的解读性倾听189
2.凭藉伦理异质的反例式证伪192
二、批判与反省的分析立场196
1.庇佑伦理原形的批判196
2.守护道德范式的反省200
第二节 伦理的范式呈现与误解误读203
一、异样的伦理范式呈现204
1.另类的制度性习俗204
2.极端的伦理观案例208
二、伦理的误读与误解211
1.纠正“串公房”的误解211
2.改正“走婚”制的误读215
第三节 伦理的现代语境与发展变动219
一、本土与异域的互通221
1.异域关照与同根意识221
2.共同坚守内聚的传统224
二、民族伦理的现代化228
1.传统与现代如何沟通228
2.民族伦理思想的突破232
第五章 安所遂生:伦理与教育永远的现在时237
第一节 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的补偏救蔽239
一、“抵瑕蹈隙”的解救方略241
1.补苴伦理资源的亏空241
2.弥缝德育实效的空疏244
二、“兼陈守衡”的解蔽方案247
1.消弭“历史的惰性力”247
2.恪守“中和位育”之道251
第二节 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的会通254
一、伦理与教育的内源性根柢256
1.“扶危定倾”的责任感256
2.“心灵的觉醒”259
二、伦理与教育的同构性支撑263
1.教育共同体的意图263
2.伦理实体的道德力267
第三节 诉诸民间途径的道德教育进路272
一、重审“民族教育发生”273
1.无字之书的不言之教273
2.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277
二、重申“受过教育的公共社会”280
1.教育习俗的穿透力量280
2.生活世界的教育时机284
结束语 伦理是船 教育是帆290
参考文献295
民族伦理道德观念调查问卷314
田野调查访谈问题323
一、村庄建设323
二、村庄特色324
三、伦理道德324
考察地线路图326
附录327
凉山彝族的来源、家支、习惯法、风俗习惯与婚姻家庭327
一、凉山彝族的来源327
二、家支习惯法331
1.家支的特点332
2.家支的社会作用334
3.家支的武装335
4.习惯法337
三、风俗习惯、婚姻家庭341
1.风俗习惯341
2.婚姻家庭343
石门坎伦理实体圆成的两个因素346
一、本土教育家的德性引领348
二、传统德目的成形与通行352
石门坎平民教育运动之动因358
一、族群精英的起念359
二、平教运动的发端362
三、边区平民千字课365
四、石门坎的声威余响368
族谱与教化:《穴塘坎马氏族谱:1658—2000》解读372
一、兴学:家族发迹的缘起374
二、族谱:道德教化的范本376
三、书礼:睦族治乡的要密381
四、结论:可堪深究的民间383
后记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