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34364061.jpg)
- 刘则渊著 著
- 出版社: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12367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1章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历程13
1.1 引言:近代和现代的划界14
1.2 第一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15
1.2.1 第一次科学革命(1543~1755)15
1.2.2 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特点16
1.2.3 第一次技术革命(1733~1823)16
1.2.4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特点18
1.3 第二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18
1.3.1 第二次科学革命(1755~1895)18
1.3.2 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特点20
1.3.3 第二次技术革命(1823~1903)20
1.3.4 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特点22
1.4 第三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22
1.4.1 第三次科学革命(1895~1953)23
1.4.2 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点24
1.4.3 第三次技术革命(1903~1970)25
1.4.4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26
1.5 第四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27
1.5.1 第四次科学革命(1953~)27
1.5.2 第四次科学革命的特点29
1.5.3 第四次技术革命(1970~)29
1.5.4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特点30
1.6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1
1.6.1 近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31
1.6.2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34
第2章 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中的中国38
2.1 引言:一个大跨度的历史分析39
2.2 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41
2.2.1 西学东渐初兴时期(1582~1840)41
2.2.2 官办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5)42
2.2.3 西学建制引进时期(1895~1949)43
2.2.4 独立自主发展时期(1949~)44
2.3 中日欧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比较45
2.3.1 李约瑟定律与中西科学技术发展比较45
2.3.2 中日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比较48
2.4 李约瑟悖论的三重内涵49
2.4.1 中国无科学论与李约瑟第一悖论50
2.4.2 制度抑制发明论与李约瑟第二悖论50
2.4.3 中国文明停滞论与李约瑟第三悖论51
2.5 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52
2.6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57
2.6.1 近代科学的形态特征与发生学模型57
2.6.2 近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欧洲而不是中国?59
2.6.3 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端于欧洲而不是中国?65
2.6.4 近代以来中国整体落后的原因68
第3章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规律72
3.1 科学革命的实质与科学发展模式73
3.1.1 科学革命的概念73
3.1.2 科学革命的实质和特征73
3.1.3 科学发展模式75
3.2 技术革命的实质与技术发展模式79
3.2.1 技术革命的概念79
3.2.2 技术革命的实质和特征80
3.2.3 技术发展模式81
3.2.4 技术发展的动力模式84
3.3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化86
3.3.1 第一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化86
3.3.2 第二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化87
3.3.3 第三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化87
3.3.4 第四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化87
3.4 科学、技术、经济的波动转化规律88
3.4.1 经济长波、技术长波与科学长波88
3.4.2 科学、技术、经济之间的波动转化90
3.4.3 世界活动中心转移中的周期波动92
3.4.4 波动转化规律与发展战略研究95
第4章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科学技术观96
4.1 科学分类与科学结构的方法论97
4.1.1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结构的思想及其发展97
4.1.2 科学分类和科学结构的方法论原则97
4.1.3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98
4.2 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99
4.2.1 现代科学技术的总体结构99
4.2.2 现代科学技术的纵向结构100
4.2.3 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101
4.2.4 现代技术分类与技术体系102
4.2.5 交叉科学的形成与类型105
4.3 现代技术科学的形成、作用与结构106
4.3.1 技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07
4.3.2 技术科学的地位与作用109
4.3.3 关于技术科学的结构与功能112
4.4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趋势116
4.4.1 21世纪科学技术前景116
4.4.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17
4.5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发展120
4.5.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本质观120
4.5.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进步观121
4.5.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价值观122
第5章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125
5.1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125
5.1.1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25
5.1.2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因素127
5.2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133
5.2.1 科学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高级化133
5.2.2 科学技术进步和就业结构高级化134
5.2.3 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结构的变化136
5.2.4 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的变化139
5.3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体制139
5.3.1 科技进步与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139
5.3.2 科技进步与经济机制的历史演变141
5.3.3 科技进步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142
5.4 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145
5.4.1 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145
5.4.2 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及其基本内容146
5.4.3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管理146
5.5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全球化149
5.5.1 经济全球化的由来与历程149
5.5.2 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动力151
5.5.3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与影响152
5.5.4 科技、教育与中国加入WTO154
第6章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156
6.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157
6.1.1 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结构157
6.1.2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动力157
6.1.3 经济时代和社会形态的划分158
6.2 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159
6.2.1 社会生活的集约化159
6.2.2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161
6.2.3 社会生活的生态化165
6.3 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166
6.3.1 科学技术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功能166
6.3.2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168
6.3.3 依靠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发展的战略172
6.4 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结构173
6.4.1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中的社会就业结构173
6.4.2 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口城市化中社会相关结构174
6.4.3 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阶层结构175
6.5 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形态177
6.5.1 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挑战177
6.5.2 社会形态划分的两类标准178
6.5.3 技术社会形态的基本类型179
6.5.4 经济社会形态的局部质变180
6.6 科学技术进步与当代资本主义180
6.6.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81
6.6.2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81
6.6.3 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183
6.6.4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87
第7章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战略190
7.1 知识经济概念的由来和内涵191
7.1.1 社会学家的思考191
7.1.2 经济学家的探索191
7.1.3 国际组织的研究192
7.1.4 知识经济的内涵192
7.2 知识和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变193
7.2.1 钱学森院士的知识经济观点193
7.2.2 知识活动与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194
7.2.3 从历史过程对几个问题的讨论195
7.3 美国新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社会影响195
7.3.1 知识经济对增长方式的影响196
7.3.2 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99
7.3.3 知识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200
7.3.4 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02
7.4 知识经济的核心理论与规律202
7.4.1 新经济及知识经济的理论挑战202
7.4.2 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知识价值论203
7.4.3 知识投入收益递增与资源投入收益递减205
7.4.4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的其他知识经济规律208
7.5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209
7.5.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209
7.5.2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212
7.5.3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框架214
7.6 科教兴国与国家创新体系220
7.6.1 技术创新模式的国际比较220
7.6.2 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220
7.6.3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221
7.6.4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对策223
第8章 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25
8.1 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226
8.1.1 问题的提出226
8.1.2 马克思论人、社会与自然的统一226
8.1.3 马克思论全球问题及其社会本质228
8.1.4 恩格斯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229
8.2 全球问题的特征与本质230
8.2.1 全球问题的提出230
8.2.2 全球问题的层次、类型与特征230
8.2.3 改造自然的两重性与技术悖论231
8.2.4 全球问题的社会根源与本质233
8.3 当代主要的全球问题235
8.3.1 人口问题235
8.3.2 资源问题240
8.3.3 环境问题243
8.4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249
8.4.1 人类发展观的演变249
8.4.2 解决全球问题的思路与可持续发展观250
8.4.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51
8.4.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52
8.5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253
8.5.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253
8.5.2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1世纪议程》254
8.5.3 《21世纪议程》的主题与内容254
8.6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58
8.6.1 《中国21世纪议程》的编制258
8.6.2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258
8.6.3 社会可持续发展259
8.6.4 经济可持续发展259
8.6.5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260
参考文献262
后记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