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华中抗日根据地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华中抗日根据地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8/34335929.jpg)
- 马洪武主编;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780170209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30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654页
- 主题词: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华中抗日根据地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2
第一部分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2
第一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创立时的基本情况2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华中社会历史条件2
一、华中地区的自然条件2
二、华中地区的历史条件3
三、华中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3
第二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开辟时的形势6
一、从上海抗战到武汉沦陷6
二、长江局和东南分局的建立及其活动8
三、新四军的组建与东进敌后10
第三节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方针11
一、江南平原水网地区也可以建立根据地11
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3
三、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15
四、中原局的成立及其活动16
第二章 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23
第一节 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23
一、新四军先遣支队开赴苏南敌后23
二、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茅山24
三、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28
四、抗敌总会代行抗日民主政权职能30
第二节 丹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33
一、丹阳抗日自卫总团的改编33
二、新四军挺进纵队二占扬中34
三、中共路北特委和四抗会、三抗会的建立35
第三节 苏常太、澄锡虞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38
一、新四军第六团挺进苏南东路地区38
二、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41
三、澄锡虞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44
第四节 太滆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47
一、太滆地区的抗日游击队47
二、中共太滆工委的成立及其活动48
三、独立第二团与太滆抗日游击根据地50
第三章 皖中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52
第一节 皖中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52
一、皖中地区中共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52
二、皖中地方抗日武装的建立54
第二节 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55
一、皖中敌后的统战工作55
二、改造大刀会,开辟皖中抗日游击根据地57
第三节 开辟和含,扩大皖中抗日游击根据地59
一、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大队进军和含地区59
二、中共和含地区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61
三、和含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坚持62
第四节 和含巢无各区联合办事处的成立63
一、巢无游击根据地的恢复63
二、皖中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初步建设66
三、开辟桐庐无边区,扩大皖中抗日游击根据地66
第四章 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68
第一节 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东敌后68
一、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东津浦路西68
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成立70
三、中原局在皖东71
第二节 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74
一、路西反“扫荡”和定远自卫反击战74
二、皖东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办事处的成立77
一、新四军第五支队在皖东津浦路东78
第三节 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78
二、半塔保卫战的胜利81
三、皖东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的成立84
第五章 豫皖苏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86
第一节 豫东敌后抗日斗争的开展86
一、开封沦陷前后的形势86
二、豫东地区的抗日烽火87
三、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豫东91
第二节 豫皖苏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92
一、回师睢杞太和发展豫皖苏边92
二、开辟淮上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94
三、中原局抵达豫皖苏97
四、根据地党政军组织机构的健全98
一、新四军第六支队和八路军第二纵队会师皖北100
第三节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00
二、在反“扫荡”斗争中巩固阵地102
三、艰苦卓绝的三个月反顽斗争103
第六章 皖东北、邳睢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07
第一节 皖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07
一、共产党在皖东北的活动107
二、共产党在皖东北的统战工作110
三、皖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坚持112
四、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115
第二节 邳睢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18
一、共产党领导的邳睢铜抗日救亡活动118
二、中共邳睢铜地委与邳南行署的建立119
三、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121
一、武汉外围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123
第一节 武汉外围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123
第七章 豫鄂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23
二、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127
第二节 豫鄂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初创131
一、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挺进敌后131
二、豫南、鄂中、天汉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33
三、鄂东黄冈湖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34
第三节 豫鄂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立135
一、豫南、鄂中、鄂东的共产党及其武装的统一135
二、进军大小悟山,发展鄂东137
三、回师鄂中,开辟白兆山根据地139
四、开辟南山,发展襄西,进军天西140
五、信应根据地的恢复与扩大143
一、大桥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45
第一节 大桥、黄桥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45
第八章 苏中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45
二、“灭敌、联李、反韩”的方针146
三、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的建立148
第二节 如泰靖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51
一、如泰靖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武装151
二、中共苏北特委与政权组织的创建152
三、如泰靖地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154
第三节 通如海启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55
一、共产党在南通地区的活动155
二、开辟通如海启地区157
三、通如海启地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初创159
第四节 兴化、东台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60
一、共产党在兴化、东台等地的活动160
二、兴化、东台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161
一、“联抗”部队的组建162
第五节 兴东泰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62
二、兴东泰特区的建立163
三、兴东泰地区的统战工作164
第九章 苏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66
第一节 淮海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66
一、中共苏皖特委在淮海地区的活动166
二、苏北抗日同盟会和地方抗日武装167
三、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挺进淮海地区169
四、淮海专员公署的建立170
第二节 盐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72
一、从中共盐阜县委到盐阜地委172
二、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军盐阜地区172
四、盐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初创173
三、华中总指挥部迁驻盐城173
第二部分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坚持和发展176
第十章 皖南事变后华中的形势与任务176
第一节 皖南事变后的华中形势176
一、击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176
二、中日民族矛盾仍是主要矛盾176
三、日、顽、新四军的三角斗争将是长期的177
四、新四军在军事力量上受到削弱,在政治地位上得到提高178
五、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有待巩固和发展179
第二节 重建军部和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179
一、重建新四军军部和军分会179
二、整编部队,统一编制180
三、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182
一、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83
二、巩固和发展部队183
第三节 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对华中工作的任务和方针183
三、全力“巩固华中”184
四、贯彻执行共产党在敌后的各项政策186
第十一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188
第一节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形成188
一、共产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188
二、政权机构的建立与健全189
三、武装力量体制的建立190
第二节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巩固191
一、在战斗中坚持苏中根据地191
二、实行“二五减租”193
三、实行精兵简政和开展“三冬运动”193
四、在反“清乡”斗争中巩固根据地195
一、车桥战役揭开局部反攻序幕200
第三节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200
二、开展夏、秋季攻势作战201
三、加强根据地建设201
四、调整党政军领导机构203
五、对日伪军进行反攻作战,苏中根据地大发展203
第十二章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205
第一节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形成205
一、淮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构的统一205
二、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207
第二节 坚持路西与巩固路东208
一、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208
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209
三、对西防御,进行反摩擦斗争211
四、根据地的建设212
第三节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220
一、发展壮大人民抗日力量220
二、局部反攻,扩大解放区222
第十三章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224
第一节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形成224
一、中共苏北区委成立224
二、淮海、盐阜区行政公署成立225
三、参议会的召开和各界群众抗日团体的成立226
四、苏北军区的成立227
第二节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巩固228
一、剿匪平暴228
二、盐阜区反“扫荡”229
三、淮海区反“扫荡”230
四、挫败日伪军对盐阜区的第二次大“扫荡”231
五、反伪化、反蚕食、反“治安肃正”233
一、根据地的建设234
第三节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234
二、展开局部反攻,扩大解放区236
三、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的成立和苏北全境解放238
第十四章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239
第一节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形成239
一、淮北苏皖边区党政机构的成立239
二、开展扩军和群众工作,开辟泗灵睢根据地241
第二节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巩固242
一、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斗争242
二、反摩擦斗争的胜利247
三、根据地的建设249
第三节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255
一、新四军第四师西进作战,恢复豫皖苏地区255
二、展开局部反攻,扩大解放区260
一、恢复大小悟山抗日游击根据地263
第一节 鄂豫皖边抗日根据地的坚持263
第十五章 鄂豫皖边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263
二、开辟汉孝陂,南下川汉沔265
三、东进鄂皖边266
四、保卫根据地的艰苦斗争267
第二节 鄂豫皖边抗日根据地的发展269
一、发展鄂南269
二、发展襄南,恢复襄西270
三、开辟赣北,挺进洞庭湖滨273
四、根据地的建设275
第三节 豫中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279
一、中共中央部署向河南敌后进军279
二、挺进豫南280
三、开辟豫中281
一、八路军南下支队到湖北284
第四节 湘鄂赣抗日根据地的开辟284
二、转战鄂南湘北285
三、湘鄂赣抗日根据地的形成286
第五节 鄂豫皖湘赣边成为中原战略区288
一、四望山、信应随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288
二、襄河、湘鄂西、鄂皖边和赣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289
三、鄂豫皖湘赣边区的统一291
四、中原军区成立292
第十六章 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295
第一节 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形成295
一、皖南事变后苏南敌后的严峻形势295
二、新四军第六师的组成295
三、中共江南区委的成立296
四、江南行政委员会的成立297
一、新四军第十八旅反“清乡”斗争298
五、苏南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298
第二节 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巩固298
二、新四军第十六旅血战塘马299
三、调整领导关系和斗争策略300
四、苏南行政公署的成立301
五、茅山、丹北、太滆地区的反“清乡”斗争302
六、反击国民党顽军的清剿303
第三节 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304
一、巩固老区,建设新区,开辟边区304
二、根据地的建设305
三、东路抗日阵地的恢复306
四、对日伪军反攻作战,向苏浙皖边发展306
第一节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形成308
一、发展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方针308
第十七章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308
二、皖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310
三、和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314
四、沿江抗日根据地的建立315
第二节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统一317
一、党政军领导机构的建立317
二、在军事斗争中巩固与发展根据地320
第三节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322
一、根据地的建设322
二、开展攻势作战,扩大解放区327
第十八章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329
第一节 浦东抗日武装的兴起和南下浙东329
一、浦东、浦西抗日武装的兴起329
二、浦东抗日武装南下浙东330
一、日军发动宁(波)绍(兴)战役后的形势331
第二节 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331
三、三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332
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浙东敌后抗战的方针332
四、中共浙东军分会成立334
第三节 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334
一、中共浙东区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的成立334
二、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坚持335
三、四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336
四、金萧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336
五、浦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坚持338
第四节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339
一、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纵队的成立339
二、在反“扫荡”,反摩擦斗争中巩固根据地340
三、新游击根据地的开辟341
一、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343
第五节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发展343
二、根据地的建设344
三、两次会师富春江346
四、“讨田战役”与张俊生率部起义347
五、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扩大348
六、打通与浙南地区的联系349
七、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反攻作战350
第十九章 苏浙皖边反攻基地的建立352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东南的方针和部署352
一、中共中央关于发展东南的方针352
二、华中局关于发展东南的部署352
第二节 苏浙皖边反攻基地的开辟353
一、苏浙军区的成立353
二、在反顽作战中扩大反攻基地354
第三节 浙西行政公署的成立和苏浙军区的反攻作战356
一、中共苏浙区委和浙西行政公署的成立356
二、浙西新区的建设357
三、苏浙军区部队的反攻作战357
第四节 浙南抗日武装的积极配合358
第二十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华中解放区360
第一节 收复失地,扩大解放区360
一、中共中央关于大反攻的战略部署360
二、开展战略反攻,扩大解放区364
第二节 新四军撤出浙东、苏南、皖江解放区368
一、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368
二、新四军第三师调赴东北370
三、江南和皖江等地新四军的北辙371
一、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区的统一374
第三节 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374
二、苏皖边区各项政策的逐步统一377
三、苏皖边区政府的各项建设380
四、发动群众,准备自卫战争385
第三部分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390
第二十一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建设390
第一节 皖南事变前共产党在华中的基本情况390
一、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前在华中的组织情况390
二、新四军积极参与华中的建党工作391
三、中原局推进共产党组织在华中领导机构的统一393
第二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组织发展395
一、共产党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395
二、共产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396
三、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建立399
一、华中局成立前的基本情况401
第三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401
二、华中局成立后的几次会议404
三、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406
第四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整风运动407
一、整风运动的开始407
二、整风运动的全面开展410
三、整风运动的成绩与失误414
第五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干部队伍建设416
一、干部路线和政策416
二、干部的培训与教育418
三、干部的选拔与任免421
四、大量吸收知识分子423
第一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权结构425
一、政权建立初期的基本情况425
第二十二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425
二、政权性质与结构426
三、参议会组织与职能428
四、政府组织与职能430
第二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建立433
一、“三三制”政权原则的提出与实质433
二、“三三制”政权原则的实施434
三、“三三制”政权与共产党的领导436
第三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改造438
一、基层政权改造的基本情况438
二、乡选是基层政权改造的主要形式441
第四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443
一、精兵简政政策的提出443
二、精兵简政的实施与成效446
一、廉政思想建设448
第五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廉政建设448
二、廉政法制建设450
三、廉政制度建设453
四、廉政监督机制建设456
第二十三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建设459
第一节 在敌后游击战中发展抗日武装459
一、发展抗日武装是一切工作的中心459
二、华中抗日根据地武装的最初发展461
三、在发展中巩固部队463
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464
第二节 建立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465
一、主力军的建设465
二、地方军的建设468
三、民兵自卫队的建设470
第三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军工生产473
一、皖南军部时期的军工生产473
二、军工部成立和军工生产的发展474
三、各根据地独立进行军工生产474
四、军工生产会议的召开476
第四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敌军工作477
一、建立与健全各级敌军工作机构477
二、组织秘密派遣,建立情报网479
三、对日伪军进行分化互解工作481
四、开展交通要道敌军工作482
五、组织敌后武工队,开展边缘区敌军工作483
六、开展城市工作,争取大股伪军反正485
第五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双拥运动485
一、新四军的拥政爱民运动485
二、各根据地的拥军优抗运动487
第一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法制建设概况489
一、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489
第二十四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法制建设489
二、法制机构的建立和健全492
三、立法和诉讼制度概况494
第二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和人权立法497
一、施政纲领的颁布497
二、人权保障条例498
第三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其他法规500
一、土地立法500
二、经济立法502
三、劳动法规505
四、刑事立法507
五、婚姻立法511
一、初期的军需供给514
第二十五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514
第一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的开展514
二、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和政策515
三、财政经济工作领导机构的建立516
四、建立和健全财政经济制度518
第二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522
一、减租减息政策的确立522
二、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523
三、减租减息的成效527
第三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528
一、大生产运动的兴起528
二、大生产运动的政策和措施529
三、大生产运动的全面开展532
一、公营工业535
第四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工业发展535
二、个体手工业537
第五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商业发展539
一、商业政策的制定539
二、几种不同性质的商业540
三、反封锁与对敌贸易斗争543
第六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工商税收工作545
一、实行合理负担的工商税收政策545
二、工商税收政策的发展547
三、征收管理的形式和方法550
第七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金融货币工作551
一、各根据地银行的建立及其发展551
二、各根据地银行的货币发行552
三、对日伪顽的货币斗争555
一、文化工作的兴起与发展559
第二十六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559
第一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工作559
二、文化工作的主要成绩561
三、文化工作的主要特点及作用569
第二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工作572
一、创办多种多样的报刊572
二、出版图书与教材576
三、发展印刷发行事业577
第三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工作578
一、创办抗大总分校及各分校578
二、改造旧学校,兴办新学校,发展普通教育579
三、举办冬学、识字班,普及成人教育581
第四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83
一、卫生工作的艰难起步583
二、卫生工作的发展提高584
三、卫生工作的主要特点585
第二十七章 上海人民支援华中抗日根据地588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战略地位588
一、上海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地位588
二、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重建和工作路线的转变590
三、主要任务是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591
第二节 上海人民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支援592
一、上海人民在人力方面的支援592
二、上海人民在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援598
三、上海人民在宣传、文化教育方面的支援602
第三节 地下交通和情报工作配合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606
一、中共江苏省委和新四军上海办事处的地下交通606
二、华中各根据地与上海联系的秘密交通608
三、华中局和中共江苏省委的情报工作机构609
第二十八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611
第一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大贡献611
一、在抗战中起了据局部而扼全局的作用611
二、生息与壮大华中抗日武装的基地612
三、成为敌后消灭和驱逐侵略者的重要战场613
四、证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正确615
五、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作了重要探索617
六、为建设新中国积累了可贵经验和造就了大批干部619
第二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本经验621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共产党的正确路线621
二、创造性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623
三、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抗战625
四、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627
后记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