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的乌托邦 “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的乌托邦 “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
  • 朱渊著;王建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3405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180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的乌托邦 “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绪论1

0.1 缘起1

0.1.1 乌托邦与日常生活之间1

0.1.2 “十次小组”重塑2

0.1.3 “中介”视角下的“实践乌托邦”的命题4

0.2 研究途径与意义6

0.2.1 关键词6

0.2.2 研究范围7

0.2.3 途径7

0.2.4 意义8

0.3 相关研究综述9

0.3.1 CIAM与“十次小组”的出版物及研究9

0.3.2 国外学者对于“十次小组”相关的研究与评价11

0.3.3 平行关注13

0.3.4 国内的研究成果13

0.4 研究框架14

1 “十次小组”初识——角色的转承15

1.1 从CIAM到“十次小组”15

1.1.1 CIAM概述15

1.1.2 “十次小组”前夕17

1.1.3 准“十次小组”21

1.1.4 “十次小组”的形成22

1.1.5 CIAM消亡23

1.1.6 “十次小组”成立25

1.1.7 CIAM之后29

1.1.8 “十次小组”之后30

1.2 角色转承的“十次小组”初释30

1.2.1 僭越式回归30

1.2.2 现代主义重塑31

1.2.3 日常生活:渐行的基本社会话题37

2“十次小组”门阶认知——“内”“外”“内与外”42

2.1 “内”——本体认知42

2.1.1 “十次小组”认知图表42

2.1.2 “十次小组”会议45

2.1.3 “关联”矛盾的调和45

2.1.4 平台——主要出版物与杂志解析49

2.1.5 教育轨迹58

2.2 “外”——先锋的实证性61

2.2.1 从“新巴比伦”“插件城市”“流动城市”到“十次小组”62

2.2.2 游弋与秩序:“巨构”乌托邦67

2.2.3 日常性的回归72

2.3 “内与外”——“十次小组”定位认知74

2.3.1 组织“内与外”的关联跨界(横向)75

2.3.2 多“点”定位下的“线”性演进(纵向)75

3“十次小组”解析——“中介”理念之策略导入77

3.1 “中介”理念77

3.1.1 语义78

3.1.2 矛盾性的永恒78

3.1.3 “真实的第三类”79

3.1.4 “门阶”——一种循环的门槛与边界80

3.2 “中介”模型解析81

3.2.1 “中介”特性81

3.2.2 “中介”之发展层级86

3.2.3 “中介”模型之“形式对应物”特性88

3.3 “十次小组”角色之“中介”解析89

3.3.1 继承与决裂89

3.3.2 “内”与“外”:相对角色的转换92

3.3.3 作为建筑师93

3.3.4 “松散”与“聚合”:“十次小组”组织形式启示94

3.3.5 乌托邦与日常性95

3.3.6 一种常态的建立97

3.4 “十次小组”辩省——现世的乌托邦98

4整体关联:迷宫式的清晰100

4.1 “整体性”100

4.2 迷宫式的清晰103

4.3 “总体人”的辩护105

4.4 “茎干与网”:整体的关联城市108

4.4.1 街道的关注108

4.4.2 从街道到“茎干”109

4.4.3 从“茎干”到“簇群”114

4.4.4 网:“茎干”的拓扑发展118

4.4.5 作为都市文化模型的连续性121

4.4.6 物质形态与空间实践123

4.4.7 流动性与灵活性124

4.4.8 干预与改变——面对传统中恒久要素的现代视角125

4.5 “毯式建筑”126

4.5.1 编织城市126

4.5.2 密度129

4.5.3 占据134

4.5.4 德国法兰克福的诺姆博格竞赛136

4.5.5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138

4.5.6 汉堡-史迪什普住区设计与卡尔斯鲁厄141

4.6 “巨构”——实践的乌托邦143

4.6.1 “巨构”的出现到“巨构年”143

4.6.2 “巨构”的乌托邦144

4.6.3 “总体建筑”:系统化巨构145

4.7 结构主义塑型147

4.7.1 规则与行为147

4.7.2 荷兰结构主义150

4.7.3 整体性与特性153

4.7.4 结构主义批判154

4.8 基于“毯式建筑”整体性的实践性批判154

5“社会对应物”:社会属性的内外辨析158

5.1 另一种理念158

5.2 “奥特罗圈”——时间的对应物159

5.2.1 “奥特罗圈”160

5.2.2 历史中的“形式”161

5.3 “场所”与“场合”——时间的内在协调163

5.3.1 场所与场合163

5.3.2 时间的持久性165

5.3.3 时间的内在性166

5.4 “构型原则”——适应化秩序168

5.4.1 迈向“构型原则”的第一步169

5.4.2 “构型”意义169

5.4.3 辨析171

5.4.4 “诺亚方舟”176

5.4.5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177

5.4.6 “构型原则”之反思179

5.5 城市之洞181

5.6 参与:非定形的设计对应物183

6“CIAM格网”:现实特质转向的分析工具186

6.1 “CIAM格网”186

6.1.1 格网的提出186

6.1.2 “CIAM格网”187

6.1.3 实证历程187

6.1.4 CIAM的理性批判190

6.2 变革190

6.2.1 分类的质疑190

6.2.2 CIAM 9的格网192

6.3 来自盖迪斯的启示193

6.3.1 从“山谷断面”到“生命符号”193

6.3.2 基于盖迪斯理念的“都市核心”196

6.3.3 “杜恩宣言”197

6.3.4 秩序建立与特质转向198

6.3.5 生态层级的融入200

6.4 史密森夫妇的“都市重构”格网201

6.4.1 “关联尺度”203

6.4.1 从绿贝斯诺到金巷203

6.5 理性的重塑206

6.5.1 日常性“设想”206

6.5.2 空间实践208

6.6 反思210

6.6.1 差异的整合211

6.6.2 “CIAM格网”的预期:从静态到互动的分析工具的发展211

7“大量性”:恒定的动态陈述215

7.1 现代主义发展的“大量性”需求215

7.2 “大量性”之多样性辨析216

7.2.1 多样性216

7.2.2 分歧218

7.3 “大量性”特质解析219

7.3.1 “大量性”的综合原则219

7.3.2 大规模制造220

7.3.3 消极与积极221

7.3.4 静态与动态场所特质的并置222

7.3.5 人性化与地域性的需求223

7.3.6 网格化与类型化224

7.3.7 日常性225

7.3.8 十四届米兰三年展225

7.4 “大量性”居住实践227

7.4.1 “大量性”居住的关注227

7.4.2 都市化层级的演进与市郊居住模式实践:巴尼奥河畔塞泽项目228

7.4.3 “大量性”居住实践:卡萨布兰卡229

7.5 簇群231

7.5.1 关联232

7.5.2 层级232

7.5.3 缝合234

7.5.4 演进235

7.6 流动性236

7.6.1 “流动性”关注236

7.6.2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238

7.6.3 组织性239

7.6.4 历时性240

7.7 基础设施241

7.7.1 “适配”242

7.7.2 柏林首都规划244

7.7.3 作为基础设施的巨构意义246

7.8 发展与改变——另一种美学的建立246

7.9 “大量性”问题的反思248

8 “As Found”美学:现实的真实认知249

8.1 “As Found”与“发现”(Found)249

8.2 新粗野主义251

8.2.1 词源251

8.2.2 发展与反思252

8.2.3 (无)装饰:形式的辩证之解256

8.2.4 亨斯坦顿中学与萨格登住宅256

8.3 展览中的“真实”美学258

8.3.1 “生活与艺术的并行”258

8.3.2 “未来房屋”与“天井与亭”259

8.4 基于“As Found”的秩序认知262

8.4.1 “布鲁贝克图示”262

8.4.2 聚合化秩序262

8.4.3 东6建筑264

8.5 孩童与孩童般游戏265

8.5.1 孩童的观察266

8.5.2 游戏267

8.5.3 “间隙物”与“真实的脏乱”272

8.5.4 “游戏”城市273

8.6 地域性的“发现”274

8.6.1 原始的“平庸”274

8.6.2 乌比诺实践解读276

8.6.3 北非实践281

8.7 “As Found”的诗意几点288

9批判性重建290

9.1 “功能主义”突破291

9.1.1 《新雅典宪章》291

9.1.2 基于分析的功能主义293

9.1.3 已知与未知294

9.2 整体与个体的角色乌托邦294

9.2.1 个体角色下的整体意义295

9.2.2 显性与隐性295

9.2.3 新“乌托邦”296

9.3 群集设计“第三类”空间297

9.3.1 聚合理念297

9.3.2 (平)面形式:面对大量性聚合298

9.3.3 开放性300

9.4 层级推进300

9.4.1 演进300

9.4.2 层级与非层级303

9.4.3 层级“透明”304

9.5 “模糊”性305

9.5.1 “对立”的互给305

9.5.2 “适宜尺度”的演进306

9.5.3 “模糊”的清晰307

9.5.4 “混沌理论”下的“模糊”性理解308

9.6 真实与虚幻310

9.6.1 “异托邦”关联310

9.6.2 城市隐性肌理313

9.6.3 缺席与在场314

9.7 基于关联的悖论活力314

9.7.1 层级悖论下的“关联”讨论315

9.7.2 乌托邦活力悖论中的日常生活关注315

9.7.3 悖论影响下的城市与建筑“关联”——超越房屋与建造的建筑317

9.7.4 悖论的活力持久性318

10启示性延展:“新毯式建筑”探究320

10.1 “新毯式建筑”整体化模型初探320

10.1.1 超越点线面——场域概念320

10.1.2 突破几何321

10.1.3 “新毯式建筑”模型323

10.2 作为基础设施的“新毯式建筑”:社会对应物的启示327

10.2.1 “新毯式建筑”功能性基础设施327

10.2.2 “新毯式建筑”景观基础设施331

10.2.3 “新毯式建筑”空间基础设施332

10.2.4 “新毯式建筑”社会性基础设施334

10.3 “新毯式建筑”的流动性:“大量性”的时代之解337

10.3.1 界域的模糊337

10.3.2 动态密度340

10.3.3 高效对接342

10.3.4 流动性的异托邦343

10.4 基于时间的“新毯式建筑”345

10.4.1 多价345

10.4.2 可变与半恒久346

10.4.3 时间的跨界347

10.4.4 即时的互动349

10.5 “As Found”思维模式下的“新毯式建筑”乌托邦日常表现350

10.5.1 “新毯式建筑”乌托邦下的日常性理解350

10.5.2 “功能—形式—结构”的联立:日常性作为一种功能352

10.5.3 价值体现354

10.6 “新毯式建筑”设计分析策略初析356

10.6.1 “图示”:“新毯式建筑”信息分析工具357

10.6.2 “新毯式建筑”场所信息处理进程359

10.6.3 互动的设计策略360

10.6.4 学科交叉362

10.6.5 动态变化363

10.6.6 案例:“空中斗士”——一种城市的分析与研究平台366

10.7 超越建筑367

10.8 “新毯式建筑”质疑368

结语371

主要参考文献373

附录377

附录1 “十次小组”会议简述377

附录2 12点建议395

附录3 杜恩宣言:人居主张395

附录4 新雅典宪章396

索引407

索引1 人名英中对照407

索引2 文章名英中对照416

索引3 地名英中对照419

图片来源421

致谢4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