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防沙治沙与生态环境建设实务全书 扬尘、扬沙、沙尘暴防治指南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防沙治沙与生态环境建设实务全书 扬尘、扬沙、沙尘暴防治指南 上
  • 冯道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42583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78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7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防沙治沙与生态环境建设实务全书 扬尘、扬沙、沙尘暴防治指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防沙治沙篇3

第一章防沙治沙法3

第一节防沙治沙法的制定与定名3

一、防沙治沙法的制定3

二、防沙治沙法的定名3

第二节防沙治沙法的立法目的5

第三节防沙治沙法的立法过程8

第四节防沙治沙法的结构10

第五节防沙治沙法的法律责任11

一、防沙治沙法规定的法律责任11

二、法律责任的设置12

三、法律责任的内容13

四、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14

第六节防沙治沙法条文18

第一章总则18

第二章防沙治沙规划19

第三章土地沙化的预防20

第四章沙化土地的治理22

第五章保障措施23

第六章法律责任24

第七章附则25

第二章沙与沙尘暴的概念及特征26

第一节沙漠与荒漠的概念26

第二节与风沙危害有关的几个概念27

一、沙尘暴定义、命名与等级划分28

二、沙尘暴时空分布的统计特征28

第三节沙尘暴的基本特征28

三、气象要素场演变特征29

四、卫星云图与光学特性30

五、沙尘气溶胶的物理化学及辐射特性31

六、沙尘暴成因分析33

第四节沙漠和沙地的分布特征35

一、沙漠和沙地的类型与特征35

二、我国沙漠、戈壁的分布规律37

第五节我国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38

第六节我国荒漠化现状与发展趋势41

一、我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41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44

三、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46

四、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与恢复51

第七节我国沙漠化与荒漠化成因51

一、导致荒漠化发生的不合理人类活动52

二、荒漠化成因分析56

第三章风沙的危害与影响60

第一节风沙危害产生的基本原理60

第二节荒漠化的经济损失评估65

第三节风沙危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8

一、风沙危害使土壤肥力降低68

二、风沙危害使农业减产69

第四节风沙危害对牧业生产的影响71

第五节风沙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3

第六节风沙危害对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的影响73

第七节风沙危害对贫困、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影响74

第八节风沙危害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5

第九节沙尘暴灾害和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扩展趋势75

一、强沙尘暴天气特征和危害76

二、强沙尘暴天气形成原因77

三、荒漠化和沙尘暴扩展趋势78

第十节有关沙尘暴危害的新闻报道和评述79

一、实况报道79

二、媒体述评90

三、专家点评117

第一节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134

一、风力侵蚀作用134

第四章沙漠化防治原理134

二、风沙运动规律140

三、风蚀与沙质荒漠化144

四、风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146

第二节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147

一、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147

二、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149

第三节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51

一、水力侵蚀作用151

二、土壤侵蚀规律154

三、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159

第四节盐渍荒漠的防治原理161

一、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161

二、水肥盐运动规律164

三、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164

四、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166

第五章沙区天然植被的保护与利用技术167

第一节封育技术简介167

第二节干旱区荒漠植被的恢复170

一、干旱区荒漠植被的特征170

二、荒漠植被生存与水源178

三、中国荒漠植被的主要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183

四、荒漠免灌植被的衰退186

五、免灌植被自然更新与恢复189

六、干旱区植被的自然生繁与人工营造194

七、干旱区植被及其营造的剖析204

八、干旱区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定居的适应211

第三节天然草地补播改良技术224

第四节天然草地植被的合理利用227

二、飞播治沙工作的内容230

一、飞播治沙的概念230

三、飞播治沙的特点230

第一节飞播治沙概述230

第六章飞播治沙230

四、飞播治沙的意义232

五、我国飞播治沙的发展概况233

六、我国飞播治沙的成就239

七、国外飞播治沙简况240

八、飞播治沙的前景展望241

第二节飞播区类型的划分242

一、飞播区类型划分的意义242

二、飞播区类型划分的原则243

三、飞播区类型的划分243

第三节飞播区选择249

一、适宜飞播造林的自然条件250

二、适宜飞播造林的社会经济条件256

第四节飞播植物种选择及混播256

一、飞播树种选择的原则256

二、主要飞播树(草)种258

三、混播272

第五节飞播治沙播种期的确定278

一、确定播种期的意义278

二、确定飞播期的主要因素279

三、干旱年份播种期的确定283

四、各沙区适宜的飞播期284

第六节飞播用种量的确定287

一、确定播种量的原则287

二、影响播种量的因素289

三、播种量的计算292

第七节飞播治沙的种子处理293

一、种子的采集、筛选与检验294

二、种子处理296

第八节飞播造林的规划与设计298

一、飞播造林总体规划298

二、飞播造林作业设计299

第九节飞播机型与设备303

一、机型304

二、设备306

三、通讯联络和导航设备308

第十节飞播造林作业技术310

一、摸索出两种新的飞行方式310

二、积累了飞播营造混交林的丰富经验311

三、运-12型飞机在高原地区播种造林的作业技术312

四、直升机飞播造林谱新篇312

五、导航技术的一场革命313

第十一节飞播林抚育间伐314

一、飞播林林分状况314

二、幼林抚育315

三、成林抚育间伐316

第十二节飞播林管护、经营与更新320

一、飞播林管护320

二、飞播林区经营323

三、飞播林区采伐迹地更新325

第十三节播区鼠、虫、兔、病四害的防治326

一、“四害”危害情况调查326

二、“四害”防治方法328

第十四节飞播治沙效益与飞播林地的开发利用331

一、飞播植被对流动沙地的逆转作用331

二、飞播林地的利用332

三、飞播灌丛林地放牧效益分析333

四、飞播灌丛林的复壮更新337

附录一:《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339

附录二:飞机播种治沙技术要求355

附录三: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飞播治沙363

附录四:中国飞播造林主要植物种名录374

一、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377

第一节植被治沙的基本原则377

二、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377

第七章植被治沙技术377

三、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378

第二节沙地植被立地条件、类型378

一、沙漠、沙地、沙化土地植被的立地条件379

二、沙漠、沙地和沙化土地植被立地类型划分380

第三节造林树种选择及配置384

第四节植被治沙的营造技术385

第五节植物固沙技术措施388

一、直播固沙389

二、植苗固沙389

三、扦插造林固沙391

第六节沙结皮固沙392

第七节风沙区防护林体系394

一、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394

二、沙地农田防护林395

三、沙区牧场防护林396

四、沙区铁路防护林398

第八节沙地造林方法及樟子松造林技术402

一、干旱区、半干旱区沙地育苗技术402

二、沙(丘)地造林方法403

第九节沙地造林密度、混交与配置410

一、沙地造林密度410

第十节水蚀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411

一、概况与危害411

二、固沙林的混交与配置411

二、林草的水土保持作用412

三、水土保持林(草)及其体系417

四、水土保持林(草)的配置与营造技术419

第十一节盐渍荒漠化土地的植被建设技术424

一、盐碱对植物的危害424

二、盐碱地的植被恢复与建设425

第十二节干旱区植被治沙模式427

一、干旱区景观特征427

二、老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429

三、新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433

第十三节半干旱区植被治沙模式440

一、毛乌素沙地的“三圈”模式441

二、榆林沙区生态经济治沙模式443

第十四节半湿润地区沙地治理模式446

一、东部沙地446

二、退化草场治理模式448

第一节沙障固沙453

一、机械沙障的类型和作用原理453

第八章机械及化学固沙治沙技术453

二、炒障设计的技术指标454

三、沙障设置方法456

一、化学固沙的作用原理457

第二节化学固沙457

二、化学固沙物质的种类和组成457

四、沙障应用效果457

三、化学固沙物质的配制及使用方法458

四、沥青乳液固沙效果459

一、风力治沙的意义及原理460

二、风力治沙的技术措施460

第三节风力治沙460

三、利用风力渠道防沙462

一、水力拉沙的意义463

二、引水拉沙修渠463

第四节水力治沙463

三、引水拉沙造田464

四、引水拉沙筑坝466

第一节沙棘的栽培与开发技术468

一、沙刺的益处468

第九章沙区植物开发技术468

二、中国的沙棘资源分布478

三、发展沙棘产业479

第二节枸杞栽培技术508

一、种子选择与处理508

三、播种时间及方法509

四、苗木田间管理509

二、圃地的选择及整地509

五、苗木出圃及分级510

六、栽培技术510

第二节麻黄种植技术512

一、育苗技术512

八、采摘与加工512

二、种植技术513

一、生物学、生态学特性514

第四节甘草人工栽培技术514

二、栽培技术515

三、田量管理517

二、播种方法517

第五节银柴胡人工栽培技术517

一、选地与整地517

一、防风固沙林的营造技术518

第六节沙柳林营造技术与资源开发利用518

四、病虫害防治518

五、收获518

二、农田防护林营造519

三、平茬复壮技术520

二、饲料林配置及营造技术521

一、草场饲料林的建立521

第七节干旱风沙区草场饲料林营造技术521

三、饲料林的更新522

一、采种523

第八节骆驼刺的种植技术523

四、饲料林的利用523

一、育苗技术524

第九节沙冬青育苗造林技术524

二、种子处理524

三、种植技术524

一、生物生态学特性525

第十节老鼠瓜栽培技术525

二、沙冬青造林525

二、栽培技术526

一、蒙古扁桃527

第十一节沙区几种野生观赏花卉的引种栽培527

三、经济和药用价值527

四、栽培地区527

四、罗布麻528

三、马蔺528

二、花棒528

五、大叶补血草529

二、苦参530

一、黄芪530

第十二节适合沙地栽培的其他药用植物530

三、肉苁蓉531

第一节风力治沙的意义及原理532

第十章风力水力治沙技术532

第二节风力治沙的技术措施533

第三节风力治沙措施的应用534

第四节水力拉沙的意义和原理535

第五节引水拉沙修渠536

第六节引水拉沙造田537

第七节引水拉沙筑坝539

二、水蚀工程防治技术的研究内容541

一、水蚀工程防治技术概念541

第十一章水蚀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541

第一节概述541

三、沟头防护工程542

二、山坡截流沟542

第二节山坡防护工程542

一、斜坡固定工程542

一、梯田543

第三节田间工程543

二、坡面蓄水工程545

一、谷坊546

第四节沟床固定工程546

二、拦沙坝547

三、淤地坝549

四、护岸工程551

五、治滩造田工程552

第五节山洪排导工程553

二、山地灌溉及灌溉技术554

一、小型水库554

第六节小型蓄水用水工程554

二、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的原则557

一、必须根据不同条件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557

第十二章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557

第一节盐渍荒漠化防治原则557

第二节盐渍荒漠化的主要防治措施558

第一节道路、矿区荒漠化概述568

第十三章道路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568

第二节铁路荒漠化防治技术570

第三节公路荒漠化防治技术574

第四节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576

二、我国生态农业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580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580

第十四章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580

第一节中国生态农业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580

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成就582

第二节生态农业基本原理583

一、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原理584

二、农业生态系统功能589

一、设计原理593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调控与优化593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595

三、农业生态系统优化599

一、生态农业技术605

第四节生态农业技术模式605

二、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模式607

一、地表水609

第一节水资源分类及特征609

第十五章荒漠化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609

二、地下水614

三、大气降水及特征616

一、水资源合理调配617

第二节节水技术617

二、喷灌618

三、滴灌624

四、渗灌627

五、雨水收集利用628

一、湖水及地表径流矿化度升高631

第三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631

二、上中游不合理开发地表水,引发下游地区环境危机632

第一节能源问题与土地荒漠化634

第十六章荒漠化地区可替代能源开发技术634

二、荒漠化地区能源现状635

一、能源林开发地位635

第二节发展薪炭林普及节柴灶635

四、薪炭林经营类型636

三、薪炭林发展前景636

五、薪炭林营造技术637

第三节太阳能的利用638

六、发展薪炭林途径638

二、太阳能的利用639

一、太阳能的特点639

第四节风能开发利用642

二、风能资源643

一、概述643

四、风能开发利用644

三、风能利用644

第五节发展沼气646

三、发展沼气的作用647

二、沼气是什么647

一、概述647

五、沼气产生的条件648

四、沼气发生原理648

六、沼气池的建设与管理649

七、沼气应用651

一、荒漠化调查目的、意义及要求653

第一节荒漠化调查653

第十七章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653

二、荒漠化调查程序654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程序656

第二节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656

二、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659

三、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方案论证671

一、亚湿润地区防治模式672

第三节荒漠化防治模式672

四、规划成果资料编制和方案实施672

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模式675

三、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模式677

二、荒漠化监测的对象、范围及内容679

一、荒漠化监测的概念及目的679

第十八章荒漠化监测与评价679

第一节荒漠化监测679

三、荒漠化监测的理论与技术基础680

四、荒漠化监测的方法687

五、荒漠化监测技术体系703

一、荒漠化评价的概念及内容704

第二节荒漠化评价704

二、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705

三、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划分711

四、荒漠化评价的基本问题讨论715

一、植物措施的生态效益718

第一节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生态效益718

第十九章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718

二、工程措施的生态环境影响722

一、投产计算723

第二节荒漠化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计量723

二、经济分析计算725

一、综合效益的基本内涵727

第三节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727

二、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理论728

三、综合效益评价733

一、阿拉善经验740

第一节国内成功经验740

第二十章国内外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740

二、赤峰经验747

三、榆林经验——私企股份制合作治沙748

四、河西经验750

五、新疆经验755

一、以色列的荒漠化土地整治759

第二节国外成功经验759

二、巴基斯坦的荒漠化现状与履约举措765

三、马里的荒漠化现状与防治战略768

四、博兹瓦纳的荒漠化现状与防治措施771

五、美国的荒漠化问题与治理措施774

第三节借鉴与对策777

一、中外比较的启示777

二、走出四大误区780

三、实例784

四、协调六大关系785

第二十一章防沙治沙的技术体系和典型模式788

第一节西部开发对荒漠化防治提出挑战788

一、经济需求788

二、环境优先790

三、技术保障792

第二节适宜不同气候区的治理模式795

一、赤峰模式795

二、榆林模式797

三、临泽模式798

四、和田模式800

五、磴口模式801

六、铁路防沙治沙模式803

七、沙漠公路防沙治沙模式805

二、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政策保障机制807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地方政府责任807

三、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807

四、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沙807

第一节政策保障措施807

第二十二章防沙治沙的保障措施807

五、建立健全工程管理机制,强化工程管理808

第二节荒漠化公约808

第三节缔约国大会与履约行动809

一、全球履约进程与行动809

二、区域履约进程与行动813

三、国家履约进程与成果816

四、我国在履约领域的贡献和作用819

第四节亚非区域间合作821

一、亚非防治荒漠化和减缓干旱灾害能力821

二、亚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822

三、开展亚非合作的建议824

四、结论825

第一节生态系统829

第二十三章生态环境建设概论829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829

第二部分生态环境建设篇829

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间的关系830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831

四、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832

五、生态平衡833

第二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835

一、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835

二、生态农业建设837

三、城市生态建设840

四、区域生态建设845

第三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845

一、人口急剧膨胀846

二、自然灾害847

三、人类负效行为848

第四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852

一、中国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852

二、《中国21世纪议程》857

第二十四章农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861

第一节农业生态环境问题861

第二节生态农业863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863

二、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864

三、生态农业系统的建设865

四、生态农业系统的类型和模式871

五、生态农业的几种实用技术874

第三节水体污染对农业的影响与控制884

一、水污染对土壤的影响884

二、水污染对作物的影响885

三、水污染对人体的影响889

四、水体污染的控制891

五、污水的物理处理法892

六、污水的化学处理法893

七、污水的生物处理法896

第四节大气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与控制901

一、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901

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903

三、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技术904

四、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906

五、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910

一、土壤的组成与结构912

二、土壤环境的主要组成与特点912

第五节土壤污染及其防治912

三、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916

四、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概念917

五、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918

六、几种主要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与防治920

第六节农药与生态建设928

一、农药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928

二、农药生产过程中污染分析930

三、废气污染控制与处理933

四、农药废水污染控制与处理937

五、固体废渣污染控制与处理939

六、土壤中农药的生物降解940

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947

八、环境污染因果关系分析952

第七节化肥与农业生态建设956

一、我国化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956

二、氮肥生产与生态环境污染958

三、磷肥生产与环境污染962

四、钾肥生产与环境污染964

五、化肥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病虫害的影响966

六、化肥水环境损失的途径967

七、施肥对大气环境的其他影响969

八、化肥生产的环境污染防治971

九、化肥施用的环境污染防治979

第八节塑料农膜与农业生态建设997

一、塑料地膜的生态建设997

二、塑料棚膜的生态建设1014

三、塑料农膜的回收与再生方法1021

四、降解塑料地膜1022

第九节生态农业中废物的处理与利用1028

一、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1028

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1033

三、生活垃圾及乡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生态工程1042

四、沼气的综合利用1045

五、沼液的综合利用1054

六、沼渣的综合利用1062

第二十五章林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1067

第一节地球生态环境与现代林业建设1067

一、林业的地位和作用1067

二、现代化的新中国林业1070

三、今后中国林业发展的方向1072

第二节天然林的保护与经营1075

一、天然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1075

二、天然林的科学经营1076

三、天然林资源的合理利用1077

四、建立天然林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1079

五、加强行政领导和依法治林1079

六、马来西亚天然林保护与持续经营的策略1080

第三节林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085

一、林业生态建设与水旱灾害治理1085

二、林水结合根治江河1087

三、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1090

四、森林城市建设1094

五、冀西沙荒造林的成功经验1110

第四节人工林生态系统建设1112

一、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退化1112

二、大力发展混交林1114

三、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建设1126

一、山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157

二、山地防护林效益1157

第五节山区水土保持与山地防护林建设1157

第六节退耕还林还草与植被保护1158

一、退耕还林还草与植被保护的关系1158

二、退耕还林还草应遵循植被地带公布规律1159

三、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实施1160

四、多数退耕地区应实现粮食基本自给1160

五、退耕还林还草需要与农业产业结构1161

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专业科技力量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支撑作用1161

七、南方山区坡耕地退耕还林1162

八、退耕还林的产业化构想1165

第七节林业复垦与环境保护1168

一、废弃土地面临的挑战1168

二、矿区林业复垦1174

三、复垦后的养护1185

四、废弃土地的复垦1198

五、废弃物填筑场地的复垦1202

六、特殊废弃物堆的复垦1206

第八节沙区林网建设与环境保护1217

一、森林在防沙中的作用1217

二、建设林网防治土地沙化1218

三、沙区林网建议中的政策扶持1221

四、森林植被影响成云降雨的实例及原因分析1222

第一节化工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228

一、化工环境污染概况1228

第二十六章工矿企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1228

二、化工污染物种类及来源1229

三、化工生产的污染特点1232

四、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1236

第二节采矿生产对环境的影响1238

第三节化工污染处理与生态环境保护1240

一、化工废水处理与生态环境保护1240

二、化工废气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1246

三、除尘技术1249

四、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技术1259

第四节化工清洁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1266

一、清洁生产的由来1266

二、清洁生产的概念1269

三、化工清洁生产的途径1272

四、清洁生产面临的障碍和实施步骤1273

五、清洁生产的进展1276

六、典型化工清洁生产工艺1279

七、绿色化工与环境保护1281

一、环境保护环境、法规及对策1285

第五节环境保护对策与化工可持续发展1285

二、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1290

三、发展环境科学技术1295

四、环境与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1296

二、影响露天矿大气污染的因素1299

一、露天矿的粉尘及其卫生特征1299

第六节露天矿山除尘与生态环境保护1299

三、露天矿除尘技术和措施1303

四、矿山环境建设规划和措施1305

一、矿山复垦概况1322

第七节矿山土地复垦和资源综合利用1322

二、矿山复垦方法1325

三、矿山复垦费用1340

四、资源综合利用1347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微生物影响的主要原因1354

一、概述1354

第二十七章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1354

第一节微生物1354

三、利用微生物量区别蓄水工程的营养类型1355

一、浮游植物1357

第二节植物1357

一、浮游动物1358

第三节动物1358

二、高等水生植物1358

三、野生动物1359

二、底栖动物1359

二、水温1360

一、水文条件1360

第四节鱼类1360

四、洄游的阻隔作用1361

三、氮气过饱和1361

一、中、小流域环境影响评价1362

第五节国外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1362

二、日本对水库泥沙淤积采取的对策1365

三、埃及阿斯旺高坝水库对环境的影响1367

五、法国设置鱼道的经验1375

四、埃尔伯特山抽水蓄能电厂环境保护简介1375

第一节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原则1383

第二十八章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建设1383

第三节道路交通与地质灾害的防治1384

第二节道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84

一、崩塌、滑坡及其防治1385

二、泥石流及其防治1388

一、土壤侵蚀的因素与规律1389

第四节道路交通与水土保持1389

二、道路交通与土壤侵蚀1393

三、道路建设与水土保持方案1395

一、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1396

第五节道路交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396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397

三、道路交通与保护生物多样性1399

一、噪声控制的原则与步骤1400

第六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1400

二、道路交通噪声控制措施1402

三、道路声屏障设计1403

四、低噪声路面1408

一、道路交通空气污染防治措施1411

第七节道路交通空气污染防治1411

二、沥青烟的危害与防治1415

一、道路服务设施污水处理1416

第八节道路交通水环境污染防治1416

一、道路交通振动防治1420

第九节道路交通其他环境影响防治1420

二、道路路面径流水环境污染防治1420

三、施工期的水环境污染防治1420

三、道路景观环境保护1421

二、社会环境影响控制对策1421

一、流域1425

第一节流域及流域生态环境1425

第二十九章流域生态环境建设1425

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1426

一、流域水污染1427

第二节流域生态环境恶化1427

二、黄河断流1429

三、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1430

一、可持续发展1433

第三节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433

二、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436

一、技术进步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1437

第四节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因素1437

二、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1438

一、调水工程管理的法制问题1441

第五节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因素1441

三、建立流域水资源信息实时传递和通讯系统1441

二、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1453

一、水权制度的经济学基础1454

第六节水权制度与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454

二、水权制度的发展和现状145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水权制度的基本设想1458

第七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459

一、流域水工程项目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1460

二、三峡工程建设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1465

三、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469

一、影响机场净空要求的主要因素1471

第一节机场净空对环境的要求1471

第三十章机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1471

二、机场净空要求1472

三、在选择跑道位置和方向时如何考虑净空问题1480

一、使用上的要求1483

第二节机场位置选择对环境的要求1483

二、环保和经济上的要求1487

二、旅客航站区及货运区的要求1489

一、跑道构形的要求1489

第三节机场总平面布置对环境的要求1489

三、机务维修及供油设施的要求1491

四、空中交通管制设施的要求1492

五、安全保卫及救援消防设施的要求1493

六、行政办公区和生活区的要求1494

八、地面交通设施1495

七、生产辅助和后勤保障设施的要求1495

一、环境污染防治1496

第四节机场周围环境保护1496

二、生态环境保护1500

三、预防鸟击飞机1502

二、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保护1502

第五节机场营运环境保护1502

一、机场净空保护1502

四、机场内部环境保护1505

一、噪声的计量1506

第六节飞机和汽车噪声污染防治1506

二、噪声的主观评价量1511

三、噪声允许标准1515

四、机场飞机噪声预测和周围土地使用规划1519

五、飞机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及需注意的问题1521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1527

第一节生态城市的理论框架1527

第三十一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1527

三、空间尺度1528

二、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1528

五、城市绿地1529

四、结构与功能匹配1529

六、物种流1530

一、思路1533

第二节城市生态设计1533

二、主要的技术方法1534

第三节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实例1537

一、城市的景观生态学基本特征1537

三、景观生态规划内容1538

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要点1538

第四节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543

第一节建设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意义1557

第三十二章生态示范区建设1557

第二节生态示范区的基本模式1561

三、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1562

二、农工商一体化型的生态示范区1562

一、生态农业型的生态示范区1562

六、生态破坏恢复型的生态示范区1563

五、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1563

四、乡镇工业型的生态示范区1563

一、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性效益1564

第三节生态示范区建设在我国的实践与成绩1564

二、初步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1565

四、探索建立多样化的现代生态经济模式1566

三、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566

五、增加投入,加强有关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1567

一、目前的生态示范区距严格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大差距1568

第四节生态示范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568

六、树立一批面向21世纪的样板1568

二、很多环境问题的死角和落后面还普遍存在1569

五、有关生态示范区的验收指标和技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1570

四、生态示范区法制建设薄弱,许多工作还没有完全摆脱人1570

三、新的生态产业还要接受市场的考验1570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1571

第五节生态示范区建设系统工程1571

二、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的全过程1575

二、评价的一些技术方法1577

一、评价思路1577

第六节生态示范区成效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1577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申报规范1583

第七节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标准1583

二、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验收暂行规定1584

三、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标准1585

四、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标准解释1586

一、国外环境标准的发展概况1595

第一节环境标准的产生和发展1595

第三部分环境评价与监测篇1595

第三十三章环境标准1595

二、我国环境标准的发展概况1596

森林防火条例1597

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1597

第二节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1597

一、环境标准的种类1597

一、制定环境标准的基本原则1600

第三节制定环境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600

二、环境标准的制定方法1601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标准的内容,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1616

第四节环境标准的实施1616

三、加强环境标准的宣传教育1617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1617

一、基本概念1618

第三十四章环境质量评价1618

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基本概念1618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1619

三、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620

四、环境质量评价发展概况1623

一、基本概念1624

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624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626

三、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628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1631

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632

二、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1635

三、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1639

四、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1641

五、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1643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645

第三十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645

第一节概论1645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1645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1645

一、评价等级的划分目的和判据1647

第二节评价等级的划分1647

二、各种等级的评价范围1648

三、大气环境调查的注意事项1649

第三节大气环境调查1649

一、大气环境调查的含义和目的1649

二、大气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1649

四、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1650

二、大气质量现状监测1651

五、其他污染源调查1651

第四节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1651

一、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1651

三、大气质量现状分析1653

一、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1655

第五节污染气象调查1655

三、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1656

二、现有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资料的收集和统计1656

四、湍流扩散试验1658

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1662

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1662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1662

一、评价参数1663

第七节评价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663

二、评价内容1665

第八节大气环境专题报告书编写的要求1667

三、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结论1667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分类及源项调查1670

第三十六章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1670

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特性鉴别1671

一、有毒有害物的浸出和对水体的污染1673

第三节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的释放和环境污染1673

二、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1674

三、固体废弃物其他污染1675

一、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资源化1676

第四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防治措施1676

二、分类处置1677

第五节固体废弃物管理新概念1678

三、固体废弃物处置应遵循的原则1678

一、生态环境基本概念1680

第三十七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680

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680

二、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任务1685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1692

四、评价标准1693

一、影响识别1694

第二节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等级1694

二、评价范围和等级1695

一、生态环境调查1696

第三节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1696

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697

三、物种评价1698

四、群落评价1700

五、栖息地(生境)评价1701

六、生态系统质量评价1703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要求1704

第四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704

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1705

三、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1706

五、土壤污染影响评价1707

四、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1707

六、土壤退化影响预测1709

七、放射性核素的动植物污染影响预测1710

八、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1711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1712

九、《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的评价方法1712

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712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点1714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内容1714

一、农业(含畜牧业)项目1716

第六节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1716

二、渔业项目1717

三、林业开发项目1718

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1719

五、公路建设项目1720

六、航运和港口建设项目1721

七、火力发电和输变电项目1722

八、油气能源开发项目1723

九、矿业开发项目1725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1726

第三十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726

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论1726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726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状况1728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1728

五、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1729

六、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及意义1730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731

七、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其他有关问题1731

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内容1731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1731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1733

一、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1735

第三节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1735

二、土地使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1737

第四节环境战略对策分析1741

二、区域总体发展趋势及资源需求分析1742

一、技术路线1742

三、能源供需平衡与能流分析1743

四、水资源平衡与水流分析1744

一、区域环境总量控制分类1746

第五节区域环境总量控制1746

三、区域环境总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和要点1748

二、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1748

第六节区域环境管理计划1751

一、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1752

二、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1753

三、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1755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1757

第三十九章环境监测1757

第一节环境监测概述1757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1757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1758

二、环境监测计划的基本内容1759

第二节环境监测计划1759

一、环境监测计划的目的1759

三、环境监测计划的损益分析1760

第三节主要环境要素监测方案1761

二、大气环境监测方案1762

一、制订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1762

三、水环境监测方案1767

四、土壤调查方案1770

五、环境噪声监测方案1771

第四十章环境监管典型案例分析1776

第四部分环境保护实用法律、法规篇1819

一、综合类18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8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83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184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85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86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870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8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8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886

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1893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1895

植物检疫条例1903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1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1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1927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35

二、环境保护类19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38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3

国务院关于修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的决定2010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20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27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38

环境保护法规解释管理办法2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2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57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办法206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68

三、防沙治沙类2073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案)》的议案2073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案)》的说明2073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2078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2083

附录:防沙治沙优秀论文20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