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西粮策论 历史沉淀与发展思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山西粮策论 历史沉淀与发展思辨
  • 尚志斌等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704430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431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西粮策论 历史沉淀与发展思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1章 农耕文明的历史沉淀1

1.1 农耕史的回溯1

1.2 周期性波动的轨迹8

1.3 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节律性18

1.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角线”24

1.5 与粮食生产共命运的流通环节26

1.6 两种再生产的调节与平衡29

1.7 粮政与粮食生产的兴衰33

2.1 自然环境特点39

第2章 自然环境与自然生产力潜势39

2.2 光热资源充裕,降雨偏缺49

2.3 严重水土流失威胁下的自然生态56

2.4 水资源濒临危机61

2.5 贫瘠而富饶的黄土地66

2.6 自然生产力潜势评估70

3.1 举世瞩目的能源重化工基地73

第3章 以资源型经济为特征的社会经济环境78

3.2 山西国民经济在全国的序位84

3.3 对农业的索取与补偿98

3.4 农业比较利益低下把粮农积极性推向低谷107

3.5 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服务状况117

4.1 人口与劳动力122

第4章 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剖视122

4.2 耕地分类及生产能力132

4.3 机械化程度与生产工具的“四世同堂”139

4.4 体现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其它生产要素142

4.5 生产力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短板”145

4.6 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究竟有多大153

第5章 未来时期的粮食产供需预测155

5.1 需求预测155

5.2 粮食产量与购销预测162

5.3 谋求供需平衡的立足点169

第6章 粮食发展战略的历史性思辨173

6.1 战略演变与思维方式173

6.2 要素估量和形势判断对决策的影响180

6.3 对基础地位认识的摇摆184

6.4 处理基本矛盾的失误188

6.5 战略决策着眼点的错位193

6.6 “突破口”究竟在哪里197

6.7 关于“典型”的思考200

6.8 结论206

第7章 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现实途径208

7.1 保护耕地是一项基本国策209

7.2 土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方法218

7.3 1700万亩水浇地能保住吗?225

7.4 振兴旱地农业,建设山西的第二粮仓242

7.5 有计划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255

7.6 耕地无偿使用的历史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257

第8章 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与对策260

8.1 替代的不只是人力和畜力260

8.2 农村改革后的困惑267

8.3 实现农机化的两个宏观问题269

8.4 实现农机化的社会组织载体273

8.5 “一茬烂”——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279

8.6 农机化的服务与管理283

8.7 发展规划与实施要点285

第9章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289

9.1 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289

9.2 科技兴农的量与度296

9.3 构建科技转化新机制305

9.4 科技推广的方式——工程项目管理311

9.5 建立农业职业教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314

9.6 农业科研与技术储备315

第10章 投入机制的再造与培育318

10.1 投资规模预测与投资能力分析318

10.2 交替时期的机制转换323

10.3 三个行为主体的义务界定329

10.4 资金的投放、回收与循环利用333

10.5 合作基金管理制度339

第11章 服务网络的“纲”与“目”343

11.1 建立服务体系与发展生产力343

11.2 组织资源的改造与开发348

11.3 鼓励农民的自组织探索353

11.4 实施步骤与操作要点355

第12章 提高商品粮供给能力的有效途径363

12.1 提高粮食自给能力的一项重大决策363

12.2 关于基地县建设的设想367

12.3 基地县建设的生命力在于调动主产区和粮农两个积极性370

第13章 粮食流通问题的症结与出路376

13.1 面对“卖粮难”的困惑377

13.2 力不从心的主渠道384

13.3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尝试387

13.4 强化蓄调功能健全市场体系391

13.5 两“手”并用指点迷津394

14.1 一部供需紧平衡的消费史397

第14章 约束全社会的粮食消费行为397

14.2 对粮食消费现状的基本估计401

14.3 对未来粮食消费的若干相关分析403

14.4 对粮食消费的宏观调控407

14.5 树立全社会的节粮意识408

14.6 杜绝粮食浪费的要害在于釜底抽薪——改革低价配售409

第15章 在发展粮食生产中的政府行为选择412

15.1 粮食生产发展的担子已全部压到了政府的肩膀上413

15.2 建立弹性作物布局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417

15.3 增加一点逆向开发的思维意识421

15.4 领导方式的转变425

15.5 加强地方农业立法工作,建立政府行为规范4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