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视制作技术 原理、设备与系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郑利民,李亮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29375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610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视制作技术 原理、设备与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扫描与电视信号1
§1.1概述1
§1.2扫描方式1
1.2.1逐行扫描2
1.2.2隔行扫描2
§1.3视觉惰性与电视帧频、场频的确定4
§1.4扫描行数与垂直分解力4
§1.5图象信号带宽与水平分解力6
§1.6扫描的同步7
1.6.1扫描的同步7
1.6.2复合同步脉冲与复合消隐脉冲8
§1.7全电视信号12
§1.8国际电视制式标准特性12
第二章彩色及其再现14
§2.1光和色的本质与特性14
§2.2三基色原理15
§2.3彩色的度量和标准色度图16
§3.1兼容制彩色电视和频带压缩原理21
3.1.1色度编码21
第三章彩色电视制式21
3.1.2频带压缩22
§3.2 NTSC制彩色电视25
3.2.1 NTSC制的基本原理25
3.2.2 NTSC制编、解码原理29
3.2.3 NTSC制的主要性能31
3.3.1 PAL制的基本原理32
§3.3 PAL制彩色电视32
3.3.2 PAL制彩色全电视信号36
3.3.3标准彩条信号38
3.3.4 PAL制编、解码原理42
3.3.5 PAL制的主要性能44
§3.4 SECAM制彩色电视44
3.4.1 SECAM制的基本原理45
3.4.2 SECAM制彩条信号48
3.4.3 SECAM制编、解码原理50
3.4.4 SECAM制的主要性能52
§3.5彩色电视制式基本参数和性能53
第四章彩色电视摄象机59
§4.1三管彩色摄象机的基本原理59
4.1.1光学系统59
4.1.2摄象管62
4.1.3预放器64
4.1.4视频信号处理65
4.1.5编码器74
4.1.6辅助电路系统75
4.1.7 自动化调整76
§4.2三片CCD彩色摄象机79
4.2.1 CCD图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79
4.2.2 CCD图象传感器的特点86
4.2.3三片CCD彩色摄象机88
§4.3摄象机的分类及其性能指标89
4.3.1摄象机的分类89
4.32摄象机的性能指标93
§4.4摄象机控制器94
第五章监视器99
§5.1彩色监视器的基本原理99
5.1.1解码器99
5.1.2末级视放109
5.1.3显象管的原理和特性110
5.1.4彩色显象管的调整114
5.1.5同步扫描系统120
5.1.6其它电路122
§5.2彩色监视器的分类123
§5.3彩色监视器的技术指标与功能123
5.3.1彩色监视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23
5.3.2彩色监视器的功能126
第六章磁带录象机的基本原理133
§6.1磁带录象机作视频记录的技术特点133
6.1.1采用旋转磁头并减小其缝隙宽度133
6.1.2采用频率调制方式压缩视频信号的倍频程133
§6.2磁带录象机的基本原理135
6.1.3采用伺服系统稳定视频磁头的旋转速度与走带速度135
6.2.1视频信号系统136
6.2.2音频信号系统145
6.2.3走带系统152
6.2.4伺服系统159
6.2.5控制、保护系统166
第七章磁带录象机的记录格式与性能168
§7.1直接调频记录方式168
7.1.1 C格式169
7.1.2 B格式170
§7.2色度降载频、亮度调频记录方式171
7.2.1 3/4英寸带U-matic系列录象机171
7.2.2家用录象机175
7.2.3家用高带录象机181
§7.3模拟分量记录方式186
7.3.1 Betacam和Betacam-SP格式187
7.3.2 M1格式190
7.3.3模拟分量录象机的性能193
7.4.1 D-2格式196
§7.4数字记录方式196
7.4.2 D-1格式199
7.4.3数字录象机的性能202
7.4.4 D-3格式205
7.4.5 D-5格式206
7.4.6数字Betacam格式209
§7.5磁带录象机的发展210
第八章电子编辑与编辑机212
§8.1电子编辑与编辑录象机212
8.2.2插入编辑214
§8.2电子编辑方式214
8.2.1组合编辑214
§8.3编辑定时215
8.3.1 CTL脉冲计数法215
8.3.2提示(CUE)信号法215
8.3.3时间地址码法215
§8.4 自动编辑流程与编辑点的稳定219
8.5.2全功能编辑机221
§8.5编辑机的功能与分类221
8.5.1双机对编编辑机221
第九章时基校正器225
§ 9.1时基误差225
§9.2时基校正器的原理226
9.2.1模拟式时基校正器(ATBC)226
9.2.2数字式时基校正器(DTBC)227
§9.3时基校正器的功能与性能指标235
9.3.1时基校正器的功能235
9.32时基校正器的性能指标236
第十章帧同步器238
§10.1解决信号源同步问题238
§10.2帧同步器的工作原理239
§10.3帧同步器的特性240
第十一章视频特技切换台242
§11.1视频特技切换台的基本原理242
11.1.1输入矩阵242
11.1.2混合/效果放大器(M/E)243
11.1.3下游键250
11.1.4多层画面M/E放大器与新一代视频特技切换台251
11.15记忆(存储)单元252
11.1.6系统控制和同步发生器单元254
§11.2视频特技切换台的功能特性254
第十二章同步机258
§12.1同步信号258
§12.2同步机基本原理261
12.2.1同步机基本方案一262
12.2.2同步机基本方案二263
§12.3同步信号自动转换器264
§12.4同步机之间的锁相原理266
12.4.1 台从锁相266
12.4.2台主锁相269
§12.5典型同步机性能介绍270
第十三章路由设备273
§13.1分配器273
§13.2切换器277
§13.3矩阵切换开关279
第十四章传声器284
§14.1传声器的分类与原理284
14.1.1按换能原理分类284
14.1.2按指向性分类286
§14.2传声器的基本性能292
§14.3特种传声器294
第十五章磁带录音机299
§15.1磁带录音机的基本原理299
15.1.1信号系统的基本组成299
15.1.2录音与消音系统及原理300
15.1.3放音系统及原理307
15.1.4磁带运行系统312
§15.2磁带录音机的技术性能315
§15.3模拟磁带录音机319
15.3.1开盘录音机320
15.3.2盒式录音机322
§15.4数字磁带录音机325
15.4.1数字磁带录音机的基本原理325
15.4.2数字磁带录音机的记录方式328
15.4.3 PD格式329
15.4.4 DASH格式335
15.4.5 R-DAT格式344
15.4.6 DCC格式357
15.4.7 S-DAT格式361
15.4.8数字磁带录音格式的综合比较362
第十六章音频信号处理设备364
§16.1延时器和混响器364
16.1.1延时器364
16.1.2混响器365
§16.2均衡器371
16.2.1参数均衡器371
16.2.2图示均衡器374
§16.3压缩器、限制器、扩展器和噪声门374
16.3.1压缩器、限制器375
16.3.2扩展器、噪声门378
第十七章调音控制台382
§17.1调音控制台的基本原理382
17.1.1调音控制台的基本组成382
17.1.2输入单元384
17.1.3输出单元390
17.1.4混响/返送单元393
17.1.5监听单元394
17.1.6声音信号监测397
17.1.7测试振荡器400
17.1.8调音控制台的分组组合音量控制400
17.1.9对讲系统400
17.1.10调音控制台的电平图401
§17.2调音控制台的技术特性404
第十八章时间码同步联锁器408
§18.1时间码同步联锁器的基本原理408
§18.2 Q-LOCK同步联锁器410
§18.3 Fostex同步联锁设备411
§18.4 LYNX同步联锁设备417
第十九章设备选型与系统性能匹配419
§19.1设备选型419
19.1.1设备档次419
19.1.2配套性419
19.1.3功能特性420
19.1.4先进性420
19.2.1视频接口421
§19.2设备接口421
19.2.2音频接口429
19.2.3同步接口433
19.2.4时码接口434
19.2.5提示(tally)接口435
§19.3系统指标分配435
第二十章电视中心系统438
§20.1电子新闻采访(ENG)系统438
§2021对1编辑系统440
20.3.1视频系统445
§20.3演播制作系统445
20.3.2音频系统452
20.3.3同步系统458
20.3.4编辑控制系统460
20.3.5提示系统和告示系统461
20.3.6通话系统463
§20.4电子现场制作(EFP)系统466
§20.5 2 对1编辑系统467
20.6.1同期录音系统473
§20.6音频系统473
20.6.2后期配音合成系统474
20.6.3扩音系统478
§20.7复制系统480
20.7.1双机复制系统480
20.7.2多机复制系统480
20.7.3多功能复制系统482
20.7.4复制系统实例483
20.8.1主控系统的主体——矩阵切换调度系统485
§20.8主控系统485
20.8.2小型电视中心的主控系统494
20.8.3大型电视中心的主控系统495
§20.9电视中心系统496
20.9.1小型电视中心系统496
20.9.2电视中心(台)系统497
§20.10电视系统的发展趋势500
20.10.1模拟分量电视系统501
20.10.2数字电视系统503
20.10.3高清晰度电视506
第二十一章多媒体技术与新型电视制作系统512
§21.1多媒体的关键技术512
21.1.1高性能计算机512
21.1.2数据压缩516
21.1.3大容量数据存储522
§21.2多媒体系统平台与数据处理526
21.2.1多媒体硬件系统526
21.2.2多媒体软件系统532
21.3.2多媒体电视制作系统537
§21.3多媒体技术引起电视制作系统的革命537
21.3.1传统的电视制作系统537
21.3.3典型多媒体电视制作系统简介542
§21.4多媒体电视制作系统展望545
第二十二章电视照明系统547
§22.1光源547
22.1.1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性547
22.1.2人工光源548
22.2.2聚光型灯具551
22.2.1硬光和柔光551
§22.2灯具551
22.2.3泛光型灯具554
22.2.4灯具辅件及控制557
§22.3布光560
22.3.1光的方向性560
22.3.2灯光的配置561
§22.4演播室照明561
22.4.1演播室照明的技术要求561
22.4.2演播室照明的艺术要求562
§22.5照明有关设施和调光设备564
22.5.1灯具的悬吊支撑装置564
22.5.2配电设施567
22.5.3调光设备570
第二十三章接地系统576
§23.1接地的种类576
23.1.1交流接地576
23.1.2防雷接地577
23.1.3电视系统接地579
§23.2新型接地系统581
23.2.1分散接地的缺点581
23.2.2新型接地系统原理581
23.2.3新型接地电极581
23.2.4公共接地母线582
23.2.5新型接地系统583
附录一常用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词汇586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