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 地学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 地学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6/34279283.jpg)
- 卢嘉锡总主编;唐锡仁,杨文衡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7476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29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地质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 地学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石器时代1
第一节 社会概况1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地学知识的萌芽2
一 生产活动中反映的地学知识2
二 居住环境反映的地理知识4
三 石器反映的矿物岩石知识6
四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地域差异及文化交流与融合所反映的地理知识10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地学知识的增长11
一 生产活动中反映的地学知识11
二 居住环境反映的地学知识36
三 墓葬反映的地学知识43
四 交通、交流中反映的地理知识47
五 原始文字反映的地理知识50
本章小结52
二 商代社会54
一 夏代社会54
第一节 社会概况54
第二章 夏代至西周54
三 西周社会55
第二节 夏代的地学知识56
一 城市的出现及其所反映的地学知识56
二 岩石矿物知识58
三 传说中的地图59
四 治水及其反映的地学知识60
五 政治与交通地理知识62
六 气候气象知识63
七 地理概念64
第三节 商代的地学知识65
一 政治和人口地理知识65
二 农业地理知识67
三 矿物和地下水知识71
四 气候气象知识79
五 交通地理知识89
六 土地利用92
七 城市地理知识98
八 测量知识101
九 动物地理知识103
十 医药地理知识105
十一 地理思想107
第四节 两周的地学知识110
一 政治、交通与城市地理知识110
二 地质知识113
三 测绘知识115
四 农业地理知识117
五 气候气象知识119
本章小结122
第三章 春秋战国125
第一节 社会背景125
第二节 有关地学内容的文献126
一 全国性综合性地学著作的出现127
二 专题性地学著作的萌芽132
三 古籍中的文化地理内容137
第三节 活跃的地学思想140
一 阴阳五行与地学140
二 大地形态观143
三 区域差异思想146
四 人地关系理论148
五 环境保护思想151
第四节 地图文献与文物154
一 文献中的记载154
二 专题性地图的萌芽155
三 地图文物156
第五节 兵书中的军事地理思想158
一 论“地”在战争中的意义159
二 论地形在战争中的作用159
三 天气、植被、天象等在战争中的作用162
第六节 划时代的铁矿利用和探矿理论163
一 铁矿的利用163
二 对岩石性质的认识164
三 探矿理论165
第七节 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167
一 水利工程建设概况167
二 水文知识169
本章小结172
第四章 秦汉174
第一节 社会概况174
一 秦朝174
二 汉朝177
第二节 地理视野的扩大179
一 水陆交通179
二 张骞、班超父子通西域182
第三节 秦汉地图187
一 文献中记载的秦汉地图188
二 出土的地图实物191
第四节 小学和史学中的地学197
一 《尔雅》、《释名》和《说文解字》197
二 《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200
第五节 方志著作的兴起203
第六节 纬书中的地学知识204
第七节 地学仪器的发明207
一 地震仪207
二 相风鸟209
三 测湿器210
第八节 秦汉时的天地观210
一 世界的范围210
二 天地结构211
三 天地的起源214
第九节 秦汉的矿物知识214
一 采矿、冶炼和制陶中的矿物知识215
二 本草著作中的矿物知识215
三 炼丹术中的矿物知识216
本章小结217
一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的大地观219
第二节 大地认识论的发展219
第一节 社会概况21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219
二 昕天说、安天说和穹天说的大地观221
三 浑天说与盖天说的论战222
第三节 国内区域地理认识的发展222
一 方志的兴盛与国内区域地理认识的发展222
二 国内自然地理特征认识的深入发展225
三 生物地理知识的发展235
第四节 边疆域外地理知识的发展238
一 东亚地理知识的进步239
二 南部边疆及域外地理知识的进步240
三 西域与中亚地理认识的深入243
第五节 沿革地理和地名学的发展249
一 沿革地理学雏形的形成249
二 地名学的建立252
第六节 地图测绘知识的发展256
一 裴秀与制图六体256
二 地图的编绘258
三 测量数学专著《海岛算经》问世259
第七节 地质知识的发展261
一 海陆变迁思想的形成261
二 化石认识的深化261
第八节 矿物知识的发展263
一 记述矿物知识的主要文献264
二 对矿物认识的深入269
三 探矿手段的进步270
一 气象气候预报的进步272
第九节 气象气候知识的发展272
二 物候学的进步274
三 对气象气候现象认识的深入275
本章小结276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地学发展的主要特点276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中国地学发展的主要因素278
第六章 隋唐五代281
第一节 社会概况281
一 测量方面取得的成就284
第二节 测量与地图的成就284
二 官、私绘制的地图和地图学家贾耽285
三 《图经》中的地图288
第三节 方志的编纂与历史地理的发展289
一 方志的编纂289
二 历史地理的发展294
第四节 以潮汐观测为特点的水文知识296
一 对河流水文的认识296
二 潮汐知识的迅速积累298
第五节 气象气候的观测记载300
一 气象记录300
二 天气预报302
三 气象仪器302
四 气候与物候知识303
第六节 旅行家对地学的贡献305
一 常骏与《赤土国记》305
二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306
三 王玄策与《中天竺国行记》308
四 杜环与《经行记》309
五 其他旅行家的贡献310
第七节 地质知识和矿物著作311
一 颜真卿等人对海陆变迁的认识312
二 隋唐五代的化石知识312
三 隋唐五代的温泉知识313
四 隋唐五代的矿物岩石知识314
五 隋唐五代的矿物著作317
第八节 环保与人文地理知识320
一 环保思想和环保措施320
二 人文地理知识321
本章小结329
第七章 宋元332
第一节 社会概况332
第二节 总志的编纂与沿革地理的发展335
一 全国总志的编纂335
二 图经的编纂336
三 地方志的编纂337
四 沿革地理的发展339
第三节 地图学的发展341
一 宋代地图341
二 元代地图352
第四节 沈括在地学上的贡献357
一 地形学358
二 气候学359
四 历史地理学360
三 地图学360
五 自然资源361
第五节 水文学成就361
一 河、湖水文记载362
二 河、湖水情观测363
三 河源考察363
四 海洋潮汐365
五 迳流与植被366
二 四季367
第六节 气象气候学的成就367
一 物候367
三 风368
四 气象观测仪器369
五 域外气候知识370
第七节 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370
一 宋代的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370
二 元代的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373
第八节 矿物岩石专著和本草著作中的地学知识376
一 砚谱中的矿物岩石知识376
二 矿物岩石专著378
三 本草著作中的矿物知识380
第九节 关于化石的记载383
一 化石与历史环境383
二 动物化石383
三 植物化石385
四 人骨化石385
本章小结386
第一节 社会概况388
第八章 明代388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地学知识的扩展390
一 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390
二 七下西洋与六种地学图籍392
第三节 王士性,徐霞客对地学的贡献395
一 王士性及其地学著作395
二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398
一 明代志书修纂概况404
第四节 方志编纂走向高潮404
二 明代志书与地学406
第五节 边疆地理著作411
一 北方“九边”图志411
二 东南沿海的海防与江防图籍413
第六节 地图的编绘与外流415
一 地图编绘举例415
二 流落国外的明代地图418
一 利玛窦与世界地图421
第七节 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传入的开始421
二 艾儒略与《职方外纪》424
三 龙华民与《地震解》425
第八节 风水著作与地学427
一 勘舆家的著作与环境观427
二 风水宅地的选址与地学知识428
第九节 地质矿物学知识431
一 岩石矿物431
二 化石与海陆变迁434
本章小结434
第九章 清代436
第一节 社会概况436
第二节 测绘与制图工作437
一 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437
二 清末进行的测量与绘图工作442
第三节 河渠水利著作的发展与水文地理444
一 河渠著作444
二 新的水文地理认识449
第四节 孙兰、刘献廷的先进地理思想453
一 孙兰的地理思想453
二 刘献廷的地理思想454
第五节 外国地理著作的编写457
一 《瀛寰志略》458
二 《海国图志》462
三 《五洲地理志略》466
第六节 地学著作的校勘与地理考证470
一 校勘470
二 地理考证472
第七节 矿物岩石著作473
一 《怪石赞》474
二 《观石录》474
三 《怪石录》475
四 《端溪砚石考》476
五 《自流井记》477
一 气象478
第八节 西方近代地学的传入478
二 地理学479
三 地质学481
第九节 外国学者在中国的地理考察483
第十节 中国近代地学教育的开办486
一 近代地学教育的萌芽486
二 光绪“新政”与近代地学教育制度486
三 《奏定学堂章程》对地学教育的修定487
四 近代地学教育实践491
五 近代地学教育的奠基人——张相文492
第十一节 中国近代地学研究的发轫494
一 近代地学研究机构兼学术团体的创建494
二 近代地学学术刊物的创办495
三 其他早期近代地学论著496
本章小结498
人名索引501
书名索引514
总跋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