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多媒体技术分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多媒体技术分册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4265793.jpg)
-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0610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28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13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多媒体技术分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多媒体通信技术概论1
第一节 概念和定义1
一、媒体1
二、多媒体和超媒体2
第二节 多媒体通信的三大特征2
一、集成性2
二、交互性4
三、同步性4
第三节 多媒体通信业务7
一、人与人之间交谈型多媒体通信业务8
二、人与机之间交互型信息检索多媒体通信业务8
三、多媒体采集业务8
四、多媒体消息业务9
第四节 多媒体通信中的信息类别10
一、内容数据(ContentData)信息10
二、多媒体和超媒体信息12
三、脚本(Script)信息15
四、特定的应用信息15
第五节 多媒体技术应用15
第六节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16
第二章 媒体技术22
第一节 听觉媒体技术22
一、声音的基本概念22
二、声音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23
三、人类听觉特性与电声技术基础24
四、数字音频基础29
五、音频编码基础和标准32
六、音频卡技术43
七、音乐合成和MIDI接口规范47
八、MPEG音频52
第二节 视觉媒体技术54
一、色彩的基本概念54
二、人类视觉特性与电视技术基础60
三、视频图像和动画66
四、全运动视频76
五、视频应用79
六、视频卡88
七、视频编码基本原理91
二、触觉反馈113
第三节 触觉媒体与形体信息技术113
一、概述113
三、触觉与动作信息输入设备114
第三章 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117
第一节 概述117
一、超文本与超媒体的概念117
二、超文本与超媒体的结构和组成118
第二节 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系统122
一、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系统分类和特征122
二、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的体系结构123
三、超文本和超媒体的形式化模型124
四、超文本系统与操作工具125
一、超文本与超媒体的应用126
第三节 超文本与超媒体的应用及发展方向126
二、超文本与超媒体的发展方向127
第四章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129
第一节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概述129
一、什么是数据压缩129
二、数据压缩的必要性130
第二节 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131
一、离散信源的信息熵131
二、信源的概率分布与熵的关系132
三、信源的相关性与序列熵的关系133
第三节 信息率-失真理论134
一、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134
二、信息率-失真函数136
三、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138
第四节 数据压缩技术的基本原理141
一、统计编码141
二、预测编码144
三、分形编码146
第五节 H.261和H.263标准148
一、H.261标准148
二、H.263运动图像编码标准152
第六节 MPEG视频标准155
一、MPEG-1视频标准155
二、MPEG-2视频标准159
三、MPEG-4视频标准162
四、MPEG-7视频标准167
第七节 JPEG静止图像压缩标准169
一、概述169
二、基本JPEG169
三、累进编码170
四、锥形(金字塔)编码173
五、熵编码173
六、图像数据的规定177
七、无损编码模式178
第五章 多媒体信息存储技术180
第一节 磁盘存储系统180
一、硬盘的性能指标180
二、硬盘接口181
三、硬盘技术发展趋势184
四、RAID技术185
第二节 光盘存储系统191
一、CD-ROM191
二、CD-R/CD-RW192
三、DVD193
四、PD光驱193
五、光盘库194
第三节 多媒体数据存储策略与SAN195
一、多媒体数据存储策略195
二、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AreaNetwork)196
三、SAN的应用198
一、磁光盘MO(MagnetoOptical)199
二、活动硬盘199
第四节 其他存储设备199
三、大容量软驱200
四、FlashRAM200
第六章 多媒体同步技术202
第一节 多媒体同步技术重要性202
第二节 多媒体数据202
一、连续媒体数据与静态媒体数据202
二、多媒体数据内部约束关系203
三、多媒体数据的构成205
第三节 多媒体数据时域特征表示206
一、时域场景和时域定义方案206
二、时域参考框架208
三、描述时域特征的时间模型209
四、同步容限217
第四节 多媒体同步的四层参考模型218
第五节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的同步221
一、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结构221
二、同步规范的传送221
三、影响多媒体同步的因素222
四、多级同步机制223
第六节 连续媒体内部的同步224
一、基于播放时限的同步方法224
二、基于缓存数据量控制的同步方法226
第七节 媒体流之间的同步227
一、基于全局时钟的时间戳方法227
二、基于反馈的流间同步方法228
三、基于流内同步的流间同步方法229
四、同步算法的比较233
第七章 多媒体通信技术标准234
第一节 有关图像编码技术的国际标准234
一、视频编码技术标准发展历程234
二、ITU-R601建议235
三、H.261标准236
第二节 线性预测语音编码标准240
一、引言240
二、ITUG.721/G.726/G.727241
三、美国联邦标准1015243
四、美国联邦标准1016245
五、GSM13kbps编码器247
六、TIA8kbps VSELP249
七、TIAQCELP251
八、LD-CELP,ITUG.728253
九、ITUG.729255
十、ITUG723.1258
十一、JDC(PDC)全速率、GSM半速率和JDC半速率标准259
十二、2.4kbps的美国联邦标准262
十三、其他的标准和即将执行的标准263
第三节 频域语音和音频编写标准264
一、ITUG.722宽带音频和低码率的扩充264
二、音频的同时屏蔽和暂时屏蔽265
三、为视频设计的高质量音频标准268
五、国际海事卫星语音编码器276
四、音频存储设备编码276
第四节 多媒体会议标准277
一、引言277
二、基于ISDN的H.320视频会议278
三、H.320网络适配标准H.321和H.322288
四、新一代标准H.323、H.324和H.310288
五、用于数据会议和会议控制的T.120301
六、多媒体会议系统中的延迟303
第八章 多媒体宽带网协议307
第一节 TCP/IP模型307
一、TCP/IP的层次结构307
二、TCP/IP的重要协议308
三、TCP/IP的特点308
第二节 IP协议寻址方式309
一、IP地址及其表示方法310
二、划外IP子网311
第三节 IP协议处理数据原理312
一、IP数据报文的格式312
二、IP层处理数据报文的流程315
第四节 IP网关316
一、VolP网关的层次结构316
二、VolP网关的工作过程317
三、IP网关代表产品317
第五节 UDP协议318
一、UDP报文318
二、UDP的可靠性319
一、TCP报文320
第六节 TCP协议320
二、TCP连接321
三、TCP的可靠性322
第七节 IP路由协议322
一、路由信息协议RIP322
二、开放最短通路优先协议OSPF325
三、BGP协议326
第八节 IP上的实时通信协议328
一、流协议ST-II329
二、实时传输协议(RTP)330
三、资源预留协议(RSVP)332
三、IPv6增强特性334
二、IPv6的设计目标334
一、IPv6产生的背景334
第九节 宽带IP网协议--IPv6334
四、实时流放协议RTSP334
四、IPv6基本首部格式335
五、IPv6的地址空间337
六、IPv6的扩展首部339
第十节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342
一、HTTP的执行过程342
二、HTTP请求消息343
三、HTTP响应消息345
四、条件获取346
五、HTTP/1.0与HTTP/1.1346
第九章 多媒体通信网络348
第一节 概述348
一、性能指标349
第二节 多媒体信息传输对网络的要求349
二、网络功能352
三、服务质量353
四、视频对网络的要求354
五、音频对网络的要求355
六、图像传输对网络的要求355
七、RSVP与多媒体通信356
第三节 局域网技术359
一、局域网359
二、IEEE802体系结构364
三、以太网分类364
四、介质访问控制及帧格式365
第四节 IEEE802.3100Base-T快速以太网366
一、快速以太网集线器367
二、吉比特以太网370
第五节 千兆位快速以太网371
一、千兆位快速以太网标准371
二、千兆位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MAC)371
三、千兆位介质独立接口(GMII)372
四、千兆位以太网物理层协议372
五、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373
六、千兆位以太网主要特点373
第六节 宽带IP网374
一、千兆位路由器与IP交换374
二、IPoverSDH与波分复用377
第七节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CNINFO)379
一、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的网络组成380
二、用户接入方式和用户访问权限。385
三、业务平台386
第八节 多媒体通信网的IP地址386
一、骨干网IP地址分配原则387
二、省内网IP地址分配原则387
三、IP地址分配388
第九节 多媒体通信网的域名390
第十节 基于路由器的多媒体通信网391
一、概述391
二、基于路由器的多媒体通信网的设备393
三、基于路由器的多媒体通信网实例398
第十一节 基于ATM的多媒体通信网401
一、概述402
二、IPoverATM算法404
三、基于ATM的多媒体通信网的设备410
四、基于ATM的多媒体通信网实例411
第十二节 网络能力的估算和网络容量设计412
一、网络能力的估算中的假设及参数412
二、网络容量设计414
三、网络的容量极限值的估算415
第十章 多媒体通信网用户端接入技术417
第一节 多媒体终端417
一、多媒体终端的特点417
二、多媒体终端的组成及关键技术417
三、多媒体终端标准419
五、多媒体终端软件平台421
四、多媒体终端接口421
六、多媒体终端外部设备接口429
第二节 接入网基础437
一、接入网的定义437
二、接入网的分层438
三、接入网主要接口与业务主持438
四、接入网中的关键技术440
第三节 铜线接入技术441
一、铜线传输系统441
二、数字线对增容技术442
三、xDSL技术概述443
四、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技术444
五、不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446
六、甚高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技术449
七、HomePNA450
第四节 光纤接入技术452
一、光纤接入网基本结构453
二、光纤接入网拓扑结构456
三、光纤接入网的系统规范与业务支持457
第五节 HFC接入技术458
一、HFC系统结构458
二、HFC网络的特点及业务支持459
第六节 有线接入技术分析和应用461
一、各类有线接入技术分析461
二、技术应用分析466
第一节 无线和移动多媒体服务和网络的介绍468
第十一章 无线和移动多媒体网络技术468
第二节 定义和术语470
一、随处计算470
二、漫游计算470
三、去耦计算470
四、无线计算470
五、移动计算471
第三节 无线接入技术471
一、固定无线接入471
二、甚小型天线地球站系统474
三、全球移动通信系统476
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478
五、WLAN479
六、PHS/PACS/DECT480
七、GPRS(2.5G)480
八、3G481
九、4G482
十、移动IP技术483
十一、传输和调制技术483
十二、高带宽无线通信协议484
第四节 新出现的移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485
一、设备485
二、移动应用491
第五节 无线通信和移动网络技术492
一、无线电传播基础492
二、数字调制493
四、码分复用接入(CDMA)494
三、时分复用接入494
第六节 移动网络495
一、蜂窝的概念495
二、多动互连路由协议497
三、连接切换497
四、分组无线网络498
第七节 有线和无线网络的集成501
一、应用环境501
二、无线覆盖网络502
三、客房--代理--服务器应用模型503
第八节 无线多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504
第一节 ATM的提出506
第十二章 多媒体通信中的ATM技术506
第二节 ATM的基本原理508
一、ATM信元508
二、ATM信元的传送方式509
三、ATM交换510
第三节 ATM的交换结构510
一、ATM交换机的构成510
二、处理单元511
三、控制单元511
四、变换单元512
五、纵横开关阵列结构512
六、多级互联结构513
七、积木式多级互联结构(Clos阵列)514
一、B-ISON的UNI参考模型517
第四节 ATM的分层功能517
二、B-ISDN协议参考模型(PRM)518
三、ATM物理层技术519
四、ATM层技术521
五、ATM适配层(AAL)技术523
第五节 ATM网络的信令技术527
一、SAAL527
二、UNI信令528
三、NNI信令(B-ISUP信令)529
第六节 ATM网的运行维护管程(OAM)529
一、OAM的内容529
一、ATM网的拥塞530
第七节 ATM网的拥塞管理530
四、物理层的OAM530
三、ATM层的OAM530
二、OAM的分级530
二、ATM网拥塞管理的基本思想531
第八节 ATM视频会议标准H.310531
一、ATM视频会议标准诞生的背景531
二、H.310建议531
三、H.321建议532
第十三章 多媒体数据库应用技术534
第一节 概述534
一、数据管理方法的发展534
二、多媒体数据库的研究途径536
三、多媒体数据库的特点537
四、多媒体数据库的层次特点537
一、多媒体数据库特征538
第二节 多媒体数据的基本技术538
二、数据建模539
三、存储管理和存取方法541
第三节 数据分析542
第四节 数据结构542
一、原始数据543
二、记录数据543
三、描述性数据543
四、多媒体结构的例子543
五、有关数据分析的讨论544
第五节 多媒体数据库的实现方法545
一、扩展关系数据库的实现方法545
二、面向对象数据库扩充方法546
三、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549
第六节 多媒体数据库查询551
一、查询与检索的一般问题551
二、多媒体数据库查询过程553
三、多媒体数据库查询语盲554
四、查询管理558
第七节 多媒体数据库模型的集成559
一、关系数据库模型559
二、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型560
第八节 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560
第十四章 多媒体操作系统562
第一节 简介562
一、“实时”的含义563
第二节 实时性563
二、实时和多媒体564
第三节 资源管理565
一、资源566
二、需求566
三、组件和步骤567
四、分配机制568
五、连续媒体资源模型568
第四节 进程管理570
一、传统操作系统中的实时进程管理实例571
二、实时处理需求572
三、传统实时调度573
四、实时调度系统模型573
五、最早截止时间优先算法574
六、速率单调算法575
七、EDF和速率单调算法:现场切换576
八、EDF和速率单调算法:处理机利用率576
九、速率单调调度方式的扩展577
十、其他及时调度方法578
十一、抢占式和非抢占式任务调度578
十二、连续媒体任务调度:原型操作系统580
第五节 文件系统581
一、传统文件系统582
二、多媒体文件系统585
第六节 其他操作系统问题594
一、进程间通信和同步594
二、存储管理594
三、设备管理595
第七节 系统结构597
一、基于UNIX的系统598
二、QuickTime系统599
三、Windows的多媒体扩充600
四、OS/2多媒体PM/2601
第十五章 用于多媒体通信和管理的软件体系603
第一节 多媒体操作系统603
第二节 中波和RM-ODP605
第三节 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608
第四节 在分布式平台上支持多媒体的扩展技术612
一、扩展的流信道612
二、PREMO612
三、多媒体体系结构的例子613
第五节 CORBA中的多媒体技术615
一、多件平台616
二、扩展CORBA,支持连续多媒体应用的QoS617
三、高速CORBA618
第六节 用Java编写的多媒体619
第七节 用ODP来设计分布式的多媒体应用620
一、企业视角620
二、信息视角624
三、计算视角625
四、工程视角628
五、技术视角628
二、论证与授权(身份鉴别)629
一、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629
第一节 概述629
第十六章 多媒体通信网中的安全加密技术629
三、信息加密630
第二节 多媒体通信网中常用的安全技术630
一、安全套接字层(SSL:SecureSocketsLayer)630
二、消息数字函数第5类(MD5:MessageDigestFunction5)631
三、RSA632
四、DES633
第三节 加密技术在多媒体网中的地位及作用634
一、加密技术在管理子网中的地位及作用634
二、加密技术在事务处理中的地位及作用635
一、什么是网络安全642
第四节 多媒体通信网的网络安全642
二、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643
三、网络安全技术643
四、TCP/IP协议安全和安全协议649
五、主机安全652
六、服务安全665
七、信息安全技术667
八、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及其安全协议675
第五节 防火情技术678
一、防火情的基本概念678
二、防火墙基本实现技术679
三、防火墙系统基本组件683
四、防火墙系统结构684
五、使用防火墙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688
第一节 多媒体时代的运营、管理、经营和服务(OA M)689
一、概述689
二、多媒体服务和OA M689
第十七章 多媒体的运营、管理、经营和服务689
三、OA M服务692
四、参考模型和技术694
第二节 网络组成部分与网络级操作、管理和经营696
一、适用于B-ISDN、ATM、SDH的OA M技术696
二、用于ATM节点系统的NE管理696
三、ATM网络的网络管理698
一、介绍701
二、服务和商业OA M701
第三节 服务操作、管理和经营701
三、多媒体服务OA M702
四、OA M服务要求704
五、多媒体导航服务710
第四节 OA M系统技术713
一、网络级OA M系统结构713
二、服务OA M和OpS构造716
三、服务浏览系统的配置719
第五节 多媒体通信应用之IP网上的计费系统721
一、IP网上信息检索系统的计费问题721
二、IP网中的信息点播733
三、IP网上的会议系统的计费736
四、IPPhone的计费736
第一节 概述739
第十八章 多媒体通信中的QoS体系结构739
第二节 服务质量的保障740
一、端到端的QoS保障740
二、QoS规范741
三、QoS预备机制742
四、QoS控制机制745
五、QoS管理机制748
第三节 QoS体系结构749
一、HeidelbergQoS模型749
二、XRM749
三、OMEGA751
四、综合业务体系结构751
六、OSIQoS框架753
五、QoS-A753
七、Tenet体系结构754
八、TINAQoS框架755
九、MASI端到端模型755
十、端系统QoS框架755
第十九章 IP电话技术757
第一节 IP电话概述757
一、什么是IP电话757
二、IP电话与传统电话对比757
三、IP电话现状及发展趋势760
第二节 IP网络电话关键技术762
一、话音处理技术762
二、IP话音通信协议764
三、网络管理和安全技术765
四、终端技术766
第三节 IP电话基本原理766
一、IP电话实现方法766
二、IP电话基本原理768
三、IP电话主要应用769
第四节 IP电话技术标准772
一、IP电话有关标准772
二、H.323通信协议栈776
三、RSVP协议和资源预留781
第五节 IP电话信令协议SIP793
一、会话启动协议(SIP)793
二、用户代理和SIP服务器的功能要求811
三、SIP呼叫控制基本过程812
第六节 IP电话的各种业务816
一、IP电话816
二、IP传真817
三、IP寻呼818
四、IP电子商务820
五、IP网上的虚拟专网(VPN)825
第七节 IP电话现存的主要问题831
第二十章 视频会议系统833
第一节 视频会议概述833
一、引言833
二、视频会议的发展和现状834
三、视频会议系统的类型836
第二节 视频会议系统国际标准837
一、T.120数据会议序列标准838
二、H.320视频会议标准840
三、H.323视频会议标准842
四、H.324可视电话标准849
第三节 视频会议的网络环境及交换技术854
一、网络上的信息交换技术854
二、网络多目标广播858
三、实时传输协议和实时控制协议862
四、RTSP协议867
第四节 视频会议中的网络技术874
一、网络接入技术874
二、网络增值服务874
三、MCU(多点控制单元)875
四、多点视频会议的通信过程876
五、多点视频会议的控制方式878
第五节 视频会议中的终端技术880
一、对视频会议室的要求880
二、图像显示方式881
三、视频会议终端设备882
第六节 视频会议系统的服务质量(QOS)及资源管理884
一、视频会议系统的服务质量(QOS)884
二、资源的静态和动态管理889
第七节 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保密892
一、视频会议系统安全保密结构原理892
二、视频会议系统中常用的加密算法894
一、中兴通讯系列视频会议系统896
第八节 视频会议系统举例896
二、VTELLC5000TM高级视频会议系统897
三、CLI公司的MCU-2899
第九节 我国的视频会议网899
一、我国视频会议系统总体结构899
二、视频会议组网方式900
三、视频会议网的网络管理901
第十节 视频会议的发展901
一、技术和标准的进展901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902
三、未来和市场903
第一节 VOD系统概述905
第二十一章 视频点播系统(VOD)905
第二节 VOD系统的分类906
第三节 VOD系统的组成907
第四节 VOD系统结构与参考模型908
一、传输分配网络908
二、前端910
三、媒体的制作与媒体服务器910
四、用户终端912
第二十二章 交互式电视技术913
第一节 概述913
第二节 交互式电视系统的功能和结构916
一、交互式电视系统的功能916
二、交互式电视系统的体系结构917
一、交互式电视系统参考模型920
第三节 交互式电视系统组成与运行方式920
二、交互式电视系统构成922
第四节 视频服务器927
一、视频服务器与点播电视927
二、视频服务器功能与结构928
三、多线程视频服务器932
四、线程间数据通信934
第五节 机顶盒935
一、功能935
二、结构935
三、机顶盒软件结构937
四、用户接口技术938
五、系统操作流程939
第六节 交互式电视应用系统介绍941
一、交互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941
二、数字视频服务器943
三、基于CATV和PSTN的准点播电视系统944
四、基于局域网的点播电视系统949
第二十三章 多媒体通信中的电子商务954
第一节 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优点954
第二节 电子商务的有关概念956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956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957
三、电子商务的分类957
四、电子商务的层次959
第三节 电子商务的业务功能960
一、B--B模式电子商务的业务功能960
六、电子商务所采用的协议960
五、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960
二、B--G模式电子商务的业务功能961
三、B--C模式电子商务的业务功能962
四、C--C电子商务模式的业务功能967
第四节 电子商务的支撑系统969
一、认证970
二、支付971
三、配送974
第五节 电子数据交换--EDI975
一、电子数据交换的基本概念975
二、EDI标准976
三、EDI系统结构和工作过程979
四、中国EDI系统ChinaEDI982
五、EDI的安全性983
第六节 Internet电子商务985
一、Internet电子商务系统的组成985
二、Internet电子商务的运行过程986
三、Internet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986
第七节 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与体系结构987
一、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988
二、安全电子商务的体系结构990
第八节 应用实例和发展展望992
一、电子商务应用实例992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展望993
第一节 多目标广播的概念995
第二十四章 多媒体通信中的网际多目标广播技术995
第二节 多目标广播所需要的环境996
第三节 多目标广播树的概念997
第四节 IP多目标广播的地址和主机组的管理998
一、IP多目标广播的地址999
二、网际主机组管理协议1000
三、接收端如何参与多目标广播1000
第五节 多目标广播路径选择简介1001
一、两种基本的路径选择法1001
二、密集型多目标广播路由协议1002
三、稀疏型多目标广播路由协议1005
四、协同工作1007
第六节 实时传输协议和实时控制协议1007
一、RTP简介1008
二、RTP信息包标题域1009
三、实时传输控制协议1011
四、实时流放协议1011
第七节 资源保留协议1012
一、资源保留协议(RSVP)简介1012
二、不同种类的接收器1012
三、接纳测试1014
四、路径消息1014
第二十五章 多媒体在新型宽带网中的其他应用1015
第一节 视频监控技术1015
一、视频监控概述1015
二、视频监控的特点1015
三、远程现场监控1016
一、远程多媒体教育概述1018
第二节 远程多媒体教育平台1018
二、校园网的需求1019
三、远程多媒体教育系统特点和功能模块1020
四、多媒体网络教室1023
第三节 视频邮件系统1024
第四节 高清晰度电视(HDTV)系统1026
第五节 虚拟现实技术1028
一、简介1028
二、虚拟现实设计1029
二、多媒体远程教学网络结构1033
三、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技术应用及功能的实现1033
一、综合远程教学系统概况1033
第六节 综合远程教学系统1033
第七节 网络广播技术1037
一、网络广播概况1037
二、网络广播技术1040
三、网络广播方式1042
四、网络广播软件系统1043
五、网络广播的相关协议1046
六、网络广播软件技术1048
七、网络广播的技术难点与解决措施1049
八、网络广播的发展趋势1051
第八节 可视电话系统1056
一、可视电话概述1056
二、可视电话协议结构1058
二、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应用类型1068
第九节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1068
一、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概述1068
三、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制作1071
第十节 远程医疗系统1072
一、远程医疗的概念1072
二、远程医疗提供的功能1073
三、远程医疗的服务形式1073
四、实例1074
五、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075
第二十六章 多媒体应用系统编程技术1077
第一节 抽象层次1078
第二节 库1079
第三节 系统软件1079
一、作为时间容器的数据1080
二、流数据1081
第四节 工具集1081
第五节 高级编程语言1081
一、媒体作为类型1082
二、媒体作为文件1084
三、媒体作为进程1084
四、编程语言需求1085
第六节 面向对象方法1086
一、特定于应用的类定义1087
二、应用无关的类定义1088
三、设备用类定义1088
四、处理单元作为类1089
五、媒体作为类1094
六、特定于通信的内容作为类1096
第七节 使用媒体控制接口(MCI)1096
一、MCI概述1097
二、MCI指令及其使用1097
三、MCI.VBX编程技术1104
第八节 多媒体API函数的使用1118
一、API函数调用规则1118
二、多媒体API函数1121
第九节 使用OLE,DLL及制作VBX控制接口1126
一、使用OLE开发多媒体应用程序1126
二、编写DLL库程序1134
三、制作VBX控制接口1137
第二十七章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1154
第一节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组成1155
一、应用软件1156
二、文档存储1156
三、图像和静态视频存储1157
四、音频和全运动视频存储1157
五、对象目录服务代理1158
六、部件服务代理1158
七、用户界面服务代理1159
第二节 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操作1159
一、分布式工作组计算中的客户机1160
二、分布式工作组计算中的服务器1161
三、数据库操作1161
四、分布式成组计算中的中间件1162
一、多媒体服务器的类型1163
第三节 多媒体对象服务器1163
二、多媒体服务器的大容量存储1164
第四节 多服务器网络拓扑结构1168
一、传统的局域网1169
二、扩展的局域网1169
三、高速局域网1171
四、广域网1172
五、网络性能问题1175
第五节 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1176
一、多媒体应用程序的数据库组织1176
二、多媒体系统的事务管理1177
三、将超媒体记录当作对象来管理1179
一、服务器间的通信1182
第六节 处理分布式对象1182
二、对象服务器结构1183
三、对象识别1185
四、对象修改管理1187
五、优化对象的网络定位1188
六、对象目录服务1189
七、多媒体对象检索1190
八、数剧库复制(replication)技术1192
九、对象转存方案1196
十、优化对象存储1198
第二十八章 网络流媒休技术1200
第一节 网络流媒体技术介绍1200
一、流式传输的基础1200
二、流媒体技术原理1201
三、智能流技术1202
第二节 Real流媒体1203
一、Real流媒体文件格式1203
二、RealNetworks技术1204
第三节 WindowsMedia流媒体1209
一、WindowsMedia文件格式1209
二、WindowsMedia服务1210
三、微软媒体播放器1213
第四节 Apple公司的QuickTime1219
一、概述1219
二、QuickTime4组成1219
三、QurckTime的RTSP通信过程1220
四、QurckTime关键技术1221
五、QurckTime电影文件格式1222
六、QurckTime播放器1224
七、QurckTime4Pro1225
八、系统需求1226
第五节 流媒体应用方案1226
一、概述1226
二、Internet视频直播解决方案1227
三、校园网视频解决方案1232
四、远程教育解决方案1237
五、有线电视台视频解决方案1240
一、用户界面1243
二、操作系统1243
第二十九章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1243
第一节 目前的现状1243
三、多媒体文档1244
四、同步1244
五、编程1244
第二节 发展趋势1244
一、多媒体通信需解决的关键技术1244
二、多媒体通信与FDDI、ATM、B-ISDN1245
三、多媒体通信与C4I系统1245
四、多媒体通信与虚拟现实1246
五、多媒体通信与信息高速公路1246
六、多媒体通信发展的趋势1246
七、设备1247
十、交互性1248
八、可视化1248
九、可移动性1248
十一、操作系统1249
十二、虚拟环境的其他问题1249
十三、多媒体用户界面1249
十四、超媒体1249
十五、多媒体应用1250
第三节 多媒体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1251
第四节 通信网与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1251
一、混合光纤/同轴网(HFC)1251
二、交换式数字视频(SDV)1256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词1262
附录二 多媒体术语表1270
附录三 多媒体通信标准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