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通信新技术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通信新技术 第2版
  • 储钟圻主编;上海高级专家协会电子电讯专业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12889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47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通信技术-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通信新技术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通信的基本概念1

1.2通信中常用名称的概念1

1.3通信的分类3

1.4通信系统的组成4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5

1.6信息及其度量6

1.7信道对传输信号的影响8

1.8数字信道9

1.9通信网的发展9

1.10数字通信的关键技术概要11

第2章 信息论浅谈14

2.1引言14

2.2信息的概念14

2.3信息论研究的范畴15

2.3.1信息论研究的对象15

2.3.2信息论研究的目的16

2.3.3信息论研究的内容16

2.4信息论发展简史16

2.5网络信息论17

2.6信息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9

2.6.1信息熵与热力学熵19

2.6.3信息论与生物医学20

2.6.2信息论与光学20

2.7信源及信源熵21

2.7.1信源特性21

2.7.2信息量的定义22

2.7.3冗余度22

2.7.4信源编码23

2.8信道与信道容量23

2.8.1信道的分类23

2.8.2信道容量24

2.8.3信道编码25

2.9密码学26

2.8.4信道的组合26

2.9.1密码学中熵的概念27

2.9.2密码学的基本概念27

2.9.3密码系统的模型27

2.9.4模拟和数字信号的加密28

2.9.5通信网络中的加密28

2.9.6信息安全和认证技术29

第3章 数字通信31

3.1概述31

3.2数字通信的组成32

3.2.1数字通信的原理33

3.2.2数字通信的形式33

3.3信源编码34

3.3.1信源34

3.2.3数字通信的特点34

3.3.2编码35

3.3.3信源编码定理36

3.4抽样的概念36

3.4.1低通型抽样定理37

3.4.2带通型抽样定理38

3.5量化的概念38

3.5.1量化常用的方法38

3.5.2均匀量化与非均匀量化40

3.6编码的概念40

3.7信道编码41

3.7.3差错控制编码42

3.7.1信道编码的概念42

3.7.2信道编码的基本定理42

3.7.4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45

3.8数字调制与解调45

3.8.1概述45

3.8.2幅度键控(ASK)47

3.8.32ASK的解调48

3.8.4频率键控(FSK)49

3.8.52FSK的解调50

3.8.6相位键控(PSK)51

3.8.72PSK的解调52

3.8.8几种二进制数字调制性能比较53

3.8.9多进制及改进型数字调制系统54

3.9.1概述55

3.9.2信道的种类与模型55

3.9.3有线信道55

3.9信道与噪声55

3.9.4无线信道58

3.9.5恒参信道61

3.9.6变参信道61

3.9.7信道噪声62

3.10定时与同步63

3.10.1定时与同步的基本概念63

3.10.2载波同步64

3.10.4帧同步65

3.10.3位同步65

3.10.5数字通信网的网同步66

3.11数字信号的传输66

3.11.1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66

3.11.2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67

3.12通信的加密69

3.12.1密码体系的模型71

3.12.2数字加密技术72

3.12.3通信网的保密通信系统73

第4章 数字微波通信74

4.1概述74

4.1.1微波通信74

4.1.2数字微波通信的特点75

4.1.3数字微波通信系统76

4.1.4数字信道的性能指标77

4.2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78

4.2.1基带传输码型79

4.2.2基带传输系统81

4.2.3基带传输特性83

4.3数字微波传输的调制与解调技术85

4.3.1二进制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85

4.3.2多进制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88

4.3.3多进制正交幅度调制(MQAM)89

4.3.4各种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91

4.4微波传输信道92

4.4.1微波传播92

4.4.2频率配置94

4.4.3天线馈线96

4.4.4公务及监控系统97

4.5SDH微波通信98

4.5.1同步数字系列(SDH)98

4.5.2SDH数字基带信号传输99

4.5.3差错控制编码和网格编码调制101

4.5.4SDH常用频段的射频波道配置103

4.5.5SDH微波通信系统的网络管理103

5.1移动通信发展史107

第5章 移动通信107

5.2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2

5.2.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112

5.2.2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113

5.2.3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规划116

5.2.4移动通信的无线信号传播119

5.2.5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121

5.2.6移动台的位置登记122

5.2.7信道切换124

5.2.8漫游124

5.3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25

5.4.1GSM移动通信系统126

5.4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126

5.4.2GPRS系统133

5.4.3CDMA移动通信系统135

5.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40

5.5.1WCDMA移动通信系统140

5.5.2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142

5.5.3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概述143

5.6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144

第6章 卫星通信146

6.1概述146

6.1.1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147

6.1.2卫星通信系统网的组成147

6.1.3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与电波传播特点147

6.1.4多址联接149

6.1.6卫星的类型及频段划分150

6.1.5卫星通信的特点和存在问题150

6.1.7INTELSAT系统151

6.1.8静止卫星制152

6.2移动卫星通信的特性152

6.2.1移动卫星通信的特点153

6.2.2复杂的信道特性153

6.3移动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154

6.4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155

6.4.1按应用分类155

6.4.2按技术手段分类155

6.5.2通信体制160

6.5.3网络结构160

6.5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160

6.5.1卫星160

6.5.4入网方案的选择161

6.5.5频率选择161

6.5.6数字技术161

6.6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162

6.7海事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63

6.7.1海事移动卫星通信发展概况163

6.7.2海事移动卫星通信的组成165

6.7.3INMARSAT的服务终端168

6.8.1航空移动卫星通信的特点174

6.8航空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74

6.9陆地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75

6.8.2机站175

6.9.1陆地移动卫星通信信道传输的特点176

6.9.2陆地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176

6.9.3卫星无线寻呼系统176

6.9.4陆地移动卫星通信的实例177

6.10个人卫星通信系统181

6.10.130/20GHz个人卫星通信系统181

6.10.2单人便携式X频段卫星通信系统184

6.10.3个人毫米波卫星通信184

6.11VSAT卫星通信网185

6.11.2VSAT的发展阶段186

6.11.1VSAT卫星通信网的特点186

6.11.3VSAT网的组成187

6.11.4VSAT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188

6.11.5VSAT网的结构189

6.12全球定位系统(GPS)191

6.13卫星电视193

6.13.1数字卫星电视193

6.13.2单路单载波和多路单载波194

6.13.3我国数字卫星电视195

6.13.4卫星直播(DBS)195

7.1.2光波基础197

7.1.1光纤通信技术发展197

第7章 光纤通信197

7.1概述197

7.1.3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199

7.1.4平面介质波导201

7.2光纤和光缆203

7.2.1光纤的结构和分类203

7.2.2光纤传输原理204

7.2.3光纤的传输特性206

7.2.4新型单模光纤208

7.2.5光缆209

7.3光纤通信器件209

7.3.1光源、光电检测器的物理基础209

7.3.2光源器件211

7.3.3光检测器件213

7.3.4光无源器件216

7.4光纤通信系统219

7.4.1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系统219

7.4.2光波分复用系统221

7.4.3相干检测系统223

第8章 信息高速公路225

8.1信息高速公路名称的由来225

8.2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内涵225

8.3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社会背景225

8.4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结构226

8.6.1ATM交换技术227

8.5信息高速公路的组成和特征227

8.6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基础227

8.6.2个人通信229

8.6.3智能网229

8.6.4光纤通信230

8.7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236

8.7.1多媒体技术236

8.7.2ATM接口技术237

8.7.3硬件技术238

8.7.4软件技术239

8.7.5互操作性240

8.7.6卫星通信241

8.7.8个人通信与全球通信243

8.7.7移动通信243

8.7.9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244

8.8美国实施NII具备的条件及情况247

8.8.1美国具备NII的条件247

8.8.2美国实施NII的情况248

8.9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意义248

8.9.1日本248

8.9.2加拿大249

8.9.3英国249

8.9.7新加坡250

8.9.6法国250

8.9.5欧洲共同体250

8.9.4韩国250

8.9.8南美洲共同市场251

8.9.9中国251

8.9.10印度254

8.9.11其他国家255

8.10全球信息基础设施255

8.11信息高速公路和未来社会255

8.11.1信息高速公路与工作、生活的关系256

8.11.2信息高速公路将改变社会力量结构257

8.11.3信息高速公路和经济发展259

8.12信息高速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259

8.13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是一个长远战略目标260

第9章 多媒体通信262

9.1多媒体技术概论262

9.1.1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262

9.1.2多媒体计算机系统263

9.1.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267

9.1.4多媒体技术的由来和发展268

9.2多媒体音频技术269

9.2.1音频信号及其数字化269

9.2.2音频信息压缩编码技术270

9.2.3音乐合成技术——MIDI273

9.3.2图像压缩编码方法274

9.3.1图像文件格式274

9.3多媒体图像视频技术274

9.3.3图像压缩编码标准275

9.4多媒体通信技术279

9.4.1多媒体通信需求280

9.4.2多媒体通信网络281

9.5多媒体网络应用287

9.5.1多媒体会议电视系统287

9.5.2IP电话289

9.5.3多媒体交互式电视技术291

9.5.4多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292

10.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93

10.1.2计算机网络的类型293

10.1计算机网络基础293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293

10.1.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294

10.1.4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295

10.1.5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297

10.1.6计算机局域网298

10.1.7网络互联技术303

10.2Internet307

10.2.1Internet概述307

10.2.2Internet基础知识310

10.2.3连接Internet的方法314

10.2.4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317

10.2.5Internet的应用和发展329

第11章 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334

11.1智能建筑概述334

11.1.1智能建筑334

11.1.2智能大厦334

11.1.3智能小区与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335

11.1.4家庭智能化的基本概念335

11.2智能大厦的基本功能336

11.2.1楼宇自动化系统(BAS)336

11.2.2通信自动化系统(CAS)341

11.2.3办公自动化系统(OAS)343

11.2.4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PDS)344

11.3智能小区系统346

11.3.1智能小区的基本要求346

11.3.2智能小区系统的组成结构349

11.3.3智能小区局域网355

11.3.4智能卡在小区管理中的应用358

11.3.5智能小区系统的发展前景360

11.4智能家居360

11.4.1概述360

11.4.2智能家居的基本要求362

11.4.3智能家居的基本功能364

11.4.4智能家居的通信网络367

12.2.1交换、传输和终端372

12.2电话通信的主要技术372

第12章 固定电话网372

12.1电话通信概述372

12.2.2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376

12.2.3综合数字网(IDN)及其优越性378

12.3固定电话网的组成380

12.3.1国际、国内和本地电话网380

12.3.2电话号码的编排381

12.3.3固定电话网的网同步382

12.3.4固定电话网的网络管理385

12.4七号公共信令388

12.4.1七号公共信令的基本概念388

12.4.2七号信令的四级和七层结构390

12.4.3MTP简介391

12.4.4TUP简介394

12.4.5SCCP和TCAP394

12.4.6七号信令网397

12.4.7七号信令的新近发展399

12.5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400

12.5.1概述400

12.5.2ISDN开放的业务401

12.5.3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和接口协议401

12.5.4ISUP信令402

12.6.2智能网开放的业务404

12.6智能网(IN)404

12.6.1概述404

12.6.3智能网的组成405

12.7固定电话网的发展407

12.7.1宽带和窄带结合的交换机407

12.7.2软交换技术和下一代电信网407

第13章 个人通信409

13.1概述409

13.2个人通信系统的组成410

13.2.1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410

13.2.2数字无绳电信系统411

13.2.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412

13.3.1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业务414

13.3个人通信的业务414

13.3.2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业务416

13.3.3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业务416

13.3.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业务417

13.3.5智能网(IN)业务418

13.4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420

13.4.1网络方面的关键技术420

13.4.2无线系统方面的关键技术421

13.5无线个人通信的工作频段423

13.6无线异步转移模式(ATM)423

13.6.1无线ATM参考模型423

13.6.2宽带毫米波接入ATMLAN424

13.6.4自适应天线425

13.6.3ATM无线接入(AWA)系统425

第14章 通信领域新技术429

14.1蓝牙技术429

14.1.1概述429

14.1.2蓝牙名称的由来429

14.1.3蓝牙协议429

14.1.4蓝牙应用规范432

14.1.5蓝牙技术的应用432

14.1.7蓝牙的成本优势435

14.1.8蓝牙与红外435

14.1.6蓝牙的基本功能及性能指标435

14.1.9蓝牙技术概要436

14.2与蓝牙相关的技术437

14.2.1无线应用协议(WAP)437

14.2.2WAP与蓝牙437

14.2.3蓝牙与第三代移动通信438

14.2.4蓝牙与无线局域网439

14.2.5蓝牙发展趋势440

14.3纳米技术441

14.4紫外光通信系统的研究443

14.5同温层通信系统的新设想444

参考文献4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