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社会主义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3885593.jpg)
- 陈兆德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06359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4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地位2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2
二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6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8
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8
二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研究重点12
第三节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17
一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17
二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23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26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26
一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26
二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31
三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34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36
一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历史进程36
二 实现“飞跃”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形式39
第三节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42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2
二 两种不同思路的改革45
三 社会主义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48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5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论证52
一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52
二 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57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62
一 现代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62
二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64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68
一 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现的新情况68
二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扩展和深化72
三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78
第三章 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战略策略82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及其领导地位82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82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86
三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89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92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92
二 元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97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100
一 战略策略的重要性100
二 无产阶级政党战略策略的基本原则104
三 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依据107
第四章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09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109
一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109
二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条件112
三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历史发展115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118
一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118
二 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119
三 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120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123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23
二 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126
三 社会主义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128
第四节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130
一 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130
二 人民民主专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国家政权133
三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135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1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38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138
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实践性1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方位146
一 现实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146
二 现实社会主义在历史方位上的前置性1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153
一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长期性153
二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15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形式161
一 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和发展形式的民族性161
二 实践中社会主义形式的多样性164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1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167
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前途167
二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结果170
三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72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175
一 确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175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含义17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81
一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81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183
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86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18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189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的论述189
二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意义和依据19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196
一 工人阶级196
二 农民阶级——社会主义集体农民197
三 知识分子199
四 个体劳动者阶层200
五 私营企业主阶层2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204
一 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204
二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殊性206
三 现阶段阶级斗争的新特点209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2
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212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212
二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再认识216
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依据220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条件220
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条件223
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文化条件225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227
一 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主要表现227
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具体途径232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2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37
一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37
二 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必要性239
三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迫切性2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245
一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245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250
三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253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257
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257
二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258
三 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261
第十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265
第一节 民主和社会主义265
一 政治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65
二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条件27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274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针274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条件277
三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和一般特点279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281
一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81
二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284
三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针28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288
一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的重要性288
二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的主要内容290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9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293
一“文明”一词的由来及其含义293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29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99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299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302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创造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途径3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307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307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31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规律316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316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318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32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322
一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根本变化322
二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性质325
三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327
第二节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330
一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务330
二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333
三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3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340
一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现状和特点340
二 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344
三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46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3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349
一 我国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349
二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3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对象和任务355
一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对象355
二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358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62
一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62
二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366
三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68
第四节“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370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基础和事实根据370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373
三“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374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378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环境378
一 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378
二 当代世界的主题381
三 当代世界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383
第二节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385
一 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385
二 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和政策388
第三节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任务392
一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92
二 支持第三世界人民的正义斗争,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394
三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398
四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401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405
第一节 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405
一 工人阶级政党地位和任务的变化405
二 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08
第二节 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412
一 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和实现途径412
二 党的领导的改善和加强416
三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419
第三节 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422
一 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422
二 工人阶级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424
三 工人阶级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途径429
第十六章 无产阶级的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433
第一节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433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433
二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联系和区别438
三 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442
四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444
第二节 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446
一 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446
二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449
三 历史的责任和现实的努力452
后记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