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发展道路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发展道路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3892937.jpg)
- 武力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8619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376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695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发展道路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选择的历史与历史的选择1
第一节172年的艰辛选择与中国道路3
一、中华民族面临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3
二、在世界潮流面前选择了资本主义6
三、为国家安全和突破“贫困陷阱”而选择了社会主义8
四、为加快发展和人民富裕而选择了改革开放12
第二节 国际环境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14
一、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外国侵略与中国的应对战略15
二、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18
三、新中国的建立及面对冷战的战略选择20
四、对外开放决策的形成和初步实施22
五、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更多参与国际事务26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29
一、政府性质和经济职能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阶段(1840—1897)29
二、政府观念和职能由“自由”走向“统制”的阶段(1898—1949)30
三、1949—1978年政府经济职能的极度强化33
四、1978年以来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37
五、民主与廉政是政府主导型优势的两个必要条件39
第四节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41
一、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坍塌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确立阶段(1840—1919)41
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破产和新民主主义价值观的确立(1919—1952)44
三、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主流和陷入困境(1953—1978)46
四、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建(1978—2010)47
五、文化发展的新举措(2011—2012)53
结束语:现代化路径的多元性和中国的独特性56
一、现代化路径的多元性56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56
三、历史经验值得注意58
第一编 进退失据的旧邦新造(1840—1911)——清末道路选择与制度设计的多维度分析61
一、错过的发展机遇62
二、从封建专制的没落到民主共和的初兴66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移位和嬗变69
四、中学、西学的优容反转72
五、七十余年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反思74
第一章 发展与困惑:鸦片战争后的道路选择(1840—1860)79
第一节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79
一、欧美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80
二、掠夺方式的改变82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对外贸易87
第二节 鸦片打开中国市场91
一、英国的宪政改革和工业革命91
二、丝茶打赢中英贸易战94
三、炮舰打开中国市场98
第三节 天朝上国梦难醒102
一、太平皇帝不太平102
二、“中国中心论”的前世今生107
三、“重农抑商”拖累商战109
第四节从《海国图志》到《瀛寰志略》111
一、开眼看世界112
二、从魏源到徐继畬114
第五节 耕者有其田的《天朝田亩制度》119
一、清末的人地矛盾120
二、耕者有其田的追求124
三、失败的尝试127
第六节 国门初开的反思130
一、全面落后的王朝体制131
二、厘金——经济体制变迁的副产品133
三、中外交往的新变化137
第二章 顿挫与中兴:同光时期的道路选择(1861—1894)141
第一节 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142
一、电气时代来临142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144
三、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147
第二节 同治中兴的秩序重铸153
一、辛酉政变后的权力整肃153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及意义155
三、宽松政策的推行160
第三节 中央、地方联手的洋务运动164
一、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164
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168
三、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及特点172
四、注重培养新型人才176
五、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意义179
第四节 祖宗之法不可变182
一、保守主义的代表及思想182
二、倭仁保守思想对咸同政局的影响187
第五节 商战思想的演变及商办企业的发展191
一、从“重农抑商”到“重商”191
二、晚清商战思潮的价值及递嬗197
三、商办企业的初步发展203
第三章 变局与觉醒:甲午战争后的道路选择(1895—1900)207
第一节 帝国主义争夺世界市场207
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208
二、资本输出与市场瓜分216
三、甲午战争对中日的影响221
第二节 百日维新的价值与地位233
一、甲午战争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233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思路237
三、百日维新的失败和价值240
第三节 不合时宜的守旧派245
一、由“清流”制衡到顽固守旧246
二、掣肘革新变法247
第四节 改良派的激进与保守251
一、托古改制与其命维新252
二、改良派对发展道路的探索257
三、难以成功的书生报国258
第五节 义和团运动打碎瓜分美梦260
一、甲午战争后中国农民的困境261
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263
三、帝国主义让步——条约体系代替殖民体系266
四、义和团与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变化268
第四章 新政与革命:《辛丑和约》后的道路选择(1901—1911)272
第一节 外资入侵的新样式273
一、争夺中国权益的《辛丑条约》与日俄战争273
二、列强掠夺在华利权的新样式280
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284
第二节 清末新政与发展战略288
一、中国面临变法选择289
二、清末新政的举措292
三、清末宪政改革的发展脉络295
四、清末新政得失分析301
第三节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06
一、清末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307
二、商会的建立与资产阶级的壮大311
三、立宪与革命——资产阶级的两难选择317
第四节 国体再造的辛亥革命322
一、新式知识分子的发展观322
二、辛亥革命的道路选择328
三、理想与实践的疏离331
四、新政与革命:孰优孰劣334
第二编 民主革命由旧到新的路径转换(1912—1949)337
一、艰难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环境338
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挫败343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选择346
四、第三条道路的终结349
五、反思与启示352
第五章 主义与运动:民国初年的道路选择(1912—1919)355
第一节 一战的爆发与欧洲模式的沉沦355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背后的经济争霸356
二、欧洲文明的凋落361
三、“十月革命”送来社会主义民主367
四、一战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71
第二节 帝制、共和两徘徊373
一、两次复辟374
二、约法名义下的军阀纷争385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三种道路选择390
一、康有为等人的尊孔复古思想391
二、宋教仁的议会制民主道路397
三、孙中山发起护国、护法运动406
第四节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411
一、“打倒孔家店”412
二、由思想启蒙到政治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逻辑417
三、新文化带来新革命:由资本主义道路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425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选择(1919—1927)430
第一节 时代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430
一、一战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的瓜分和矛盾431
二、社会主义俄国的建立和对中国革命的支持435
三、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阶层的变化440
第二节 倒行逆施的北洋军阀及其统治445
一、联邦制、联省自治或一国多制445
二、“武力统一”的迷狂452
第三节 孙中山的抉择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短暂辉煌458
一、新三民主义和三大革命政策458
二、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465
三、大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统一中国472
四、蒋、汪背叛革命和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478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新生革命力量的诞生和迅速成长485
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86
二、发动工农,与国民党共同掀起大革命高潮491
三、国共合作的破裂和未能挽回的大革命失败498
第五节 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和改良派504
一、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讨论505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508
三、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511
四、乡村建设派及“以农立国”主张513
第七章 十年内战时期乱局和各种选择(1927—1937)517
第一节 两种制度时代格局的对比和国际环境变化517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518
二、苏联建设成就及对中国的多重影响521
三、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日本和局部侵华战争527
四、中国经济的缓慢发展531
第二节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治国主张和发展道路537
一、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理论与“一党训政”537
二、面对民族危机实行“攘外必先安内”541
三、“节制资本”名义下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形成545
四、由坚决“剿共”到“容共抗日”549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和曲折探索554
一、从城市转向农村,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554
二、土地革命及其经济政策560
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策略567
第四节 夹缝中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572
一、中国国家社会党的主张573
二、中国青年党的主张576
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主张580
第五节 国民党左派的主张584
一、从中华革命党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584
二、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和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589
三、抗日反蒋系列事件中的各种主张593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选择(1937—1945)599
第一节 国际环境与形势的变化599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600
二、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最终胜利606
三、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沦陷区的经济情况616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的救国道路和实践630
一、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630
二、国民参政会议和一党专政的强化637
三、国民党推行的战时经济体制64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道路和实践648
一、全面抗战路线649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655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策661
四、建立“联合政府”的要求672
第四节 其他抗日民主党派的救国主张679
一、抗战初期民主党派的主张和诉求680
二、积极参加和推进民主宪政运动686
三、中国民主同盟的成立和呼吁建立“联合政府”693
第九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筹建新中国(1945—1949)701
第一节 战后国内外形势和政治格局的变化702
一、冷战格局的形成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702
二、战后国内政治形势和社会变化706
三、国统区和解放区:两种经济走向710
第二节 各民主党派的和平建国主张719
一、民主同盟一大的召开720
二、一批新民主党派的成立725
第三节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选择:独裁和内战734
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735
二、全面内战与伪国大、伪宪法742
三、企图划江而治的和平会谈748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756
一、解放战争的推进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757
二、新政协的筹备和人民代表会议764
三、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和贯彻772
四、绘制新中国的蓝图777
五、筹备成立新中国政府的各项工作783
第五节 解放战争爆发后其他阶层、党派的主张788
一、中间势力和第三条道路788
二、“李闻惨案”和反美反蒋的第二条战线795
三、云集香港与赞同成立新中国政府803
第三编 跨越“贫困陷阱”: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选择(1949—1976)811
一、冷战背景下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选择812
二、赶超战略下的高速增长、结构剧变与经济波动815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断调整817
四、难以确定的边界: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变动820
第十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体制和新民主主义各项政策(1949—1952)824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际环境824
第二节 新中国国体的选择826
第三节 新中国政体的选择836
一、建党至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探索836
二、抗战时期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探索838
三、解放战争时期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探索840
第四节 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政策的选择843
一、《共同纲领》规定的基本经济政策844
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建立和“统一财经”846
三、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856
四、农村土地改革与农业发展道路之争869
五、国家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和管理873
六、统制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884
第五节 对外关系的选择886
一、两大阵营的对立和美苏对华政策的影响886
二、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产生的影响888
三、中共自身的革命逻辑和判断产生的影响889
四、抗美援朝及国际环境的变化890
第六节 社会主义前途的选择891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3—1956)898
第一节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898
一、朝鲜战争及其影响899
二、越南反法战争的胜利899
三、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901
四、中苏友好的进一步加强902
五、“解放台湾”计划的搁浅906
第二节 贯彻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一五”计划908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908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911
三、工业化快速推进面临的基本矛盾924
第三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2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926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30
第四节“一五”计划的实施与制度变革934
一、“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出现的问题935
二、粮食统购统销与体制变革938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快和完成948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948
二、个体手工业改造的完成953
三、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958
第十二章 走自己的路:曲折的探索(1956—1966)966
第一节 趋于紧张的国际环境967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情况967
二、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973
第二节 走自己路的初步探索975
一、中国共产党对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976
二、《论十大关系》——中国发展战略的探索977
三、中共八大——探索自己的路981
四、“反冒进”——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探索984
第三节 大跃进: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再选择990
一、大跃进的发动991
二、农业发展的选择——“卫星田”与“人民公社”995
三、工业发展的选择1000
四、“经济调整”还是“再跃进”1007
五、国民经济出现紧张局面1011
第四节1961—1965年间中国道路的探索1014
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认识与政策选择1014
二、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选择1019
三、经济体制的探索与选择1029
第五节 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三线建设1043
一、中苏论战与国际形势恶化1043
二、开展“三线建设”的战略选择1045
第十三章“文革,,十年的曲折探索和误区(1966—1976)1050
第一节 美苏争霸下国际环境的缓和1050
一、苏联经济活力衰退与政治扩张1051
二、滞胀条件下的西方经济与政治调整1053
三、亚非拉人民解放运动与中国对外援助1055
第二节 阶级斗争理论的升级与“文革”动乱1056
一、毛泽东“防修反修”的选择:“文化大革命”1056
二、二月抗争:老一辈革命家的反击1060
三、“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经济混乱1063
第三节“林彪集团”的兴亡与周恩来调整1065
一、从“九大”到“九一三”:林彪集团的兴起与覆灭1065
二、“三个突破”与周恩来整顿1067
三、“批林批孔”运动1070
第四节 邓小平整顿与“四人帮”覆灭1072
一、邓小平的第二次复出与1975年整顿1072
二、反击右倾翻案风与“四五运动”1075
三、两种力量的较量:“四人帮”的覆灭1078
第五节“三线建设”与“四三方案”1080
一、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1080
二、“文革”时期的“三线建设”1082
三、国际局势判断的改变与“四三方案”1085
第四编 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976—2012)1087
一、改革开放:第一次历史大选择108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次历史大选择1092
三、科学发展观:第三次历史大选择1095
第十四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选择改革开放(1976—1984)1100
第一节 国际背景1100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1101
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1104
三、亚洲“四小龙”的崛起1106
第二节 中国向何处去1108
一、“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中国1108
二、“两个凡是”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争1109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选择1117
四、“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1121
第三节 关于经济发展目标的选择1123
一、超越国家建设能力的高指标1123
二、新八字方针1127
三、十二大: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目标”1130
第四节 新道路的探索1132
一、城市经济改革1132
二、农村经济改革的尝试1137
第五节 对国际环境的判断和对外政策的选择1142
一、走出国门和开眼看世界1142
二、对国际形势判断的转变1143
三、由半封闭逐步走向开放1146
第十五章“摸着石头过河”与坚持“两个基本点”(1984—1991)1150
第一节 国际背景1150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改革浪潮1151
二、社会主义阵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1154
第二节“摸着石头过河”的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演化1160
一、十二届三中全会:从农村改革到全面改革的选择1160
二、十三大:从完善计划经济到市场导向的改革1163
三、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的兴起和激烈交锋1164
第三节 贯穿城市改革的两条主线:价格改革与所有制改革1168
一、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改革1169
二、国有企业改革1176
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与争论1179
第四节 农村改革的继续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1183
一、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变革1183
二、城乡壁垒松动和小城镇的发展1184
三、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1186
第五节 放权框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1188
一、财政权下放与“诸侯经济”1189
二、“两个大局”思想和区域经济的梯度开发1191
第十六章 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2002)1194
第一节 从南方谈话到十四大:第二次思想解放1194
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1195
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1198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1200
四、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02
五、从南方谈话到十四大:第二次思想解放1205
六、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1208
第二节 从竞相发展到整顿金融秩序1209
一、竞相发展1210
二、金融秩序混乱1212
三、整顿金融秩序1214
四、金融体制改革1217
第三节 从经济过热到“软着陆”1219
一、经济过热1219
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首次宏观调控1222
三、经济“软着陆”的顺利实现1225
四、宏观经济体制改革1227
第四节从“卖方市场”到“扩大内需”1229
一、突然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229
二、告别“短缺经济”,出现买方市场1230
三、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指导思想1231
四、“扩大内需”和“防范金融风险”政策的实施1234
五、选择“扩大内需”的历史必然1237
第五节 国企改革: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抓大放小”1240
一、国企的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240
二、国企改革新思路:抓大放小1244
三、国企改革成效:三年脱困1247
第六节 加入WTO从与国际接轨到两个“利用”1251
一、外贸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251
二、利用外资与加大改革开放1254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56
第十七章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选择(2002—2012)125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次选择1259
一、“两个大局”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1259
二、东北振兴战略1261
三、中部崛起战略1263
四、以区域发展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265
第二节 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和“反哺”的选择1272
一、“两个趋向”的论断与工业反哺农业1273
二、取消农业税与支农惠农1276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82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1287
第三节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大中小共同发展1290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政策回顾1290
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1294
三、城镇化的快速推进1296
第四节 政府职能转变:避免两种“失灵”的选择1299
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沿革1299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新世纪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1305
三、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1312
四、政府职能转变:避免两种“失灵”的选择1316
第五节 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判断和果断措施1320
一、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1320
二、中国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1322
三、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1326
四、中国对外经济的焦点: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对策1329
第六节 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1332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成为指导思想1332
二、和谐社会的提出1336
三、改革的争论与反思1339
四、“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342
五、面向未来的选择:“十二五”规划和远景目标1346
附录:“中国模式”研究之新动向与再认识1351
第一节“中国模式”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转型”1351
第二节“中国模式”研究中的新动向1353
一、关于“中国模式”时间范围的再界定:长时段视角下的“中国模式”1353
二、关于“中国模式”的普适性与独特意义1357
三、关于“中国模式”及“中国模式”研究的反思1360
四、关于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的重新构建:“中国模式”研究中新的理论诉求1364
五、关于“中国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1368
第三节 现代化路径的多元性——“中国模式”的历史价值1372
结束语:“中国模式”研究之再认识1374
后记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