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滚动经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滚动经济](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260612.jpg)
- 山西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03003524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地点: 阳泉) 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经济(地点: 阳泉)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滚动经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言1
第一编 滚动发展的总体效应3
第一章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台阶3
一 滚动发展的区域环境3
二 农村经济的新型态势9
三 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16
第二章 农民生活的新概貌26
一 新的生活水平27
二 新的消费结构32
三 几个新型关系41
第三章 由产品开发展示的滚动图象48
一 产品的发展及其规律48
二 产品与经济阶段和经济结构55
三 产品结构与商品水准57
四 产品特征与市场半径60
第二编 滚动发展的诸功能结构67
第四章 调整产业结构67
一 抓住时代机遇67
二 变革过程与阶段效益72
三 变革方针及其对策80
四 新情况下的战略思考86
一 劳动力潜在剩余的充分暴露92
第五章 劳动力转移92
二 优化产业结构与自我吸收功能再造96
三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多渠道转移101
四 几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104
第六章 资金营运106
一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集资金106
二 坚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投放原则109
三 资金增殖与积累111
第七章 技术开发117
一 技术落后——产业变革的根本制约117
二技术市场——技术开发的基本途径121
三 技术开发——滚动发展的根本所在124
一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新要求128
第八章 强化基础结构128
二 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现状130
三 改善基础设施的对策135
第九章 工农业协调发展途径的探索138
一 农业成为区域经济系统的薄弱环节138
二 重建与发达工业相配套的农业基础143
三 以工补农利弊析147
四 以工补农的改进和完善152
第三编 滚动发展中的市场环境再造159
第十章 疏理流通渠道159
一 以我为主——搞活流通的对策选择159
二 专营市场——搞活流通的关键所在164
三 供销社在改革中获得活力168
四 货畅其流172
第十一章 信息开发177
一 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177
二 信息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181
三 信息开发的作用和效果186
第十二章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190
一 二元结构鸿沟阻隔190
二 城乡经济结合形态195
第十三章 全方位开放与交叉滚动202
一 横向联系的内在动因202
二 开放搞活中的新型交往204
三 联合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210
第四编 滚动发展的组织载体与社会机制219
第十四章 富有生机的组织体制219
一 双层经营的内在结构219
二 区域性合作经济的组织特征223
三 合作经济向多形式发展228
第十五章 农村经济“成份”新论233
一 集体经济233
二 个体经济238
二 雇工经营242
四 农民的自主探索246
一 一统两包分层经营250
第十六章 “统”的转换与“统”的运行250
二 管理向企业化迈进256
三 与生产相对应的分配体系262
第十七章 经济运行中的社会组织单元269
一 政策导向与发展调控269
二 决策启动与组织实施274
三 虚实并举,以虚导实279
四 社会组织单元的自我完善284
第十八章 规模扩张中的轴心力量289
一 一批农民企业家的涌现289
二 农民企业家的群体素质特征293
三 滚动发展中的凝聚与扩张299
一 取消禁锢,把农村引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303
第十九章 政府行为选择303
二 调上节下,推进产业路线形成305
三 扶优争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311
第二十章 智力开发的多维突破315
一 智力落后——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315
二 素质再造的多种途径318
三 劳动力素质的新结构、新情况320
第二十一章 观念更新的双重导向324
一 经济变革与思想解放324
二 新的观念系统与“两个文明”建设327
三 观念更新的规律及其发展预测334
跋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