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34205161.jpg)
- 施新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037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12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641页
- 主题词:医学(学科: 实验动物) 医学 实验动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实验动物学研究内容和发展情况1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
第二节 实验动物概念及分类3
第三节 实验动物学发展历史和发展概况8
第四节 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发展中的意义及应用15
第二章 医学动物实验课题的设计及影响其效果的因素20
第一节 医学动物实验课题设计的基本原则20
第二节 生物医学研究的基本途径22
第三节 医学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选择的基本原则25
第四节 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动物因素30
第五节 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动物饲养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34
第六节 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动物实验技术环节因素42
第三章 人类与各种动物生物学特性比较45
第一节 人类与各种动物一般生物学特性比较45
第二节 人类与各种动物生理学特性比较50
第三节 人类与实验动物生物化学特性比较60
第四节 人类与实验动物解剖学特性比较63
第一节 小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71
第四章 小鼠、大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71
第二篇 医学实验动物特点及应用71
第二节 大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82
第五章 地鼠、豚鼠、家兔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94
第一节 地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94
第二节 豚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95
第三节 家兔生物学特性及应用102
第六章 犬、猫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119
第一节 犬生物学特性及应用119
第二节 猫生物学特性及应用132
第一节 猪生物学特性及应用138
第七章 猪、猕猴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138
第二节 猕猴生物学特性及应用141
第八章 实验动物化动物的特性及应用150
第一节 树鼩150
第二节 绒猴152
第三节 长爪沙鼠153
第四节 棉鼠和鼠兔156
第五节 ?獭和九带犰狳158
第六节 爬行动物160
第七节 两栖类动物161
第八节 鱼类162
第九章 有开发价值的实验用动物的特性及用途165
第一节 从家禽家畜中开发培育的实验用动物165
第二节 有开发价值的其它野生动物168
第十章 近交系动物特点及应用173
第一节 近交系动物173
第二节 重组近交系动物182
第三节 同源突变、同源导入和分离近交系动物184
第四节 近交系动物品系特征及用途186
第十一章 突变系动物特点及应用203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特点203
第二节 突变系动物的命名和模型性状205
第三节 突变系动物品系特征及用途209
第十二章 系统杂交动物和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220
第一节 系统杂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220
第二节 封闭群动物特点及应用223
第十三章 微生物控制培育的实验动物特点及应用226
第一节 普通动物226
第三节 无特定病源体动物特点及应用227
第二节 清洁级动物的特点及应用227
第四节 无菌动物的特点及应用231
第五节 悉生动物特点及应用237
第三篇 医学动物实验技术方法243
第十四章 免疫学、单克隆抗体、肿瘤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43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43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50
第三节 肿瘤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54
第一节 放射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63
第十五章 放射医学、病毒学、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63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69
第三节 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76
第十六章 老年病、口腔医学、微循环、皮肤病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82
第一节 老年病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82
第二节 口腔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86
第三节 微循环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89
第四节 皮肤病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94
第十七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298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298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编号、标记、分组和被毛去除方法304
第三节 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和方法307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技术方法315
第五节 实验动物各种体液的采集方法320
第六节 实验动物用药量的确定及计算方法332
第七节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335
第八节 实验动物的急救与处死措施340
第九节 实验动物活检和尸检方法342
第十八章 动物实验中手术技术348
第一节 动物实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348
第二节 动物脏器摘除技术369
第一节 血液、造血功能常用指标的检查技术388
第十九章 医学动物实验中常用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技术388
第二节 心血管功能常用指标的检查技术392
第二十章 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技术411
第一节 肝移植的动物实验技术411
第二节 心脏移植的动物实验技术422
第三节 肾脏移植的动物实验技术425
第四节 胰腺移植的动物实验技术426
第五节 小肠移植的动物实验技术428
第一节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431
第四篇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431
第二十一章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概述431
第二节 动物模型的分类433
第三节 设计动物模型的注意事项435
第二十二章 肿瘤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436
一、诱发性肝癌动物模型436
二、诱发性胃癌动物模型436
四、诱发性食管癌动物模型437
五、诱发性动物大肠癌模型437
三、诱发性肺癌动物模型437
六、诱发性鼻咽癌动物模型438
七、诱发性宫颈癌动物模型438
八、诱发性膀胱癌438
九、小鼠诱发性皮肤癌动物模型439
十、人肝癌、胰腺癌的原位移植动物模型439
十一、可移植性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型439
十二、人胃癌裸鼠原位接种模型的建立440
十三、人肺癌裸鼠原位移植440
十四、人肺腺癌裸鼠不同部位移植440
一、免疫缺陷病的动物模型442
第二十三章 免疫性疾病的动物模型442
二、变态反应性肝损伤动物模型443
三、血小板减少动物模型443
四、自身免疫动物模型443
五、MPS吞噬功能封闭动物模型444
六、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小鼠模型444
七、免疫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445
八、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445
一、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447
二、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447
第二十四章 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447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447
三、肺水肿动物模型449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动物模型450
五、矽肺动物模型451
六、肺纤维化动物模型452
七、肺气肿和肺心病动物模型452
八、肺出血疾病动物模型453
一、胃溃疡动物模型454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454
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455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456
四、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456
五、肝胆疾病动物模型457
六、胰腺炎动物模型459
第二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461
一、心肌缺血动物模型461
二、心肌梗死动物模型462
三、心力衰竭动物模型464
四、心律失常动物模型465
五、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468
六、高血压病动物模型468
七、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470
第二十六章 泌尿、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动物模型473
第一节 泌尿系统疾病动物模型473
一、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473
二、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动物模型473
三、局灶性肾炎动物模型474
四、急性肾盂肾炎动物模型474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475
六、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476
七、坏死性肾病动物模型477
八、泌尿系结石动物模型478
九、前列腺肥大动物模型479
第二节 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480
一、甲状腺疾病动物模型480
二、甲状旁腺疾病动物模型481
三、垂体疾病动物模型481
六、糖尿病动物模型482
五、垂体功能减退动物模型482
四、肾上腺皮质疾病动物模型482
七、肥胖动物模型483
第二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485
一、脑血管疾病动物模型485
二、癫痫动物模型488
三、帕金森病动物模型490
四、老年痴呆动物模型491
第二十八章 骨伤疾病动物模型493
一、骨折愈合动物模型493
三、引导性骨再生的动物模型494
二、骨缺损致长骨干骨不连模型494
四、应用组织工程技术组建的生物活性骨修复骨缺损的动物模型495
五、小鼠股部肌袋骨诱导物质活性检测模型495
六、骨关节炎动物模型496
七、兔股骨髁关节软骨面钻孔所致关节软骨缺损模型497
八、骨质疏松模型497
九、风湿性关节炎模型498
十、激素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模型498
十二、周围神经牵长效应的实验模型499
十一、坐骨神经长段缺损模型499
十三、隔膜预防兔跟腱肌腱粘连模型500
十四、骨肉瘤骨髓腔原位移植模型500
十五、腹股沟游离皮瓣移植与后肢断肢再植模型501
十六、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502
第二十九章 理化损伤疾病动物模型505
一、放射损伤疾病动物模型505
二、烧伤动物模型506
三、烫伤动物模型507
四、吸入性损伤动物模型508
五、冷冻伤动物模型509
六、复合伤动物模型510
七、冲击伤动物模型511
八、撞击伤动物模型512
第三十章 口腔科疾病动物模型514
一、口腔及涎腺肿瘤动物模型514
二、异种移植的口腔及涎腺肿瘤动物模型515
三、颞下颌关节损伤动物模型516
四、口腔颌面部高速投射物损伤动物模型516
六、异体骨移植动物模型517
五、下颌骨缺损修复动物模型517
七、组织工程研究动物模型518
八、牙周病的动物模型519
九、复发性口腔溃疡动物模型519
十、龋病的动物模型519
十一、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动物模型520
第三十一章 五官科疾病动物模型522
第一节 眼科疾病动物模型522
一、角膜炎动物模型522
三、青光眼(慢性高眼压)疾病动物模型523
四、视网膜疾病动物模型523
二、白内障疾病动物模型523
五、角膜瘢痕动物模型525
六、自身性色素炎动物模型526
第二节 耳鼻喉科疾病动物模型526
一、中耳炎及听力损失动物模型526
二、病毒性迷路炎症动物模型527
三、膜迷路积水动物模型527
四、神经性耳聋疾病动物模型527
五、前庭器官损伤性耳聋动物模型528
六、鼻超敏反应动物模型528
七、变态反应性鼻炎动物模型529
第三十二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常用动物模型531
第一节 细菌性疾病的动物模型531
一、慢性胃炎动物模型531
二、非典型抗酸菌动物模型531
三、绿脓杆菌性角膜炎模型531
四、痢疾动物模型532
五、可控性急性细菌性弥漫性腹膜炎模型532
六、肺炎双球菌感染性发热模型533
七、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动物模型533
十、L型细菌诱发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模型534
八、细菌性阴道炎动物模型534
九、内毒素引起肺损伤动物模型534
第二节 病毒性疾病的动物模型535
一、流行性出血热动物模型535
二、单纯疱疹病毒模型536
三、巨细胞病毒模型536
四、脊髓灰质炎病毒模型536
六、风疹病毒动物模型537
七、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模型537
五、鼠逆转录病毒模型537
八、甲型肝炎动物模型538
九、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538
十、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539
十一、戊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539
十二、轮状病毒树鼩模型540
第三节 寄生虫性疾病的动物模型540
一、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模型540
二、隐孢子虫模型540
四、马媾疫锥虫模型541
五、阴道毛滴虫模型541
三、福氏纳格勒阿米巴原发性脑膜脑炎模型541
六、蓝氏贾第鞭毛虫模型542
七、猪囊层蚴病模型542
八、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模型542
九、疟疾模型542
第三十三章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544
第一节 研究进展和意义544
第二节 各类中医证候模型的研制545
一、肾阳虚证动物模型545
四、心虚证候动物模型546
二、脾虚证动物模型546
三、肝脏证候动物模型546
五、肺脏证候动物模型547
六、气血虚证动物模型547
七、血瘀证动物模型548
八、寒证热证动物模型548
九、温病动物模型549
十、痹证动物模型549
十一、厥脱证动物模型550
十二、舌象和脉象动物模型550
十三、其它证候动物模型551
第五篇 现代新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555
第三十四章 高新技术工程生物医学模型的最新发展555
一、功能基因组实验动物模型556
二、衰老的实验动物模型557
三、行为和生物学模型558
四、复合疾病实验动物模型559
五、传染性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559
六、实验动物模型的计算机模拟系统560
一、转基因动物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概念561
第三十五章 转基因动物技术及转基因动物的特点及应用561
二、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562
三、转基因动物技术常用方法562
四、转基因动物的建立方法564
五、转基因动物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564
第三十六章 基因工程小鼠570
一、转基因小鼠570
二、基因剔除小鼠573
三、基因替换小鼠575
四、基因工程小鼠的应用575
二、突变基因的导入技术及其突变系的保存578
第三十七章 基因突变和导入技术及免疫缺陷动物的特点及应用578
一、基因突变及其特性的开发578
三、免疫缺陷动物的特点及应用581
第三十八章 实验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586
一、实验动物胚胎工程技术进展586
二、几种胚胎工程小鼠的育成技术和特点587
三、嵌合体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591
第三十九章 动物克隆技术的方法、进展及其应用前景595
一、克隆动物研究背景595
二、动物克隆技术596
三、克隆动物的研究价值和发展趋势597
第四十章 分子生物技术在动物监测及研究中的应用600
一、分子生物技术在动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600
二、分子生物技术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604
三、分子生物技术在其他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606
第四十一章 次声的生物学效应及动物实验技术607
一、次声的物理性质607
二、次声压力仓系统607
三、次声的生物效应及动物实验技术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