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绍基胃肠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江绍基胃肠病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4311145.jpg)
- 萧树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5384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919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963页
- 主题词:胃肠病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江绍基胃肠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1
第一章 胃肠道实用解剖1
第一节 食管1
一、位置和分段1
二、血供、淋巴和神经支配1
三、食管下端抗返流的解剖结构2
第二节 胃3
一、形态和位置3
三、黏膜皱襞4
二、胃的毗邻4
四、血液供应5
五、淋巴引流5
六、神经支配5
第三节 小肠6
一、十二指肠6
二、空肠和回肠7
三、血液供应8
四、淋巴回流8
五、神经支配8
三、结肠9
第四节 大肠9
一、盲肠与阑尾9
三、直肠和肛管11
四、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12
第五节 肝外胆管系和胆囊12
一、肝管和肝总管12
二、胆囊管13
三、胆总管13
四、胆囊13
一、位置与毗邻14
第六节 胰腺14
五、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14
二、胰管和十二指肠乳头15
三、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16
第七节 腹膜后腔16
第二章 胃肠道脏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17
第一节 食管的组织结构和功能17
一、组织结构17
一、胃黏膜的组织结构18
(三)粘膜功能18
第二节 胃的组织结构和功能18
(一)运动功能18
二、功能18
(二)感觉功能18
(一)壁细胞19
(二)主细胞19
(三)颈黏液细胞19
(四)胃内分泌细胞19
(五)含组胺的肥大细胞和内分泌样细胞19
二、胃酸的分泌和调节20
(一)胃酸的测定20
(二)胃酸分泌的刺激和抑制20
(一)受体机制21
三、壁细胞的酸分泌机制21
(二)细胞内变化22
四、胃的其他分泌22
(一)组胺22
(二)胃蛋白酶原23
(三)黏液23
(四)碳酸氢盐23
(五)内因子23
(六)前列腺素23
一、组织结构24
第三节 小肠的组织结构和消化吸收及药物代谢功能24
(一)酸分泌过多的疾病24
五、酸分泌相关性疾病24
(二)酸分泌过低的疾病24
(一)吸收细胞25
(二)未分化的隐窝细胞26
(三)杯状细胞26
(四)内分泌细胞26
(五)Paneth细胞26
二、消化吸收功能27
(二)蛋白质的吸收27
(一)碳水化合物的吸收27
(七)小窝细胞27
(六)M细胞27
(三)脂肪的吸收28
(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28
(五)水、电解质的吸收和转运29
三、药物代谢功能29
第四节 结肠的组织结构和功能30
一、组织结构30
二、功能31
(一)水、电解质的转运和吸收31
(一)炎症性肠病32
三、影响电解质转运和吸收的结肠疾病32
(二)碳水化合物和短链脂酸的吸收和利用32
(三)贮存、排出粪便32
(二)先天性氯泻33
(三)胶原性结肠炎33
(四)囊性纤维化33
(五)其他33
第五节 胰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33
一、胰腺的结构33
(一)胰液的成分34
(二)胰酶的消化功能34
二、胰液的分泌和调节34
(三)胰酶合成的分子机制35
(四)胰液的分泌35
(五)胰液分泌的调节36
(六)胰液分泌的细胞内调控38
第六节 胆囊和胆管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38
一、胆囊的组织结构和功能39
(一)组织结构39
(二)功能39
(三)胆囊收缩功能的调控39
(一)组织结构40
(二)功能40
二、胆管和壶腹的组织结构和功能40
第七节 网膜、肠系膜和腹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41
一、组织结构41
二、生理功能41
第八节 胃肠道消化和吸收的整体概念43
一、食物在口腔内的生理变化43
二、食物在食管内的生理变化43
三、食物在胃内的生理变化43
(一)胃的分泌43
(二)胃的运动44
(二)小肠运动45
(一)消化和吸收45
四、食糜进入小肠后的生理变化45
五、残糜在结肠内的生理变化46
六、排便生理46
七、胃肠道菌群47
八、胃肠道是人体天然的屏障47
第三章 胃肠道神经系统和脑-肠轴48
第一节 胃肠道神经系统的解剖48
一、肠神经系统的分布48
二、神经元的结构49
二、神经元的功能50
一、胃肠道神经元的反应径路50
第二节 肠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50
三、肠神经元的分类及所含递质50
三、中间神经元环路51
第三节 脑-肠轴52
一、脑-肠轴的构成和功能52
五、胃肠激素53
七、心理和精神的影响53
六、肥大细胞53
四、大脑皮质对迷走-迷走反射环路的影响53
三、下视丘53
二、迷走-迷走反射53
第四章 胃肠激素55
第一节 胃肠道的神经多肽调节系统——脑-肠神经系统55
一、概说55
二、中枢神经-ENS-靶器官间的调节模式55
(一)神经传递递质功能55
(二)神经内分泌功能55
(三)旁分泌功能56
一、多肽激素分泌细胞57
第二节 胃肠道多肽激素概述57
(一)胰内分泌腺57
(四)内分泌功能57
(五)自分泌功能57
(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及肽能神经元59
二、GEP多肽60
(一)GEP多肽分子胞内合成(前激素原)60
(二)GEP多肽激素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60
三、胃肠道多肽激素对上皮细胞及自身分泌细胞的促营养、促生长作用61
第三节 胃、肠、胰多肽激素62
一、胰岛素62
(一)胰岛素的生物合成62
(二)促进与抑制胰岛素分泌的因素62
(五)胰岛素的生物作用63
(六)胰岛素及C肽在外周血中浓度的临床意义63
(三)胰岛素体内代谢63
(四)胰岛素受体63
二、胰高糖素64
三、胃泌素65
(一)胃泌素的结构和功能65
(二)胃泌素的生理作用65
(三)胃泌素释放的调节66
(四)高胃泌素血症的临床、病理生理及鉴别诊断66
(三)CCK的生物作用67
(二)CCK合成分泌的调节因素67
(一)CCK生物合成及异质体67
四、缩胆囊肽67
五、促胰液素68
六、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68
七、血管活性肠(多)肽68
(一)VIP的生物合成及与PHI、PHM相关的氨基酸序列68
(二)VIP的生理、药理作用69
八、肠高糖素及高糖素家族69
十一、酪氨酸酪氨酸肽(酪酪肽)70
十、Y神经肽70
九、胰多肽及其家族70
十二、生长抑素71
(一)生长抑素合成细胞的调节因素71
(二)生长抑素的生物作用71
(三)生长抑素的临床意义72
(四)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的临床治疗作用72
(五)核素标记奥曲肽对含有生长抑素受体的免疫细胞及肿瘤细胞扫描术的临床应用72
十三、胃动素72
十六、胃泌素释放肽73
十五、神经降压素73
十四、P物质73
十七、表皮细胞生长因子74
十八、抑胰素74
十九、甘丙肽74
二十、甲状腺促激素释放素74
二十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75
二十二、阿片肽及内啡肽、脑啡肽75
(一)阿片肽的生物合成及氨基酸序列75
(二)阿片肽的可能生物作用75
第四节 展望76
第五章 一氧化氮和胃肠道78
第一节 一氧化氮的生成和代谢78
第二节 一氧化氮在胃肠道生理和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78
一、胃微循环、胃粘膜和胃液分泌78
二、肠血管和肠血流量79
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循环高动力状态79
四、胃肠道炎症79
五、胃肠动力的调控79
(五)一氧化氮和胆囊80
(四)一氧化氮和结肠80
(六)一氧化氮对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的调控80
(三)一氧化氮和小肠80
(二)一氧化氮和胃80
(一)一氧化氮和食管80
第三节 一氧化氮和胃肠道疾病81
一、一氧化氮和食管疾病81
(一)弥漫性食管痉挛81
(二)贲门失弛缓症81
(三)一氧化氮和食管静脉曲张81
二、一氧化氮和十二指肠疾病81
三、一氧化氮和小肠、结肠疾病81
四、一氧化氮和胰腺疾病82
第六章 胃肠道平滑肌和胃肠道运动84
第一节 胃肠道平滑肌84
一、组织结构84
二、平滑肌的收缩机制84
(一)收缩装置84
(二)细胞内Ca2+浓度和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85
(三)收缩的形式85
三、平滑肌细胞的信号发送85
(一)三磷酸肌醇85
(二)动作电位86
(一)静息电位86
(二)环腺苷酸(cAMP)86
四、平滑肌细胞的电活动86
五、胃、小肠、大肠收缩活动的类型87
六、平滑肌功能的神经、体液和激素调节87
(一)神经调节87
(二)激素的调控88
(三)体液因子对胃肠运动的调控88
第二节 胃肠道运动的生理89
一、食管89
二、胃90
三、小肠91
六、胆囊、胆管和Oddi括约肌92
四、结肠92
五、肛门和直肠92
第七章 胃肠道和营养94
第一节 饮食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94
第二节 人体对营养成分的需求95
一、水95
二、能量(热量)95
三、蛋白质95
四、碳水化合物95
五、脂肪96
六、纤维96
七、维生素96
八、微量元素99
第三节 营养不足对胃肠道的影响101
第四节 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度101
一、营养不足101
二、营养过度、肥胖103
第八章 胃肠道和免疫104
第一节 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104
第二节 抗原的加工和递呈104
一、T细胞识别抗原的三元体结构104
二、HLA及其生物学功能104
三、抗原加工递呈的两条主要途径105
四、HLA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106
五、T细胞抗原受体、胸腺选择和抗原驱动下受体谱的偏移107
第三节 T细胞启动的免疫应答108
一、T细胞的激活需要双重信号108
二、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和功能109
第四节 B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110
一、B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110
二、免疫球蛋白的转类和抗体生成110
第五节 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及相应免疫应答的特点110
二、肠道相关免疫应答:免疫细胞的激活、归巢和IgA的分泌111
一、结构特点111
三、口源性耐受112
第六节 胃肠道和自身免疫疾病112
第七节 胃肠道感染和黏膜免疫系统113
一、病毒感染113
二、细菌感染113
三、免疫缺陷状态对感染的反应114
第二节 胃肠道各部位的菌群115
二、胃115
一、口腔115
第一节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形成115
第九章 胃肠道菌群和菌群失调115
三、小肠116
四、结肠116
第三节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116
一、维持肠黏膜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116
二、参与宿主肠道防御117
第四节 肠道菌群生长的控制118
第五节 肠道菌群失调118
第十章 胃肠道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20
第一节 水、电解质的正常生理学120
第二节 肠黏膜结构与水、电解质转运(吸收)机制120
第四节 胃肠道分泌液中电解质的异常丢失和酸碱平衡失调124
第三节 影响肠道水和离子吸收的因素124
第十一章 细胞因子和胃肠道炎症126
第一节 细胞因子简介126
第二节 胃肠道炎症的发生机制126
第三节 细胞因子在胃肠道反应中的作用和变化127
第十二章 细胞凋亡和胃肠道疾病129
第一节 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区别129
二、凋亡的信号途径130
一、生物化学的变化130
第二节 凋亡的特征与机制130
三、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131
四、参与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其产物131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132
一、形态学检查132
二、流式细胞仪132
三、DNA凝胶电泳132
四、组织原位标记132
三、胃癌133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溃疡133
四、大肠癌133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133
第四节 胃肠疾病中的凋亡现象133
五、胆囊癌134
六、细菌性痢疾134
七、炎症性肠病、重症急性胰腺炎134
八、艾滋病的肠道表现134
第五节 与治疗有关的致凋原134
一、放射治疗引起的凋亡134
二、化疗药物引起的凋亡134
二、发生机制137
一、病因137
第一节 泛酸和胸骨后烧灼感137
第十三章 胃肠疾病症状学137
三、症状特点138
四、诊断138
第二节 吞咽困难138
一、发病机制138
二、病因139
(一)机械性吞咽困难139
(二)动力性(神经-肌肉)吞咽困难139
三、诊断140
(一)病史140
(二)体检140
(二)慢性胃肠道疾病141
(一)急腹症141
(三)急性感染141
(三)实验室检查141
一、病理生理141
第三节 恶心和呕吐141
二、病因141
(八)前庭功能障碍性呕吐142
三、呕吐的临床意义142
(九)神经官能性呕吐142
(十)其他142
(七)药物142
(六)代谢和内分泌疾病142
(五)循环系统疾病142
(四)神经系统疾病142
四、某些特殊综合征143
(一)心理性呕吐143
(二)妊娠反应和妊娠剧吐143
(三)成人反刍143
(四)周期性呕吐143
(五)流行性呕吐143
六、对症治疗144
(八)晕动病144
五、呕吐的后果144
(六)胃轻瘫综合征144
(七)非梗阻性胃潴留144
第四节 消瘦和厌食145
一、消瘦145
(三)急性感染和慢性炎症活动期146
(五)代谢异常146
(四)癌肿146
(六)药物146
(二)慢性全身性疾病146
(一)消化系统疾病146
二、厌食(食欲不振)146
(七)神经性厌食147
第五节 腹痛147
一、腹痛的机制147
二、腹痛的临床149
(一)腹部病变149
(二)腹外病变150
三、诊断方法151
(一)病史151
(二)体格检查153
(三)实验室检查153
(四)辅助检查153
(五)综合分析154
[附]几种特殊的腹痛155
一、慢性顽固性腹痛155
二、老年人的急性腹痛156
三、白细胞减少症时的急性腹痛156
四、癌症时的腹痛156
第六节 腹泻157
一、定义157
(三)分泌的异常158
(二)吸收的异常158
(一)肠运动功能异常158
二、病理生理和分类158
三、腹泻的临床分类159
(一)急性腹泻159
(二)慢性腹泻161
第七节 腹部肿块165
一、诊断方法165
二、鉴别诊断165
(一)中上腹肿块165
(六)左下腹肿块166
(四)脐部及其周围肿块166
(五)右下腹肿块166
(二)左上腹肿块166
(三)右上腹肿块166
(七)下腹部肿块167
(八)广泛性腹部肿块167
第八节 腹水167
一、腹水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67
(一)肝硬化167
(二)癌肿168
(三)心力衰竭168
(四)肾病综合征168
(九)其他169
(一)腹水的肉眼观169
二、诊断169
(五)淋巴管阻塞、破裂、流量增多169
(八)胆汁性腹水169
(七)结核性腹膜炎169
(六)胰性腹水169
(二)腹水检验170
第九节 黄疸172
一、胆红素代谢172
(一)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173
二、高胆红素血症173
(二)胆红素的结合173
(一)胆红素的生成173
(三)胆红素的排泄173
(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174
三、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76
(一)黄疸的识别176
(二)病史177
(三)症状177
(四)体征178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78
(一)代谢性和内分泌病179
(二)神经源性病变179
第十节 便秘179
一、常见的病因179
(六)剖腹探查179
(三)心身因素180
(四)特发性便秘180
二、诊断180
(一)病史180
(二)体检180
(三)X线检查180
(一)高纤维饮食181
四、治疗181
(二)药物治疗181
(四)内镜检查181
(六)其他181
(五)肛-直肠测压181
三、并发症181
第十一节 消化道出血183
一、上消化道出血183
(一)病因分类及出血机制183
(二)临床表现185
(五)出血持续的判断186
(六)诊断方法186
(四)出血停止的判断186
(三)出血量的估计186
(七)鉴别诊断187
(八)治疗188
二、下消化道出血190
(一)病因190
(二)临床表现191
(三)诊断方法191
(一)皮肤黏膜病变192
一、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192
(四)治疗192
第十二节 胃肠疾病的胃肠外表现192
(二)关节痛和关节炎193
(三)眼部病变193
(四)肝胆系病变193
二、胰腺疾患的胰外表现193
(一)胰性皮肤损害193
(二)胰性神经系统损害——胰性脑病193
第一节 胃肠疾病的理学诊断和常用实验室检查194
一、临床病史采集194
第十四章 胃肠疾病诊断学194
二、体格检查196
三、常用的实验室检查203
第二节 胃肠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检查204
一、胃-食管返流显象204
二、胃排空功能测定205
三、十二指肠-胃返流测定206
四、胃黏膜异位显象207
五、消化道出血207
六、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胃幽门螺杆菌208
七、脂肪酸呼气试验209
一、胃部疾病211
(一)正常胃的超声影象211
(二)慢性胃炎211
第三节 胃肠胆胰疾病的超声诊断211
(三)胃肿瘤212
(二)肠壁增厚和肠腔狭窄213
(一)胆系炎症213
三、胆系疾病213
(四)肠套叠213
(三)肠梗阻213
(一)肠道肿瘤的早期213
二、肠道肿瘤的超声诊断213
(六)胃内蛔虫213
(五)胃内异物和结块213
(四)胃潴留213
(二)胆系结石214
(三)胆系肿瘤214
(四)胆囊增生性疾病214
(二)慢性胰腺炎215
四、胰腺疾病215
(一)急性胰腺炎215
(七)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215
(六)胆道蛔虫症215
(五)先天性胆系疾病215
(三)胰腺囊肿216
(四)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216
(五)胰岛细胞瘤216
(六)胰腺癌216
五、腹部肿块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般原则216
(一)内镜下正常食管黏膜象217
一、食管疾病的内镜检查217
第四节 胃肠道内镜检查217
(二)食管疾病的黏膜改变218
二、胃部疾病的内镜检查220
(一)胃炎221
(二)胃溃疡221
(三)胃肿瘤222
(四)胃血管病变及循环障碍223
(五)胃部其他病变223
四、小肠镜检查224
(四)十二指肠其他病变224
(三)十二指肠肿瘤224
(二)十二指肠炎224
(一)十二指肠溃疡224
三、十二指肠疾病的内镜检查224
五、结肠镜检查225
(一)禁忌证225
(二)正常结肠黏膜内镜现象225
(三)结肠病变的内镜表现226
六、腹腔镜检查术227
(一)腹膜疾病227
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228
(四)脾、胰和胃肠的检查228
(三)胆囊疾病228
(二)肝脏疾病228
(一)正常胰、胆管形态和正常变异229
(二)肝、胆、胰疾病ERCP的表现229
八、胰管镜检查230
九、超声内镜检查230
(一)食管超声内镜图象230
(二)胃超声内镜图象230
(三)十二指肠超声内镜图象231
(四)结-直肠超声内镜图象231
(五)胰胆超声内镜图象231
一、黏膜脱落细胞学检查232
第五节 胃肠道黏膜脱落细胞学和组织穿刺病理检查232
二、组织穿刺病理检查233
第六节 胃肠道的X线检查234
一、咽部234
二、食管234
(一)返流性食管炎234
(二)感染性食管炎235
(三)贲门失弛缓症235
(四)胃-食管返流病(GERD)235
(五)食管癌235
(二)慢性胃炎236
(四)胃溃疡236
(三)胃黏膜巨大皱襞症236
(七)食管淋巴瘤236
(一)糜烂性胃炎236
三、胃236
(六)食管平滑肌瘤236
(五)胃癌238
(六)胃良性肿瘤240
四、小肠241
(一)十二指肠溃疡和其他溃疡241
(二)小肠肿瘤242
五、结肠243
(五)小肠功能紊乱243
(三)肠套叠243
(四)小肠结核243
(一)结肠癌244
(二)结肠淋巴瘤245
(三)结-直肠类癌246
(四)结肠憩室病246
(五)炎症性肠病246
(六)结肠息肉247
(一)适应证248
第七节 选择性动脉造影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48
(八)直肠248
(七)结肠的外来肿块压迫248
(二)并发症249
(三)造影血管的选择249
(四)临床应用价值249
第八节 CT和MRI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251
一、食管病变252
(一)食管癌252
二、胃部病变253
(四)食管静脉曲张253
(三)食管裂孔疝253
(二)食管平滑肌瘤253
(一)胃癌254
(二)胃淋巴瘤254
(三)胃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255
(四)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和MALT淋巴瘤255
三、小肠病变255
(一)小肠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255
(二)脂肪瘤255
(三)Whipple病255
(四)小肠套叠255
(八)小肠淋巴瘤256
四、大肠病变256
(五)Crohn病256
(七)小肠腺癌256
(六)类癌256
五、胰腺病变257
(一)胰腺癌258
(二)胰岛细胞瘤259
(三)胰腺囊性腺瘤259
(四)胰腺炎症260
(一)胆系结石症261
六、胆系病变261
(二)胆囊炎262
(三)胆囊肿瘤262
(四)Caroli病263
(五)胆总管囊肿263
(六)胆管梗阻263
[附]胃肠道恶性肿瘤TNM分期265
(五)血浆胰多肽267
(四)胰蛋白酶原激活肽267
(三)其他酶267
(二)脂肪酶267
(一)淀粉酶267
一、胰酶测定267
第九节 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267
二、胰外分泌功能试验268
(一)CCK和促胰液素试验268
(二)尿BT-PABA试验268
(三)粪脂测定和粪糜蛋白酶测定268
(四)胰丹桂基试验268
(五)双标记Schilling试验268
第十节 消化道运动功能检测269
一、食管运动功能检测269
(六)呼气试验269
(一)X线诊断270
(二)内镜诊断270
(三)闪烁扫描270
(四)酸返流试验271
(五)酸清除试验271
(六)酸灌注试验271
(七)食管压力测定271
(八)24h食管pH监测274
(一)胃排空检查275
二、胃运动功能检查275
(二)胃压测定277
(三)胃张力测定277
(四)胃电图278
三、肠道运动功能检查方法279
(一)肠道通过时间检测279
(二)压力测定279
四、直肠-肛门运动功能检测280
(一)直肠肛管排粪造影280
(二)肛门-直肠测压280
(一)胆囊运动功能的研究方法281
五、胆道运动功能检测281
(二)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研究方法282
第十五章 胃肠疾病治疗学286
第一节 营养支持疗法286
一、肠营养支持疗法286
(一)蛋白质-热量补充计划287
(二)肠营养补充的方法287
(三)特殊疾病或病理生理状态的饮食治疗288
(四)补充食物成分的治疗食谱原则289
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PN)289
(一)肠外供应热量和蛋白质289
(二)全肠外营养(TPN)290
(三)TPN的补给方法291
(四)TPN提供的营养要素292
(五)TPN的处方292
(六)肠外营养的并发症294
第二节 胃肠道疾病的心身治疗295
一、胃肠道疾病心身治疗的原则295
(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95
(二)积极进行躯体治疗295
(三)各类疾病治疗方式的选用295
(五)生物反馈296
三、精神药物治疗296
(四)森田疗法296
(一)抗焦虑药物296
(一)分析性心理治疗296
(二)认知疗法296
二、心理治疗的方法296
(三)行为疗法296
(二)抗抑郁药物297
四、其他治疗297
第三节 胃肠疾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297
一、幽门梗阻298
三、腹泻298
四、小肠瘘299
五、肠麻痹299
三、小肠梗阻299
第四节 抗菌药物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301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301
(一)抑制细菌壁合成的药物301
(一)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302
(三)抑制细菌代谢302
(四)抑制核酸的合成和活性302
(五)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302
二、耐药机制302
三、抗菌药物的选用303
(一)青霉素类303
(四)氨基糖苷类304
(二)头孢菌素类304
(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304
(十)多粘菌素305
(十三)抗结核药物305
(十二)万古霉素、磷霉素305
(十一)利福霉素类305
(十四)抗真菌药物305
(九)氯霉素类305
(八)四环素类305
(七)林可霉素类305
(六)大环内酯类305
(五)喹诺酮类305
(十五)其他306
四、肝、肾功能减退和老年患者的抗生素应用306
五、抗生素的联合应用306
第五节 胃肠疾病内镜治疗309
一、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309
(一)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内镜治疗309
(二)其他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311
二、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313
(一)食管贲门部狭窄扩张治疗313
(三)胆管狭窄的内镜治疗314
(二)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治疗314
三、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315
四、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316
五、胆管结石内镜治疗316
六、胃肠癌肿内镜治疗317
(一)胃肠早期癌肿内镜治疗317
(二)胃肠进展期癌肿内镜治疗318
七、腹腔镜外科治疗319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319
(一)腹腔镜阑尾切除319
一、常用的化疗药物320
(一)氟尿嘧啶及其衍化物320
第六节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320
(三)腹腔镜大肠癌切除320
(二)其他作用于S期的药物321
(三)长春碱类321
(四)鬼臼毒素类321
(五)喜树碱321
(六)紫杉醇321
(十二)其他322
(十一)铂类化合物322
(十)蒽环类322
(九)丝裂霉素322
(八)亚硝脲类322
(七)烷化剂322
二、化疗药物和生物调节剂的联合应用323
(一)生物调节剂323
(二)免疫增强剂323
三、化疗的实施方法324
(一)术后辅助治疗324
(一)食管癌325
四、化疗方案的选择325
(四)老年患者癌肿的化疗325
(三)内镜局部化疗325
(二)术前化疗325
(二)胃癌326
(三)结-直肠癌327
(四)胰腺癌327
(五)胆囊、胆管癌328
(六)胃肠道恶性淋巴瘤328
(七)胃肠道平滑肌肉瘤328
七、展望329
六、肿瘤细胞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329
(一)呕吐329
五、化疗不良反应的处理329
(二)白细胞减少329
第七节 胃肠道肿瘤的放射治疗330
一、放射物理概论330
(一)射线种类和物理特性330
二、临床放射生物学概念331
(一)射线的作用331
(三)临床对射线的选择331
(二)剂量学概念331
(二)射线对肿瘤及正常组织的作用332
三、临床应用332
(一)治疗计划332
(二)食管癌的放射治疗332
(三)胃癌的放射治疗334
(四)胰腺癌的放射治疗334
(五)直肠癌的放射治疗335
(六)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336
(七)肛管癌的放射治疗336
第八节 胃肠道疾病介入治疗337
(一)内镜下药物喷洒术338
(二)内镜下药物注射338
(三)内镜下注射组织胶(组织粘合剂)338
(四)食管静脉结扎术338
一、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338
(七)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339
(九)经动脉插管药物灌注治疗339
(八)经皮经肝食管静脉栓塞术339
(六)内镜下应用止血夹339
(五)激光、微波、高频电、热探头止血339
二、消化道狭窄的介入治疗340
(一)狭窄切开术340
(二)激光、高频电、微波照射341
(三)狭窄扩张术341
(四)支架术341
二、消化道肿瘤的介入治疗341
(一)高频电摘除术341
(六)经皮、经肝动脉插管治疗(TAE)342
(五)经皮、经肝注射无水乙醇342
四、胆道、胰管结石的介入治疗342
(一)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342
(四)遥控后装治疗术(RALS)腔内照射法342
(三)高频电、微波烧灼及激光照射342
(二)黏膜切除术342
(二)EPT切开取石343
(三)壶腹成形术取石343
(四)胆道镜下取石术343
(五)经T管瘘道X线下取石术343
(六)子母镜下取石法343
第二部分 炎症和感染性疾病345
第十六章 食管的炎症和感染性疾病345
第一节 非特异性食管炎345
第二节 胃-食管反流病346
第三节 化脓性食管炎349
第四节 食管结核病349
第五节 食管念珠菌病350
第六节 病毒性食管炎351
一、疱疹性食管炎351
二、巨细胞病毒性食管炎352
第七节 食管梅毒352
第八节 腐蚀性食管炎352
第九节 放射性食管炎354
第十节 表皮剥脱性及天疱疮样食管炎354
一、急性胃炎355
第十七章 胃的炎症和感染性疾病355
第一节 胃炎355
二、慢性胃炎358
三、某些特殊类型慢性胃炎365
(一)残胃炎365
(二)痘疹性胃炎365
(三)淋巴细胞性胃炎365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366
第三节 恶性贫血372
第四节 嗜酸粒细胞性胃炎376
第五节 肉芽肿性胃炎377
第六节 胃结核378
第七节 胃梅毒379
第十八章 小肠的炎症和感染性疾病381
第一节 急性胃肠炎381
第二节 病毒性胃肠炎383
第三节 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387
第四节 急性坏死性肠炎389
第五节 Whipple病391
第六节 慢性溃疡性空肠-回肠炎395
第七节 肠结核395
二、免疫反应398
一、遗传398
第十九章 炎症性肠病398
第一节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98
三、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和炎症介质400
四、氧反应代谢产物和一氧化氮401
五、神经肽和身心因素401
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401
第三节 Crohn病408
第四节 肠道Behcet病415
第五节 少见的炎性结肠病416
一、胶原性结肠炎416
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418
三、孤立性结肠或直肠溃疡419
四、转流性结肠炎420
第二十章 结直肠和阑尾的炎症和感染性疾病423
第一节 泻剂结肠423
第二节 性传播胃肠道疾病424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424
二、淋病性直肠炎427
三、梅毒427
四、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性直肠炎428
五、单纯疱疹病毒性直肠炎429
二、深部黏液囊肿性结肠炎430
第三节 浅表和深部黏液囊肿性结肠炎430
一、浅表黏液囊肿性结肠炎430
第四节 阑尾炎432
一、急性阑尾炎432
二、慢性阑尾炎437
第五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438
第六节 伪膜性肠炎439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442
第八节 肠道真菌病446
一、念珠菌病446
三、放线菌病448
二、组织胞浆菌病448
第九节 Yersinia杆菌感染449
第十节 放射性肠病451
第二十一章 寄生虫性疾病454
第一节 胃血吸虫病454
第二节 阿米巴肠病454
第三节 结肠滴虫病461
第四节 结肠血吸虫病462
第五节 贾第虫病465
第六节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467
第七节 蛔虫病469
第八节 钩虫病472
第九节 鞭虫病475
第十节 蛲虫病477
第十一节 肠绦虫病(Tapeworms)478
一、牛肉绦虫病478
二、猪肉绦虫病479
四、长膜壳绦虫病480
五、肠绦虫病的治疗480
三、短膜壳绦虫病480
第十二节 姜片虫病481
第十三节 粪类圆线虫病482
第十四节 鱼类线虫病484
第十五节 球虫感染485
一、等孢子虫病485
二、隐孢子虫病485
三、小袋虫病486
第二十二章 胰腺的炎症和感染性疾病487
第一节 急性胰腺炎487
第二节 慢性胰腺炎496
第三节 复发性胰腺炎500
第四节 特殊类型的胰腺炎502
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502
二、遗传性胰腺炎503
三、热带性(营养性)胰腺炎503
第五节 胰腺脓肿504
第六节 胰腺结核504
第二十三章 胆系的炎症和感染性疾病506
第一节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506
第二节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507
第三节 急性胆管炎508
第四节 慢性胆囊炎509
第五节 胆囊结石510
第六节 肝外胆管结石516
第七节 肝内胆管结石519
第八节 Oddi括约肌炎性狭窄521
第九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521
第二十四章 腹膜、横膈、肠系膜和网膜的炎症和感染性疾病525
第一节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525
第二节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30
第三节 结核性腹膜炎533
第四节 胆汁性腹膜炎535
第六节 肠系膜淋巴结核536
第五节 腹膜后脓肿536
第七节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37
第八节 膈下脓肿537
第九节 肠系膜脂膜炎539
第十节 腹膜后腔其他感染541
第三部分 动力障碍性疾病543
第二十五章 食管的动力障碍性疾病543
第一节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543
第二节 原发性弥漫性食管痉挛547
一、累及横纹肌549
第三节 食管肌性运动障碍549
二、累及平滑肌550
第四节 食管其他动力障碍性疾病550
一、老年性食管550
二、刺激剂诱致的食管痉挛550
三、胃-食管连接处器质性梗阻550
四、高压性下食管括约肌551
第二十六章 胃的动力障碍性疾病552
第一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552
第二节 胃排空功能障碍554
第一节 肠易激综合征558
第二十七章 小肠和结-直肠的动力障碍性疾病558
第二节 胃肠胀气症561
第三节 慢性假性肠梗阻562
第四节 慢性肛门痛综合征566
一、会阴下降综合征567
二、一过性直肠痉挛567
三、尾骨痛567
四、慢性直肠缺血567
第一节 原发性胆道运动功能障碍568
一、胆囊运动功能障碍568
第二十八章 胆道的动力障碍性疾病568
二、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569
第二节 继发性胆道运动功能障碍576
一、继发性胆囊运动功能障碍576
二、继发性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576
第四部分 消化性溃疡577
第二十九章 Barrett溃疡577
第三十章 胃-十二指肠溃疡580
第三十一章 胃肠应激性溃疡597
一、ras癌基因601
第一节 与胃肠肿瘤相关的癌基因的变化601
第五部分 胃肠道肿瘤601
第三十二章 胃肠道肿瘤的分子机制和分子病理学601
(一)ras癌基因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变化602
(二)ras癌基因在结肠腺癌和腺瘤中的变化602
二、myc基因603
三、生长因子受体及相关基因603
一、APC和MCC基因605
(一)APC基因的发现605
第二节 和胃肠道肿瘤有关的抑癌基因的变化605
(二)APC和MCC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点606
(三)APC基因的胚系突变606
(四)APC基因的体细胞性突变606
(五)APC基因在胃癌中的突变607
(六)APC基因在其他器官癌中的突变607
二、p53基因607
(一)p53基因在结肠肿瘤中的突变608
(二)p53基因在胃癌中的突变608
(六)p53基因在胆囊癌中的变化609
(五)p53基因在小肠癌中的变化609
(七)p53基因在壶腹癌中的变化609
(三)p53基因在胰腺癌中的变化609
(四)p53基因在食管癌中的变化609
三、DCC基因610
四、nm23基因610
五、Rb基因610
六、其他611
第三节 抗凋亡基因和胃肠道癌肿的关系611
第四节 胃肠道肿瘤形成的分子机制发病模式的比较612
第五节 胃肠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方法简介及结果分析时应注意事项613
一、估计癌症发生的危险性614
二、提高诊断的精确性614
第六节 胃肠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的临床运用及展望614
三、预测预后615
第三十三章 胃肠道癌前变化617
第一节 食管的癌前状态617
一、慢性食管炎618
二、贲门失弛缓症619
三、食管碱性灼伤引起的良性狭窄619
四、掌跖角化症619
五、缺铁性吞咽困难综合征619
六、乳糜泻620
七、食管裂孔疝620
八、食管上皮柱状化生(Barrett食管)620
(二)弥漫型胃癌622
(一)肠型胃癌622
(二)贲门癌622
第二节 胃的癌前状态622
一、胃癌分型622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肠化(IM)623
(一)甲型CAG623
(二)乙型CAG623
三、慢性胃溃疡625
四、胃息肉626
五、残胃626
六、胃黏膜巨大皱襞症(Menetrier病)627
七、疣状胃炎627
一、异型增生的分级标准628
八、其他628
第三节 胃的癌前病变(异型增生)628
二、异型增生的分级629
第四节 肠的癌前状态631
一、乳糜泻631
二、大肠腺瘤632
三、炎症性肠病634
(一)溃疡性结肠炎634
(二)Crohn病635
四、慢性结肠血吸虫病635
第五节 肠的癌前病变(异型增生)636
第一节 食管鳞癌638
第三十四章 食管肿瘤638
第二节 食管腺癌641
第三节 食管的其他肿瘤645
一、其他恶性肿瘤645
(一)鳞状细胞癌伴有梭形细胞成分645
(二)疣状鳞癌645
(三)腺鳞癌645
(四)腺样囊性癌645
(一)平滑肌瘤646
(五)血管瘤646
(四)纤维血管性息肉646
(三)颗粒细胞瘤646
(二)鳞状细胞乳头状瘤646
(六)小细胞癌646
二、良性肿瘤646
(九)平滑肌肉瘤646
(八)绒毛膜癌646
(七)类癌646
(五)黑素瘤646
(二)白血病647
(一)转移性食管癌647
(三)淋巴瘤647
(七)脂肪瘤和纤维瘤647
(六)淋巴管瘤647
二、继发性肿瘤647
第三十五章 胃肿瘤648
第一节 胃癌648
第二节 原发性胃淋巴瘤655
第三节 胃间质瘤656
第四节 胃部其他恶性肿瘤657
一、类癌657
四、其他罕见恶性肿瘤658
第五节 胃良性肿瘤658
三、Kaposi肉瘤658
二、转移性胃肿瘤658
一、上皮性肿瘤659
二、间质性肿瘤659
三、胃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660
第三十六章 小肠肿瘤662
第一节 小肠良性肿瘤662
(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663
三、脂肪瘤663
四、血管瘤663
一、腺瘤663
二、平滑肌瘤663
(二)乳头状血管瘤664
(三)海绵状血管瘤664
五、异位胰腺664
第二节 小肠恶性肿瘤664
一、小肠癌664
二、小肠淋巴瘤665
三、平滑肌肉瘤665
四、小肠类癌665
第一节 结-直肠癌667
第三十七章 结-直肠、肛管肿瘤667
第二节 结-直肠的其他恶性肿瘤675
一、淋巴瘤675
二、类癌676
三、Kaposi肉瘤676
第三节 结-直肠的良性肿瘤676
一、乳头状纤维瘤676
二、血管瘤676
三、平滑肌瘤676
第四节 肛管癌677
第二节 阑尾肿瘤678
第三十八章 阑尾囊肿和肿瘤678
第一节 阑尾黏液囊肿和腹膜假性黏液瘤678
第三十九章 胰腺肿瘤680
第一节 胰腺癌680
第二节 较少见的胰腺肿瘤687
一、黏液性胰腺囊腺癌687
二、胰腺腺泡细胞癌687
三、巨细胞瘤688
四、胰母细胞瘤688
五、乳头上皮细胞瘤688
六、产黏液的囊性瘤688
第一节 概述690
第四十章 消化道内分泌肿瘤690
第二节 胰岛素瘤691
第三节 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及胃泌素瘤696
第四节 血管活性肠肽瘤701
第五节 高糖素瘤704
第六节 生长抑素瘤705
第七节 胰多肽瘤706
第八节 生长激素释放素瘤707
第九节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707
三、胰岛类癌708
二、胰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708
一、胰源性甲状旁腺瘤708
第十节 其他胰岛内分泌肿瘤708
四、其他709
第四十一章 胆道和壶腹肿瘤710
第一节 胆道良性肿瘤710
一、胆囊良性肿瘤710
二、胆管良性肿瘤710
第二节 胆道恶性肿瘤711
一、病因711
二、胆囊癌712
三、胆管癌714
第三节 壶腹周围癌717
第四十二章 腹膜、横膈、肠系膜和网膜肿瘤720
第一节 腹膜间皮瘤720
第二节 腹膜继发性癌肿721
第三节 肠系膜肿瘤722
第四节 网膜肿瘤723
第五节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723
第四十三章 胃肠道类癌及类癌综合征726
第二节 下食管环异常731
第一节 食管膈膜异常731
第四十四章 食管的先天异常和遗传性疾病731
第六部分 先天异常和遗传性疾病731
第三节 食管异位组织733
第四节 先天性食管狭窄733
第五节 先天性食管过短733
一、先天性短食管症733
二、内食管过短733
第六节 先天性食管受压733
第七节 先天性重叠食管734
第八节 先天性食管闭锁734
第一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736
第四十五章 胃的先天异常和遗传性疾病736
第二节 胃黏膜膈737
第三节 胃和十二指肠重复畸形738
第四节 胃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740
第四十六章 小肠和结-直肠的先天异常和遗传性疾病743
第一节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743
第二节 先天性肠闭锁及狭窄744
第三节 肠重复畸形746
第四节 盲肠移动症746
一、家族性结肠息肉病747
第五节 遗传性结肠息肉病747
二、Gardner综合征748
三、Turcot综合征748
四、Peutz-Jeghers综合征748
五、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749
[附]Cronkhite-Canada综合征749
第六节 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750
第七节 先天性巨结肠753
第八节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756
第九节 先天性脐疝757
第一节 囊性纤维化759
第四十七章 胰腺的先天异常和遗传性疾病759
第二节 环状胰腺761
第三节 异位胰腺761
第四节 胰腺不发育或发育低下763
第五节 胰腺分裂症763
第六节 先天性胰腺囊肿764
第四十八章 胆道的先天异常和遗传性疾病765
第一节 先天性胆道闭锁765
第二节 先天性胆管囊样扩张767
第三节 Caroli病769
第二节 胸膜三角横膈疝770
第一节 胸腹膜裂孔疝770
第四十九章 腹膜、横膈、肠系膜和网膜的先天异常和遗传性疾病770
第三节 食管裂孔疝771
第七部分 其他疾病775
第五十章 食管的其他疾病775
第一节 食管自发性破裂和穿孔775
一、食管自发性破裂775
二、食管穿孔776
第二节 食管憩室776
第三节 缺铁性吞咽困难综合征778
第四节 食管良性狭窄778
第五节 食管壁内破裂和出血779
第六节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780
第七节 食管-胃黏膜套叠781
第八节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782
第九节 食管异物789
第五十一章 胃的其他疾病791
第一节 瀑布胃791
第二节 胃憩室791
第三节 胃黏膜脱垂症792
第四节 胃下垂793
第五节 胃扭转794
第六节 急性胃扩张796
第八节 胃内异物798
第七节 成人肥厚性幽门狭窄症798
第九节 胃石症799
第十节 胃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801
第十一节 胃手术后远期并发症802
一、倾倒综合征802
(一)餐后早期倾倒综合征802
(二)餐后晚期倾倒综合征803
二、碱性返流性胃炎803
(二)贫血805
(三)代谢性骨病805
(一)吸收不良综合征805
三、代谢障碍805
四、手术后胃轻瘫806
五、残胃癌806
第五十二章 小肠的其他疾病807
第一节 吸收不良综合征807
第二节 乳糜泻810
第三节 热带性口炎性腹泻815
第四节 选择性吸收不良816
(三)先天性乳糖不耐受817
(二)成年人乳糖酶缺乏817
(一)先天性乳糖酶缺乏817
一、碳水化合物吸收缺陷817
(四)蔗糖-异麦芽糖吸收不良818
(五)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818
(六)海藻糖酶缺乏818
二、氨基酸转运缺陷818
三、脂质吸收不良818
(一)无β-脂蛋白血症818
(四)电解质吸收不良819
(五)维生素及矿物质吸收不良819
(三)囊性纤维化819
(二)Wolman病及胆固醇酯贮积病819
第五节 短肠综合征820
第六节 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823
第七节 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827
第八节 药源性肠病829
一、直接损害黏膜细胞829
二、药源性小肠结肠炎830
三、影响黏膜水与电解质转运引起药源性腹泻831
四、药源性吸收不良831
五、泻剂结肠831
七、药物累及肠道血管、血液及淋巴循环832
六、药物影响肠道运动832
第九节 十二指肠壅滞和梗阻834
一、十二指肠壅滞症834
二、十二指肠梗阻834
第十节 Brunner腺增生症835
第十一节 空、回肠溃疡836
一、孤立性非特异性小肠溃疡837
二、成人乳糜泻伴空、回肠弥漫性溃疡838
三、特发性弥漫性溃疡性非肉芽肿性肠炎838
一、十二指肠憩室839
第十二节 小肠憩室839
二、Meckel憩室841
三、空、回肠获得性憩室842
第十三节 原发性小肠结石843
第十四节 小肠异物844
第十五节 小肠梗阻845
第十六节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850
第五十三章 结直肠的其他疾病852
第一节 结肠梗阻852
第二节 结肠憩室病853
第三节 肠道气囊肿病856
第四节 结肠软化斑858
第五节 获得性巨结肠和巨直肠859
[附]Oglivie综合征860
第六节 结肠色素沉着861
第七节 直肠脱垂861
第五十四章 胰腺的其他疾病864
第一节 大分子淀粉酶血症864
第二节 胰腺脂性萎缩864
第五十五章 胆道的其他疾病865
第一节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865
第二节 胆道蛔虫症866
第三节 胆管狭窄867
第四节 胆瘘868
一、自发性胆道-肠管瘘868
二、手术损伤引起的胆瘘869
三、支气管-胆瘘869
四、其他胆瘘869
第五十六章 腹膜的其他疾病870
第一节 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870
第二节 腹膜后疝871
第三节 腹膜后腔积液872
第五节 腹膜假性黏液瘤873
第四节 腹膜后腔出血873
第五十七章 其他胃肠道疾病875
第一节 过敏性胃肠炎875
一、牛乳蛋白质过敏875
二、大豆蛋白质过敏877
三、磺胺类药物过敏877
四、乳糜泻877
第二节 嗜酸性胃肠炎878
第三节 胃肠道淀粉样变性882
第四节 肠缺血综合征887
第五节 小肠过敏性紫癜890
第六节 肠套叠893
第七节 肠扭转894
第八节 胃肠道血管畸形896
第九节 腹腔内动脉瘤900
第十节 胃肠道的伴癌综合征900
一、内分泌型伴癌综合征900
二、伴癌性神经性疾病902
三、伴癌血液病综合征902
四、伴癌性皮肤病综合征904
五、癌肿相关性肾脏病904
七、伴癌综合征对胃肠道的影响905
六、癌热905
第十一节 小肠和肠系膜非特异性肉芽肿906
第五十八章 其他疾病的胃肠道累及907
第一节 结缔组织病和胃肠道907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907
二、多肌炎和皮肌炎907
三、硬皮病907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907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908
四、Addison病908
三、肢端肥大症908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908
六、混合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908
第二节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和胃肠道908
八、Ehlers-Danlos综合征908
七、强直性脊柱炎908
五、干燥综合征908
一、白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疾病909
八、妊娠909
第三节 血液病和胃肠道909
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909
五、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909
七、糖尿病909
二、红细胞疾病910
三、血小板疾病和凝血异常911
第四节 恶性疾病和胃肠道911
一、恶性黑素瘤911
二、泌尿-生殖系癌911
三、内分泌瘤恶变911
四、肥大细胞增生症911
四、过敏性紫癜912
六、冷凝球蛋白血症912
五、Wegener肉芽肿912
一、Behcet病912
三、巨细胞动脉炎912
二、结节性多动脉炎912
第五节 血管性疾病和胃肠道912
第六节 B淋巴细胞缺陷引起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913
一、X-连锁低丙种球蛋白血症913
二、选择性IgA缺乏913
三、IgA分泌小体缺乏914
四、常见的变异型低丙种球蛋白血症914
第七节 多器官功能失调综合征914
第八节 其他系统-器官疾病累及胃肠道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