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 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 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4426651.jpg)
- 李淑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3830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171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马克思著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 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博士论文时期人民民主的哲学精神15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自由精神的曲折发展历程17
一、哲人的精神自由与其存在的矛盾性17
二、古希腊晚期自我意识自由的哲学21
三、研究哲学史的反思方法24
第二节 伊壁鸠鲁“偏离政治”的政治哲学27
一、关于“城邦”的政治哲学27
二、伊壁鸠鲁对政治的“偏离”29
三、批判永恒天体的观念35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原子自由的思想37
一、原子偏离直线的个体自由精神38
二、原子概念在现象世界的外化和实现41
三、反对虚假意识的意义44
四、实践哲学的特点46
第二章 《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49
第一节 反对书报检查令与建构公共舆论领域49
一、揭露新书报检查令的伪自由主义50
二、对省等级议会关于新闻出版自由辩论的评论55
第二节 时代问题与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64
一、哲学要把握现实政治问题64
二、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66
第三节 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71
一、历史法学派的“轻佻”72
二、历史法学派与启蒙思想的比较74
第四节 私人利益、等级制与国家理性的矛盾76
一、区分贵族的习惯法和贫民的习惯法77
二、质疑省议会的立法资格和能力79
三、国家理性和私人利益之间的逻辑断裂79
第五节 反对普鲁士封建等级代表制82
一、反对由地产决定的代表制82
二、批驳国家以固定的等级差别为基础83
三、评判“智力是等级的共同属性”84
第六节 贫困与官僚机构的关系86
一、摩泽尔河地区的贫困源于官僚政治87
二、葡萄种植者、经营者的利益与官员利益的对立88
三、自由报刊的中介地位和作用89
第七节 《莱茵报》时期政治哲学的价值和启示92
一、确立关注时代问题的哲学观92
二、探索民主政治的建构模式93
三、“物质利益难题”引发新探索94
四、注重对以每个人的自由为目标的共同体的建构96
第三章 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98
第一节 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形而上学架构100
一、批判主体和谓语的颠倒101
二、批判从社会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107
第二节 批判王权至上的立宪君主制主张109
一、批判对君主及其权力的思辨理解110
二、君主主权和人民主权的对立111
三、王权与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113
第三节 批判依附于王权的行政权观点114
一、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基础上的行政权115
二、市民社会内容和形式的分离与官僚政治117
三、批判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权同一的论证120
四、人民主权的行政权的初步构想124
第四节 批判抽象的立法权思想124
一、国家制度和立法权的关系125
二、人民的自由意志与普遍事务129
三、工商业者选派的等级要素132
四、君主的至高地位基于私有财产147
五、建立克服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的民主制162
第五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贡献和局限167
一、揭露形而上学的弊端167
二、初步分析市民社会的矛盾171
三、克服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的诉求173
四、改造行政权和立法权主张的启示意义175
第四章 人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使命178
第一节 人的解放:消除对政治国家、宗教和金钱的崇拜178
一、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179
二、批判对社会联系的中介——政治国家的崇拜181
三、分析金钱崇拜及其扬弃185
第二节 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结合189
一、由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189
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意义191
三、哲学和革命主体——无产阶级的联系194
第五章 揭露社会经济活动的异化和批判政治理智198
第一节 异化劳动及其扬弃198
一、剖析市民社会的重要性198
二、《手稿》的主要参考文献199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202
四、私有财产的特点和本质208
五、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210
六、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社会政治取向214
第二节 分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往关系异化227
一、货币是异己的交往媒介228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交换的异己性232
三、谋生的劳动及其克服235
第三节 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理智的构建238
一、政治国家的本质与社会贫困239
二、政治理智与社会理智的对立240
三、社会灵魂是整体的观点243
第六章 《神圣家族》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249
第一节 对蒲鲁东平等思想和埃德加的思辨歪曲的评判250
一、评论蒲鲁东否定私有财产的观点与国民经济学的关系250
二、批判对社会贫困事实的遮蔽253
三、批判“无限的自我意识”和“平等占有原则”255
四、批判埃德加对蒲鲁东价值理论和财产不可能性证明的歪曲和质疑259
五、批判“一切祸害只存在于工人的思维中”261
六、对蒲鲁东和埃德加思想比较的启示意义262
第二节 揭露思辨结构的秘密265
一、思辨方法忽略了感性事物的联系265
二、思辨方法的非批判性266
第三节 批判布鲁诺·鲍威尔反对民主主义的思想267
一、批判把精神和群众对立起来的观点267
二、批判鲍威尔对法国革命的歪曲270
三、对法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思考272
第四节 经验和超验哲学进路社会政治旨趣的差异274
一、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社会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275
二、法国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学说的联系278
三、青年黑格尔派形而上学的要害及其克服途径282
第七章 奠定新哲学的基础288
第一节 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改造288
一、李斯特对生产力的曲解和国家保护主义观点289
二、割裂生产力和交换价值关系的弊端293
三、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奠基意义297
第二节 新哲学的立脚点300
一、认清感性直观和抽象思辨的缺陷301
二、对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理解303
三、新哲学改造世界的指向305
第八章 清算德意志意识形态307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从天国降到人间”和“从人间升到天国”309
一、批判“从天国降到人间”的思辨方法310
二、揭露费尔巴哈感性直观方法的非批判性310
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说明社会结构和国家313
第二节 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社会条件314
一、确立历史前提与改造社会制度的诉求315
二、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316
三、虚幻的共同体和真实的共同体319
四、“颠倒的意识”:意识形态的成因321
第三节 清算布鲁诺的自我意识哲学324
一、自我意识万能化取消革命行动的危害性324
二、固守自我意识哲学的思想迷误325
第四节 批判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327
一、批判施蒂纳对人和人的历史的虚构328
二、批判施蒂纳反对“自由主义”的观点334
三、具体分析施蒂纳歪曲历史和现实的方法353
四、剖析“独自性”观点363
五、从社会物质关系透视“权利、法律和犯罪”377
六、批判关于资产阶级社会的观点392
七、批判取消革命的“暴动”402
八、批判利己主义者联盟的构想404
九、分析“自我享乐”哲学411
第五节 批判淡化阶级对立的“真正的社会主义”417
一、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性418
二、批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420
三、人和自然统一的“建筑基石”的虚构性424
四、批判格律恩对法国社会主义学说的歪曲428
五、人的自我解放和未来社会的分配方式436
第六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变革的意义439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伟大成果439
二、从批判利己主义的人转变为探讨现实的人441
三、从感性劳动出发对经验论和抽象思辨研究方法的超越443
四、注重对现存社会结构的研究444
主要参考文献447
索引451
后记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