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放射化学发展战略报告·放射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科学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35738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208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放射化学发展战略报告·放射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放射化学百年发展历程1
第二节 中国放射化学重要成果3
一、基础核化学3
二、锕系元素化学5
三、核燃料后处理化学6
四、放射性药物化学7
五、放射分析化学7
六、环境放射化学9
七、放射化学与国家安全9
第三节 中国放射化学的战略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11
第四节 中国放射化学当前的主要问题和对策14
参考文献15
第一章 铀钚循环放射化学17
第一节 我国铀钚循环放射化学领域的主要贡献18
一、为核武器装料生产提供了方法和手段18
二、为核电闭式循环奠定了科学基础20
三、奠定了我国整个放射化学学科的基础23
第二节 国际上铀钚循环的现状、动态和趋势24
一、美国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动态24
二、法国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动态26
三、日本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动态27
四、俄罗斯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动态28
五、印度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动态29
六、国际上铀钚燃料循环的发展趋势31
第三节 我国铀钚循环对放射化学的需求和若干科学问题37
一、我国铀钚循环的国家需求37
二、对我国铀钚循环国家需求的分析38
三、铀钚循环对放射化学的需求40
第四节 铀钚循环放射化学的发展建议43
一、我国科研设施和人才简述43
二、对科研内容的建议44
三、管理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建议45
参考文献45
第二章 钍铀循环放射化学48
第一节 钍与钍铀循环48
第二节 钍燃料的前处理52
第三节 钍铀循环的水法后处理55
第四节 钍铀循环的干法后处理61
第五节 展望和发展战略建议66
参考文献68
第三章 聚变放射化学71
第一节 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核聚变发展概况71
一、核聚变的定义和优点71
二、世界各国核聚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72
三、我国核聚变研究的现状及其意义75
第二节 聚变能化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领域76
一、聚变能化学的定义76
二、核燃料循环中的化学问题78
三、等离子体与物质表面相互作用中的化学问题93
四、聚变材料研究中的化学问题97
第三节 未来聚变能化学与工艺研究设想100
一、研究目标和战略规划100
二、预期成果103
参考文献104
第四章ADS放射化学106
第一节 概述106
第二节ADS燃料循环中的放射化学108
一、ADS燃料循环的前端——MA和LLFP的提取108
二、ADS核燃料化学108
三、ADS散裂靶、冷却剂与结构材料相关的放射化学115
四、ADS乏燃料后处理的放射化学117
第三节 我国发展ADS放射化学应采取的战略121
第四节 我国发展ADS放射化学的现状分析124
参考文献125
第五章 理论放射化学127
第一节 内涵与研究范围127
一、内涵127
二、研究范围128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128
一、锕系元素基本性质研究128
二、乏燃料后处理中萃取剂的性能研究133
三、裂变产物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138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140
第四节 理论放射化学研究趋势分析及我国的发展战略构想141
参考文献145
第六章 放射化学与国家安全150
第一节 我国国家安全中放射化学的历史回顾与研究进展150
一、放射分析化学150
二、铀钚及超铀元素化学156
三、氚化学与氚工艺163
四、辐射化学173
第二节 国家安全科学研究中放射化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74
一、放射分析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74
二、铀钚及超铀元素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74
三、氚化学与氚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78
四、辐射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83
五、核取证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83
第三节 我国国家安全科学研究中放射化学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差距184
一、放射分析化学184
二、铀钚及超铀元素化学184
三、氚化学与氚工艺186
四、辐射化学187
五、核取证187
六、人才问题187
第四节 我国国家安全科学研究中放射化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建议188
一、放射分析化学188
二、铀钚及超铀元素化学189
三、氚化学与氚工艺189
四、辐射化学190
参考文献190
第七章 环境放射化学198
第一节 我国环境放射化学概况198
第二节 我国核电站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问题201
一、选址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202
二、运行的环境影响评价203
三、我国核电站选址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204
第三节 环境放射化学基础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205
一、国际上环境放射化学研究状况206
二、我国的环境放射化学研究状况208
三、我国环境放射化学面临的主要问题209
四、我国环境放射化学战略210
五、展望214
参考文献214
第八章 放射性药物化学216
第一节 概述216
第二节 国内外放射性药物化学的发展动向218
一、国内外放射性药物化学的基本情况218
二、医用放射性核素219
三、放射性诊断药物220
四、放射性治疗药物231
第三节 放射性药物的国家重大需求232
一、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232
二、巨大的经济效益233
第四节 目标和重点任务234
第五节 措施和建议235
参考文献236
第九章 放射分析化学238
第一节 放射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地位238
一、放射分析化学与核武器发展238
二、放射分析化学与核能发展239
三、放射分析化学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239
四、放射分析化学与交叉学科239
第二节 我国放射分析化学研究进展240
一、锕系元素分析240
二、裂变产物分析241
三、核燃料循环后处理相关的分析技术243
四、活化分析245
五、标准参考物质248
六、核仪器分析249
第三节 我国放射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253
一、自动化及联用分析技术254
二、远距离及非接触分析技术255
三、低本底、高灵敏分析技术255
四、放射性元素的种态分析技术255
五、化学计量学的应用256
六、标准物质的研制256
七、新的核分析仪器研发256
八、快速直接分析技术及在线监测技术257
九、新的样品预处理技术257
十、复杂基体中放射性核素分析方法257
十一、放射分析化学与大科学装置257
十二、新兴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应用258
参考文献259
第十章 放射化学与交叉学科261
第一节 我国放射化学与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261
一、放射化学与纳米材料与技术262
二、放射化学与新材料264
三、放射化学与生物医学265
四、放射化学与工业应用267
五、放射化学与农业268
六、放射化学与航空航天269
第二节 放射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国际动向和发展趋势271
一、放射化学与纳米材料271
二、放射化学与其他新材料272
第三节 放射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275
一、放射化学与纳米技术275
二、放射化学与新材料276
三、放射化学与生物分析276
第四节 我国在放射化学各领域存在的问题277
第五节 对我国的放射化学发展战略的建议和规划279
一、战略建议279
二、具体规划279
参考文献281
第十一章 超分子体系在放射化学领域的应用284
第一节 引言284
第二节 大环化合物分离金属离子285
一、冠醚285
二、杯芳烃287
三、杯芳冠醚288
第三节 超分子有序体分离金属离子290
一、反相微乳液290
二、浊点萃取295
三、液膜萃取295
第四节 离子印迹聚合物297
第五节 锕系有机金属化合物的超分子催化300
第六节 总结展望与政策建议301
本章缩写对照表302
参考文献305
第十二章 基础核化学310
第一节 裂变化学研究310
第二节 长寿命核素核数据测量312
第三节 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研究313
第四节 远离β稳定线的新核素的合成及衰变研究314
第五节 超铀核和超重新核素的合成和鉴定316
第六节 核化学战略发展规划320
参考文献321
第十三章 建立国家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数据中心323
第一节 建立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数据中心的必要性323
一、高放废物处置设计和安全评估的需要323
二、乏燃料后处理的需要326
三、核技术应用的需要327
四、一个领域的计算软件和相关数据库是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软实力327
第二节 国内外放射化学计算软件与数据库研究进展328
一、与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相关的计算程序328
二、乏燃料后处理345
三、核化学与放射分析化学348
四、与放射性药物、标记化合物及同位素生产有关的数据库351
第三节 关于建立我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数据中心的建议351
一、高放废物处置数据库351
二、核燃料循环数据库354
三、核化学数据库355
四、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及放射性药物355
五、相关软件355
第四节 结语356
参考文献356
第十四章 人工核素的海洋放射化学363
第一节 海洋放射化学及其历史成就363
一、海洋放射化学363
二、海洋放射化学的历史成就364
第二节 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源项366
一、核试验大气沉降366
二、核事故释放367
三、核工厂与核电厂正常运行排放368
四、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潜在源项370
第三节 海洋中放射性核素的行为动力学371
一、随物理海洋学过程的输运371
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界面过程374
第四节 海洋放射化学重要研究方向与关键科学问题375
一、核电站邻近海域环流格局与放射性物质输运途径375
二、海洋中放射性核素的存在形式与生物地球化学376
三、核设施/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核素在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系的积累与生态效应377
四、敏感海区的海洋放射化学377
五、大气过程对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分布的控制377
第五节 可能的技术路线与困难379
一、可能的技术路线379
二、目前的状况与应对措施380
三、放射分析化学面临的挑战381
参考文献381
第十五章辐射化学384
第一节 我国辐射化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384
一、辐射化学基础研究384
二、高分子辐射化学与辐射加工385
三、核反应堆与核燃料中的辐射化学388
四、环境治理中的辐射化学389
第二节 国外辐射化学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90
一、辐射化学基础研究390
二、高分子辐射化学与辐射加工391
三、核反应堆与核燃料中的辐射化学393
四、环境治理中的辐射化学395
第三节我国的辐射化学学科发展战略396
一、先进核燃料循环中分离试剂的辐射化学397
二、辐射改性功能高分子材料中的前沿基础问题研究398
三、辐射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400
第四节 当前我国辐射化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400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400
二、主要对策401
参考文献402
第十六章中国放射化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404
第一节 概述404
一、放射化学学科在核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及使命404
二、我国放射化学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06
第二节 国外放射化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10
一、福岛核事故后各国核能发展对策及现状410
二、国外核教育及放射化学教育发展现状410
第三节 我国放射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417
一、我国放射化学教育的现状417
二、我国放射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420
第四节 对策和建议422
参考文献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