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天文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天文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30358825.jpg)
- 邓可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0309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5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天文学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天文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西古代天文学的异同1
第一节 中西古代天文学的概述1
第二节 张衡与托勒玫天文学之比较8
1.张衡与浑天说8
2.浑天说与盖天说、宣夜说的关系9
3.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思想10
4.月行九道术11
5.关于行星运动的思想12
6.月食的解释13
7.日月的视角直径和星官13
8.东汉时期的天球观14
9.托勒玫的天球观15
10.张衡与托勒玫的比较17
第三节 中西古代岁差的发现和提出18
第四节 中西古代对于彗星的认识22
1.彗星的形态22
2.彗星的特征25
第二章 中国古代测天理论的独立形态27
第一节 圭表测影的传统27
1.圭表定方向27
2.圭表定时刻29
3.圭表测定回归年长度30
4.其他功能30
第二节 圭表测影技术的改进32
第三节 圭表测影的天文学意义33
1.“地中”说的形成与推翻34
2.晷影漏刻等的测算和相互参验38
3.圭表——晷仪——日晷43
第四节 中星观测46
第五节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系统49
第六节 历法的代数特点53
第三章《至大论》的方法56
第一节 地心宇宙观的信仰与怀疑56
第二节《至大论》之源59
第三节《至大论》的独立形态62
1.《至大论》中球面天文学的名词术语62
2.球面天文的实际应用64
3.计数规则与计算系统的特点66
4.法则的建立过程——“假设”的生命力74
5.天体运动的终结性指标79
6.《至大论》的方法论基础82
第四章 中西古代天文学案例比较研究89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至大论》中一些球面天文方法的比较89
1.太阳视赤纬问题89
2.黄赤道坐标量变换问题90
3.昼夜长短和黄道上上中天点的时间计算93
第二节 太阳年长度测定的比较94
1.中国古代对回归年长度的测定94
2.托勒玫对回归年长度的测定96
第三节 中西古代黄赤交角测算的比较99
1.托勒玫对黄赤交角的测算99
2.东汉时期对黄赤交角的测算101
3.精度比较102
第四节 中西古代太阳运动理论比较102
1.古希腊太阳中心差曲线和速度曲线102
2.近地点平黄经计算精度的分析与比较104
3.关于中国古代太阳运动理论几个疑点的澄清106
第五节《授时历》中的弧矢割圆术110
1.《元史·历志》和《明史·历志》中有关弧矢割圆术内容的校补110
2.《至大论》与弧矢割圆术中的黄赤道坐标变换精度的比较113
3.弧矢割圆术中的制图和运算法则115
4.弧矢割圆术的单位系116
5.对于会圆术的进一步分析118
第六节 明代的历法改革119
1.《崇祯历书》的编撰119
2.《崇祯历书》中的天文观测121
3.徐光启的改历原则124
4.《崇祯历书》的重要影响125
第七节《至大论》在中国127
1.《测天约说》中的有关内容128
2.《日躔历指》中的有关内容129
3.《恒星历指》中的有关内容130
4.《月离历指》中的有关内容130
5.《崇祯历书》介绍的《至大论》中的有关天文仪器133
第八节《测天约说》的主要内容134
第九节《测量全义》的编撰及其历史贡献136
1.《测量全义》的编撰136
2.《测量全义》的体例和内容138
3.《测量全义》在《崇祯历书》中的地位和作用143
第十节《恒星历指》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44
1.以第谷天文学为主的恒星测量基本方法和理论145
2.第谷式恒星测量仪器146
3.蒙气差修正的定量解释148
4.恒星本行理论149
5.绘制星图的原理和方法152
6.《恒星历指》的意义和影响153
第十一节《五纬历指》中的宇宙理论156
1.西方宇宙论传入中国的几个分期157
2.《五纬历指》中宇宙层次的一般判断法则159
3.第谷体系在欧洲的情况163
4.《五纬历指》关于第谷体系的合理性166
5.西方宇宙模型传入过程中相关理论的缺失以及中国的接受情况168
第十二节 清代日晷170
1.面东西日晷的形制与原理171
2.地平日晷的形制与原理174
3.清代日晷发展的特点180
第十三节 朱文鑫的历法比较研究工作183
1.朱文鑫谈《九执历》184
2.朱文鑫谈《回回历》184
3.清代历法与中西历法之比较185
4.汉历交食周与西法之比较186
第五章《授时历》在日本的研究情况188
第一节《授时历》与和算的关系188
第二节《授时历》的传日经过与关孝和189
第三节中日学者的《授时历》比较研究工作综述190
第四节 关孝和的《授时发明》191
1.论黄赤道差192
2.论黄赤内外差195
3.论白道与黄赤道差196
第五节 关孝和的《授时历经立成之法》与《授时历经立成》207
1.“太阳立成”207
2.“太阴立成”209
3.“五星立成之法”210
4.关孝和的几项发明创造211
第六节 关孝和的《天文数学杂著》215
1.日食记录215
2.“磁针之测验”215
3.定合定积定星图解216
4.“日景实测”218
5.交食计算的准备工作221
6.日、月食视差图释及交食计算224
第六章 李约瑟眼中的中国天文学史231
第一节 李约瑟与中国天文学史文献231
第二节20世纪以前西方学者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235
第三节 李约瑟的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及其贡献240
参考文献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