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创新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创新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
  • 刘解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145772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172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1191页
  • 主题词:教育改革-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创新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入世后中国教育发展展望3

第一章 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

第一节 世贸组织及入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3

第二节 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11

第三节 入世与中国教育新理念14

第二章 中国教育的承诺22

第一节 WTO的机制与规则22

第二节 我国教育市场开放承诺28

第三章 入世后中国教育的发展35

第一节 新机制与新挑战35

第二节 入世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43

第四章 入世与教育培养目标50

第一节 加入WTO与教育的反躬自问50

第二节 加入WT0与人才的培养目标52

第三节 加入WTO对培养目标的中击与应对策略55

第五章 入世与课程改革58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状分析58

第二节 加入WTO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挑战62

第三节 应对WTO挑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66

第六章 入世后教师素质培养72

第一节 教师素质的基本内容72

第二节 加入WTO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75

第三节 入世后教师素质的培养77

第七章 入世对基础教育的挑战83

第一节 基础教育,重中之重83

第二节 成绩斐然,任重道远84

第三节 入世要求提高基础教育水平86

第八章 入世赋予中国职业教育的新机遇87

第一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87

第二节 入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推动88

第九章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92

第一节 WTO挑战中国高等教育体制92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93

第三节 入世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趋向95

第十章 入世后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102

第一节 培训业面临的挑战102

第二节 应对WTO的策略104

第二编 教育创新概论115

第一章 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115

第一节 创新与知识经济和我国的知识经济115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创新观122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132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135

第二章 教育创新的内容145

第一节 教育创新内容的取向145

第二节 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151

第三章 教育创新的方法和手段159

第一节 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方法159

第二节 创新技法166

第三节 运用科学研究方法172

第四章 教育创新的原则181

第一节 教育创新原则概述181

第二节 教育创新原则的内容186

第五章 教育创新的途径202

第一节 教育创新的途径202

第二节 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进行教育创新206

第三节 课外创造活动是创新的重要途径211

第六章 教育观念创新216

第一节 教育观念创新的意义216

第二节 教育观念创新的内容222

第七章 教育目标创新245

第一节 教育目标创新的意义245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创新的内容248

第八章 教育体制创新257

第一节 教育体制创新的意义257

第二节 教育体制创新的内容262

第三节 培育教育中介组织268

第九章 教育体系结构创新272

第一节 教育体系结构创新的意义272

第二节 教育体系结构创新的内容277

第三编 民办教育发展创新299

第一章 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299

第一节 民办教育发展的重点、思路及模式299

第二节 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和服务303

第三节 民办教育要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307

第四节 工作思路的创新310

第二章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312

第一节 师资的特征、问题与成因312

第二节 民办教师应具有的素质317

第三节 健全教师社会保障机制323

第三章 民办教育运行机制创新330

第一节 民办学校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创新330

第二节 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创新333

第三节 民办学校保证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335

第四节 民办学校竞争机制的建立与完善336

第四章 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339

第一节 建设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背景分析339

第二节 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341

第三节 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模式的建立343

第四编 职业教育发展创新351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起源351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起源351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含义356

第二章 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362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362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社会学基础363

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基础367

第三章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创新371

第一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发展371

第二节 制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379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385

第四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392

第四章 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创新398

第一节 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的回顾398

第二节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400

第三节 实施课程改革的对策402

第五章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新404

第一节 农村职业教育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04

第二节 农科教统筹和农村职业教育411

第三节 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创新421

第五编 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433

第一章 基础教育改革概述433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内涵界定433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使命437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与作用441

第二章 基础教育体制改革447

第一节 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47

第二节 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改革457

第三节 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464

第四节 基础教育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469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创新481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创新481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创新484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创新487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创新489

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创新494

第六节 基础课程创新的策略498

第四章 教学方法的优化506

第一节 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学506

第二节 从狭义教学到广义教学509

第三节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512

第四节 从失败教学到成功教学515

第五节 从专制教学到民主教学521

第六节 从依赖教学到自主教学526

第七节 从结论教学到过程教学529

第八节 从认知教学到情知教学532

第九节 从同步教学到异步教学534

第十节 从精确教学到模糊教学538

第十一节 从尝试错误到尝试成功541

第十二节 从评分到评价544

第五章 教学方法创新549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549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改进551

第三节 研究式教学方法554

第四节 竞赛式教学方法557

第五节 案例教学方法558

第六节 评课活动与教学方法创新561

第六章 教学手段创新564

第一节 教学手段的含义564

第二节 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565

第三节 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途径568

第四节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571

第六编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施577

第一章 素质教育概论577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577

第二节 素质教育发展战略586

第三节 素质教育基本思路589

第四节 素质教育模式591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定位596

第一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596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603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606

第四节 素质教育的政策607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609

第一节 素质教育目标概述609

第二节 素质教育目标设计614

第三节 素质教育内容的确定617

第四章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623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623

第二节 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627

第三节 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633

第四节 教师应具有主导作用635

第五章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637

第一节 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弊端637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639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643

第四节 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645

第五节 素质教育与教学组织形式653

第六章 素质教育的实施655

第一节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655

第二节 强化活动课程663

第三节 重视环境陶冶666

第四节 与生产生活相结合671

第五节 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沟通677

第六节 素质教育途径的新探索681

第七章 素质教育实施责任692

第一节 概述692

第二节 政府的责任699

第三节 校长的责任705

第四节 教师的责任710

第八章 素质教育的评估715

第一节 进行素质教育评估的重要性715

第二节 素质教育评估的原则与方法716

第三节 素质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721

第七编 现代学校管理新论729

第一章 现代学校管理基本理论729

第一节 学校管理概述729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731

第三节 学校的常规管理737

第四节 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742

第二章 学校管理的体制与机制746

第一节 学校领导体制的沿革746

第二节 学校领导体制的选择与运用748

第三节 学校管理机制的内容结构753

第三章 现代学校管理的方法761

第一节 学校管理的方法论761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行政方法763

第三节 学校管理的思想教育方法766

第四节 学校管理的经济方法771

第五节 学校管理的法律方法775

第四章 教师工作管理780

第一节 教师的常规管理780

第二节 教师工作管理的重点内容和方法781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789

第一节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789

第二节 考试质量管理796

第三节 课程管理800

第四节 教学资源管理804

第五节 教学研究管理807

第六章 学校德育管理812

第一节 德育管理的背景分析812

第二节 德育管理的因素分析817

第三节 德育管理的模式分析823

第七章 学校健康管理826

第一节 学校健康管理的任务与要求826

第二节 学校健康管理的机构与制度828

第三节 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829

第四节 学校卫生工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831

第五节 学校营养工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834

第六节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838

第八章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846

第一节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概述846

第二节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848

第三节 学校人力资源的规划850

第四节 教职工的聘用与培训851

第九章 学校质量管理854

第一节 学校工作质量管理概述854

第二节 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859

第三节 学校工作的质量评价863

第四节 学校工作的质量控制871

第八编 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施877

第一章 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877

第一节 特色学校建设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877

第二节 特色学校建设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880

第三节 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883

第二章 特色学校的内涵886

第一节 特色学校的界定886

第二节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892

第三章 学校创建特色的理论基础902

第一节 哲学与学校管理902

第二节 文化与学校管理906

第三节 组织与学校管理912

第四节 环境与学校管理917

第四章 学校创建特色的现实基础923

第一节 学校创建特色的外部条件923

第二节 学校创建特色的内部基础930

第五章 特色学校建设的内容与原则938

第一节 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内容938

第二节 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原则954

第六章 学校特色的类型与品位959

第一节 学校特色的主要类型959

第二节 学校特色的品位978

第七章 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与模式984

第一节 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984

第二节 学校特色形成的常见模式989

第八章 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和管理998

第一节 特色项目选择998

第二节 特色建设实施1006

第三节 特色整体提升1023

第四节 特色学校建设的管理1031

第九章 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若干因素1040

第一节 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外部因素1040

第二节 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内部因素1047

第十章 特色学校建设的评估1052

第一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指导思想1052

第二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依据1056

第三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基本内容1058

第四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基本方法1064

第五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实施过程1066

第九编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1073

第一章 中国校园文化特色1073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积淀107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的基调1078

第二章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1083

第一节 校园物质文化1083

第二节 学校制度文化1087

第三节 校园组织文化1088

第四节 校园行为文化1092

第五节 校园精神文化1097

第三章 校园文化形态和文化活动1102

第一节 校园生活文化1102

第二节 校园艺术文化1106

第三节 学校小群体文化1109

第四节 校园社团文化1114

第五节 校园文化活动1119

第四章 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施1141

第一节 校园文化设计的原则1141

第二节 校园文化设计的目标追求1144

第三节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1150

第五章 校园文化和美育1155

第一节 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1155

第二节 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1157

第三节 校园环境的审美1159

第四节 课外活动的审美化1162

第六章 校风与学风建设1165

第一节 校风与学风1165

第二节 校风与学风的重要作用1166

第三节 学术活动与学术空气1168

第四节 系风班风建设11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