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艺术形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祖慈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31303380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造型设计-美术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艺术形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形态学的产生和发展1
一、形态学产生的时代背景4
1.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7
2.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欧洲的艺术思潮7
3.包豪斯学派21
二、日本对形态学的研究24
三、中国对形态学的认识25
1.中国古代对造型形态的认识25
2.对现代“形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9
四、形态学与现代艺术设计31
1.建筑设计31
2.平面设计33
3.环境设计36
4.工业设计37
5.服装设计38
第二节 形态学概念39
一、形态定义39
二、形态学的研究范围40
1.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形态40
2.研究形态创造的规律40
3.研究形态的形式美和人的审美心理41
4.对艺术设计风格的研究41
5.设计实例的形态分析41
第三节 形态学的学习目的及应用价值42
一、学习形态学的目的42
1.培养形态创新能力42
2.掌握形态变化的规律42
3.熟练运用“视觉语言”42
4.提高对形态的敏感和正确的形态感觉42
二、形态学的应用价值42
第二章 形态类型45
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形态的多样性45
一、自然形态45
1.有机形体45
2.无生命的有机形体46
3.无机形体47
二、人造形态47
1.手工产品47
2.机械产品47
3.艺术品48
三、偶发形态49
四、概念形态与纯粹形态50
1.几何形体50
2.有机形体50
3.自由形体51
第二节 不同观察方法下的形态51
一、宏观51
二、微观52
三、剖视53
四、不同视角下的形态53
1.侧视53
2.俯视53
3.仰视53
4.物体在空间转动产生的变化54
5.模糊化54
第三节 不同表现手法的形态54
一、具象形态54
1.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创造的不同形态54
2.具象雕塑(以大理石、花岗石雕和青铜浇制为主)56
3.超写实等流派艺术56
二、抽象形态56
1.有机抽象56
2.无机抽象57
3.偶发抽象58
第三章 形态语义59
第一节 概念的形态要素59
一、点59
1.一个点59
2.两个点60
3.多点60
二、线60
1.直线60
2.曲线61
3.复合线61
三、面62
1.平面62
2.曲面62
第二节 现实的形态要素63
一、微小的形和体63
二、二次元线形63
1.现实中的线63
2.三次元的线64
三、图形和板材64
1.二次元的面64
2.三次元的面65
四、块材(体)65
1.各种块材形成的体65
2.由板材包围成封闭的体65
3.二次元表现的体65
五、空间66
1.实在的空间66
2.非实在空间66
六、肌理68
1.不同的肌理具有不同的表现力68
2.触觉肌理与视觉肌理68
七、色彩(见第六章)69
第三节 影响形态语义的因素69
1.大小69
2.长短和粗细69
3.体量69
4.面的宽度69
5.数量69
6.形状70
7.材质70
8.光源70
9.动静70
第四章 形态创造71
第一节 形态创造的思维72
一、发散性思维73
1.发散性思维的特点73
2.发散性思维的方法73
二、想象思维74
三、联想思维75
四、直觉思维76
五、灵感77
第二节 形态创造的方法78
一、二次元图形78
1.具象图形79
2.抽象图形85
3.错视与幻象92
4.表现技法98
二、三次元构成99
1.具象形态100
2.抽象形态105
三、四次元构成126
1.风动构成127
2.机动构成128
3.水动构成128
第三节 形态创造的基本原理128
第五章 形态构造130
第一节 平面图形之构图130
一、骨骼构图130
1.重复130
2.近似131
3.起伏131
4.放射131
5.结集131
6.交错131
7.渐变132
8.移位组合132
9.分解后之组合132
二、无骨骼构图133
1.视觉平衡133
2.视觉中心133
3.扩张与收缩133
4.动与静133
5.多形平面组合133
6.多形空间组合134
7.适合式构图135
三、透视135
1.平行透视135
2.成角透视136
3.透视用语136
第二节 立体形态之构造与结构136
一、材料136
1.木材137
2.陶瓷137
3.塑料137
4.玻璃138
5.铝合金139
二、材料的接合139
1.永久性接合139
2.可拆性接合139
3.不同材料的不同接合方法140
三、材料的成形与表面装饰141
1.塑料形态的成形方法和装饰工艺141
2.玻璃的成形方法和装饰工艺142
3.陶瓷的成形方法和装饰工艺143
4.木材的成形方法和装饰工艺144
第三节 材料与形态145
一、力与形态146
二、力的方向与施力方式146
第四节 人造物的传动148
一、静态器物148
二、动态器物148
第六章 形态色彩150
第一节 认识色彩151
一、光和色151
二、三维空间中的色彩关系151
三、研究自然物的色彩152
第二节 色彩三属性152
一、色相152
二、明度153
三、彩度153
第三节 色彩的视觉变化154
一、两色并置时的视觉变化154
二、前后分视时的视觉变化155
三、因视觉疲劳引起的视觉变化155
第四节 色感与色域155
一、感性色感156
二、理性色感156
1.色域156
2.色彩的表现力156
3.色彩的美感156
4.作品欣赏156
第五节 色彩表示法157
一、孟赛尔色系157
二、奥斯特瓦德色系158
第六节 配色方法159
一、对比159
1.色相对比160
2.明度对比160
3.彩度对比160
4.面积对比160
5.冷暖对比160
6.补色对比161
7.同时对比161
二、调和161
三、节奏和韵律161
四、视觉平衡161
1.稳重平衡162
2.轻巧平衡162
五、色调162
第七节 色彩的表现力162
一、色彩的心理感觉163
二、色彩的象征性164
1.红色164
2.黄色164
3.蓝色164
4.绿色164
5.白色164
6.黑色164
三、色彩的适应性165
1.表现女性化的色彩165
2.表现男性化的色彩165
3.表现童性化的色彩165
4.表现老龄化的色彩165
5.适应性格165
6.适应不同文化程度165
7.适应不同的爱好165
第八节 色彩表现手法166
一、写实色彩166
二、归纳166
三、夸张166
1.装饰色彩166
2.表现色彩166
第九节 色彩与形态167
1.加重与减轻167
2.收缩与扩张167
3.适应心理167
4.识别性167
5.富丽与雅致167
第七章 形态心理169
第一节 平衡169
一、时差平衡170
二、画面平衡170
1.绝对平衡170
2.力的平衡170
三、体的平衡171
1.静态平衡171
2.动态平衡171
第二节 注意171
一、注意的生理基础171
二、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171
三、引起注意的方法172
1.对比强度172
2.运动和动势172
3.注意的指向性172
4.新异性174
5.注意兴趣175
6.注意转移175
第三节 联想176
一、接近联想176
二、类似联想176
三、对比联想177
四、意义联想177
第四节 想象177
一、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178
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178
第五节 通感179
一、感觉的变化179
1.因适应而引起感觉变化179
2.因工作性质引起感觉变化179
二、由听觉到视觉的转换179
第六节 神似180
一、不似之似180
二、共性中的个性180
三、近似中的差异181
四、神似与技巧181
第七节 意境182
一、意境与意象182
二、意境质量183
1.广度183
2.深度183
3.高低183
三、意境类型184
1.理性型184
2.感性型184
四、意境生成184
1.感情184
2.生动的形象185
3.丰富的想象185
4.高超的技巧187
第八节 心理时空188
一、有无188
二、虚实189
三、隐现190
四、大小191
第九节 关于格式塔心理学派191
第八章 形态美感193
第一节 美的产生193
一、劳动创造了美193
1.原始工具194
2.劳动号子194
3.原始舞蹈194
二、自然美194
三、彩陶装饰之美195
1.我国的彩陶装饰195
2.世界彩陶装饰197
四、建筑之美198
1.中国建筑198
2.欧洲古建筑198
五、人体之美200
第二节 形态美学201
一、中国学者对“美”的论述201
二、西方学者对“美”的论述202
三、美的重要性204
第三节 形式美205
一、形式美的含义205
1.形式美与美的形式205
2.现代艺术中的形式美206
二、形式美中的哲理207
1.权衡矛盾各方的得失207
2.对立也是一种和谐207
三、形式美法则208
1.单纯与群化209
2.对称与均衡209
3.安定与轻巧212
4.尺度与比例213
5.节奏与韵律215
第四节 形态的精神美222
第五节 艺术的审美特征223
一、实用与非实用艺术223
1.实用艺术223
2.非实用艺术224
二、象征性与理念性艺术224
1.象征性艺术224
2.理念性艺术224
三、实在与虚拟艺术225
1.实在艺术225
2.虚拟艺术225
四、具象与抽象艺术225
1.具象艺术225
2.抽象艺术225
第六节 艺术形式之丑226
一、虚假226
二、抄搬227
三、不符合形式美法则228
1.比例失调228
2.杂乱无章228
3.节奏过快和过分强烈228
四、不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229
第九章 形态风格231
第一节 风格演变的时代背景231
一、何谓风格231
1.艺术特色231
2.有机组合231
二、风格形成的社会原因231
1.科学技术的发展231
2.社会经济的发展232
3.审美观的改变236
三、时代风格237
第二节 西方艺术风格演变概况237
一、绘画、雕塑238
1.绘画238
2.雕塑244
二、建筑248
三、艺术设计259
第三节 中国艺术风格演变概况268
一、绘画、雕塑268
1.绘画268
2.雕塑271
二、建筑274
三、艺术设计276
1.古典时期(公元前5000年—20世纪初)276
2.现代时期(20世纪初至今)278
第四节 中国与西方的艺术风格比较282
一、天人合一与主客两分282
二、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点形成中西文化的差异283
三、中西艺术风格之差异283
1.摹仿自然与形神兼备283
2.“面”与“线”283
3.“透视学”与“理想透视”284
4.求新与守旧284
5.中西方艺术不同的发展历程285
第五节 民间风格285
一、剪纸285
二、皮影285
三、泥塑286
四、印染287
五、年画287
六、农民画288
七、陶瓷289
八、服饰289
第六节 时尚290
一、时装290
二、皮鞋290
三、轿车291
四、休闲装291
五、回归292
六、流行色292
第七节 民族化与国际风格293
第十章 形态分析295
第一节 如何评价形态295
一、功能分析(实用性形态)295
二、人机分析296
1.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296
2.人和物的关系296
三、使用对象分析308
1.性别308
2.年龄308
3.文化308
4.经济308
四、使用环境分析308
五、风格分析308
第二节 纯粹的形态分析309
一、创新309
二、审美310
三、形与形体分析310
1.图形分析310
2.色彩分析311
3.形体分析311
第三节 典型作品分析313
一、绘画313
二、雕塑314
三、建筑316
1.金茂大厦316
2.中国国家大剧院317
四、工业设计319
五、平面设计320
六、服装设计320
七、环境设计322
八、前卫艺术322
主要参考文献333
图片来源333
后语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