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428935.jpg)
- 魏晓芳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5079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三峡水利工程-区域环境-居住环境-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目的2
1.1.3 研究定位3
1.1.4 研究意义3
1.2 主要研究对象与内容4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4
1.2.2 研究内容6
1.2.3 研究重点与难点9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9
1.3.1 关于文化及文化变迁的研究9
1.3.2 人类聚居与人居环境相关研究12
1.3.3 关于三峡文化地理以及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综述13
1.3.4 大河流域水利建设与文化变迁的经验与教训15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6
1.4.1 研究思路16
1.4.2 研究方法17
1.5 本章小结18
2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19
2.1 人居环境语义下的文化与文化地理19
2.1.1 文化的释义19
2.1.2 文化地理的释义20
2.1.3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1
2.2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变迁研究体系构建22
2.2.1 文化地理在人居环境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22
2.2.2 人居环境理论与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研究对象23
2.2.3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研究方法24
2.2.4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变迁研究框架24
2.3 三峡人居环境体系下文化的组成——类型学解析25
2.3.1 不同分类方式的文化组成25
2.3.2 物质文化:被人文化的自然景观与底蕴深厚的人工产物27
2.3.3 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51
2.4 本章小结61
3 三峡地区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研究62
3.1 三峡文化的缘起62
3.1.1 长江三峡的形成:地理变迁,沧海桑田62
3.1.2 三峡文化缘起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63
3.1.3 三峡文化缘起的早期人类活动64
3.2 三峡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地理形成与发展过程64
3.2.1 史前文化:考古学的发现——人类始祖65
3.2.2 先秦文化:治水神话、“夔子国”、“诸巫”部落出现68
3.2.3 秦汉文化:灭巴楚、置郡县、开道路、移民众70
3.2.4 魏晋南北朝文化:战火不断、移民众多、物产丰富72
3.2.5 隋唐宋文化:分区分级行政管理、移民带来人口增长、文化经济迅速发展73
3.2.6 元明清文化:战乱不断、“湖广填四川”77
3.2.7 近现代文化:“陪都”使得文化主力通过三峡西迁85
3.2.8 当代文化: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新城镇建设86
3.3 人居环境空间语境下三峡文化历史发展的特点90
3.3.1 三峡文化历史的悠久性90
3.3.2 三峡文化积淀的多样性90
3.3.3 文化空间扩展的复杂性91
3.4 本章小结91
4 三峡文化的地域扩展过程研究92
4.1 地理环境对三峡文化形态的影响显著92
4.1.1 三峡地区人地关系的特点92
4.1.2 三峡地区文化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显著93
4.1.3 文化与环境的适应状况93
4.2 三峡文化地域扩展因子分析93
4.2.1 交通方式的进步94
4.2.2 通讯方式的改变94
4.3 三峡地区主要文化形态的地域扩展过程分析94
4.3.1 农耕文化:河谷→半山→山顶95
4.3.2 巴楚文化:西→交融←东99
4.3.3 巫鬼文化:山里→村落→城镇105
4.3.4 移民文化:四川?三峡←湖广←江浙闽108
4.3.5 交通文化:水(水路)→陆(山路)→空(立体现代交通)113
4.3.6 饮食文化:地里挖、山里采、水里捕→自种养、屋里酿120
4.4 本章小结129
5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机制研究130
5.1 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的基本理论130
5.1.1 文化变迁的概念理解130
5.1.2 文化变迁的类型131
5.1.3 三峡地区人居环境建设文化地理变迁的特殊性132
5.2 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132
5.2.1 外部因素:自然、社会、经济、科技133
5.2.2 内部因素:人类认知、文化自身135
5.3 三峡文化变迁的力学分析137
5.3.1 动力:牵引力138
5.3.2 阻力:约束力139
5.4 文化的传承方式及载体的变迁139
5.4.1 静态传承及其载体变迁140
5.4.2 动态传承及其载体变迁140
5.4.3 文化传承方式的发展趋势141
5.5 各种因素与力相互作用下的变迁机制142
5.5.1 时间、空间多维审视:三峡地区文化地理的时空间衰减机制142
5.5.2 三峡地区文化变迁的机制:普遍机制与地域机制143
5.6 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探讨144
5.6.1 三峡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144
5.6.2 三峡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145
5.7 本章小结146
6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建设的规划对策研究147
6.1 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愿景与实现思路147
6.1.1 和谐文化——文化区划147
6.1.2 可持续文化——文化生命周期148
6.1.3 积极文化——文化价值148
6.2 空间和谐:三峡地区的文化地理区划与协调149
6.2.1 文化区的划分149
6.2.2 三峡地区在中国文化区中的位置151
6.2.3 三峡文化区内亚文化区的划分152
6.2.4 文化区划与人居环境规划的协同156
6.3 时间可持续:文化生命周期的认知与调控157
6.3.1 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在人居环境领域应用的可能性157
6.3.2 文化生命说160
6.3.3 文化生命阶段的判别与调控161
6.3.4 文化生命周期与人居环境规划生命周期的协同165
6.4 保持先进性:文化价值的评估与提升168
6.4.1 文化价值评估的作用169
6.4.2 文化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170
6.4.3 文化价值评估与人居环境规划的协同172
6.5 本章小结173
7 从物质空间规划到文化空间规划——三峡地区人居环境规划案例与实践174
7.1 文化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与传统空间规划文化性的缺失174
7.1.1 文化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174
7.1.2 传统空间规划文化性的缺失175
7.2 从物质空间规划到文化空间规划的方法探讨176
7.2.1 建立文化地理数据库,形成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图谱176
7.2.2 开展文化空间规划,提升物质环境的文化功能177
7.2.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们的文化需求180
7.3 三峡地区人居环境规划的实践与案例184
7.3.1 注重空间和谐与城乡统筹的城市(镇/乡)总体规划案例与实践184
7.3.2 重在保护与发展的三峡历史文化古镇人居环境规划实践199
7.3.3 基于文化体验的三峡地区现代居住形态规划设计实践215
7.3.4 突出文化符号的建筑形态设计实践225
7.4 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240
7.4.1 三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240
7.4.2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41
7.4.3 地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241
7.5 本章小结242
8 走向文化繁荣的美好人居243
参考文献246
致谢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