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3884995.jpg)
- 张德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51352050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语言分析-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范围1
1.1 引言1
1.2 语篇分析理论的起源3
1.3 语篇分析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5
1.4 语篇分析研究的范围12
1.4.1 根据语篇的交际目的研究语类12
1.4.2 语篇产生的过程13
1.4.3 语篇产生的结果13
1.4.4 语篇的支配因素13
1.4.5 语篇产生的语境因素14
1.4.6 语篇内部的衔接与连贯15
1.5 语篇研究的目的16
1.5.1 认识语言的本质和特点17
1.5.2 认识语言所实现的意义和现实17
1.6 本书的研究重点18
第一部分 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19
第二章 论衔接20
2.1 衔接理论的发展20
2.2 衔接的意义与范围24
2.2.1 语篇内部的衔接24
2.2.2 语篇的外部衔接:语篇与语境的衔接27
2.3 衔接的形式机制30
第三章 语篇衔接中的形式与意义33
3.1 引言33
3.2 衔接中形式与意义的关系34
3.2.1 衔接的意义特点34
3.2.2 衔接与衔接机制36
3.2.3 衔接的作用37
3.3 衔接与连贯39
3.3.1 衔接与连贯的对应关系39
3.3.2 从衔接机制到连贯的解释过程40
3.4 结语43
第四章 语篇衔接研究的纬度44
4.1 引言44
4.2 衔接的意义与形式44
4.2.1 衔接的意义特点45
4.2.2 衔接与衔接机制46
4.3 衔接的范围48
4.4 衔接的基本性质49
4.4.1 衔接关系50
4.4.2 衔接力51
4.4.3 衔接原则52
4.5 小结54
第五章 论语篇衔接关系56
5.1 引言56
5.2 线性关系56
5.2.1 简单线性关系57
5.2.2 多重线性关系58
5.3 平面衔接关系59
5.3.1 重复性59
5.3.2 同类性60
5.3.3 同延性61
5.3.4 对比性62
5.4 层级性衔接关系62
5.5 结语67
第六章 语篇内部衔接的原则68
6.1 引言68
6.2 语篇内部的衔接原则69
6.2.1 指代与词汇衔接69
6.2.2 替代与省略77
6.2.3 连接79
6.3 结语84
第七章 非语言特征的衔接作用86
7.1 引言86
7.2 非言语手段实现的意义86
7.3 语篇意义的相关性与完整性91
7.4 非语言手段的衔接作用93
7.5 结论97
第八章 语篇跨层次、跨级阶衔接98
8.1 引言98
8.2 衔接的范围98
8.3 跨类、跨级阶和跨层次衔接的类别和体现100
8.3.1 跨类衔接:词汇与语法100
8.3.2 跨级阶衔接:词汇语法104
8.3.3 跨层次衔接108
8.4 跨类、跨级阶、跨层次衔接的动因111
8.4.1 同一个意义可以由不同级阶的语法单位体现111
8.4.2 词汇和语法在同一个层次上,词汇是最精密的语法112
8.4.3 语调可以直接体现意义,与语法具有相似的功能113
8.5 结语113
第九章 衔接与文体——指称与词汇衔接的文体效应115
9.1 引言115
9.2 语篇文体与指称和词汇衔接的关系117
9.2.1 话语方式118
9.2.2 话语方式与意义120
9.2.3 话语方式与语言特征121
9.3 语篇分析122
9.4 结论127
第二部分 语篇连贯理论的深化143
第十章 论语篇连贯144
10.1 连贯概念的意义144
10.2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145
10.2.1 衔接概念的定位146
10.2.2 衔接的范围146
10.2.3 语域的作用153
10.3 连贯概念的理论定位156
10.4 连贯概念的特点157
10.5 结语159
第十一章 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161
11.1 引言161
11.2 理论简评161
11.3 语篇连贯的条件163
11.3.1 文化语境163
11.3.2 认知模式164
11.3.3 情景语境164
11.3.4 心理思维165
11.3.5 语义联系与相关性166
11.3.6 形式衔接手段166
11.3.7 评论169
11.4 存在问题171
11.4.1 连贯概念没有理论化171
11.4.2 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没有理清171
11.4.3 总体理论框架没有形成172
11.4.4 具体程度不够172
11.5 发展趋向172
11.5.1 语篇连贯概念研究172
11.5.2 整体性、系统性研究173
11.5.3 微观研究173
11.5.4 应用研究173
第十二章 语篇的非结构性组织形式与语篇连贯174
12.1 语篇的连贯性174
12.2 语篇的衔接174
12.3 语篇的非结构性组织形式175
12.4 语篇的非结构性组织形式在语篇连贯上的作用179
12.5 参与者之间的共知信息与语篇连贯182
12.6 结语184
第十三章 语篇连贯的宏观原则研究186
13.1 引言186
13.2 宏观连贯原则187
13.2.1 指称链贯穿全文原则,即意义一致性原则188
13.2.2 相似形原则190
13.2.3 相近性原则191
13.2.4 强化原则192
13.2.5 冲突原则193
13.2.6 密度原则193
13.2.7 大小与对称原则195
13.2.8 语类优先原则196
13.3 语篇整体构建与语篇宏观连贯原则197
13.4 结语198
第十四章 衔接力与语篇连贯的程度199
14.1 衔接纽带的类型199
14.2 衔接力202
14.3 衔接力与语篇连贯207
14.3.1 语境依赖性207
14.3.2 衔接力与情景依赖性209
14.3.3 衔接纽带的类型与语篇连贯211
14.3.4 衔接项目的数量与语篇连贯212
14.4 小结214
第十五章 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215
15.1 语篇的连贯215
15.2 主位结构215
15.3 主位结构与连贯216
15.3.1 主位选择的过程217
15.3.2 主位选择的结果219
15.4 结语227
第十六章 信息结构与语篇连贯228
16.1 语篇的连贯228
16.2 信息结构229
16.3 语篇连贯在信息结构上的体现230
16.4 信息结构与主位结构234
16.5 信息结构与预设234
第十七章 情景语境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237
17.1 引言237
17.2 情景语境与语篇连贯的关系238
17.2.1 实现语篇连贯的条件238
17.2.2 语境是使语篇连贯的主要因素239
17.3 造成语篇不连贯或者不很连贯的因素241
17.3.1 语境是使语篇连贯的主要因素241
17.3.2 造成语篇不连贯或者不很连贯的因素243
17.4 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244
17.5 结语245
第十八章 社会文化因素与语篇连贯247
18.1 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247
18.2 社会文化因素248
18.2.1 物质文明程度249
18.2.2 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249
18.2.3 历史文化250
18.2.4 民族与国家251
18.2.5 语言交际252
18.3 语类253
18.4 结语260
第十九章 汉英语篇连贯机制对比研究261
19.1 引言261
19.2 语篇对比研究概览263
19.3 汉英语篇连贯机制对比的理论框架266
19.4 汉英语篇连贯机制对比研究的范围、目的和角度270
19.5 结语271
第二十章 语篇连贯与翻译272
20.1 引言272
20.2 翻译与连贯272
20.2.1 对原语语篇影响连贯的因素进行分析273
20.2.2 对目标语语篇的先行研究277
20.2.3 确定翻译的方式280
20.3 连贯对等实现的条件282
20.4 衔接手段的对等283
20.4.1 非结构衔接283
20.4.2 结构衔接285
20.5 小结288
第三部分 语篇语类理论的进展289
第二十一章 语类研究概览290
21.1 引言290
21.2 语类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290
21.3 语类的特点297
21.4 语类研究发展展望302
21.5 结语303
第二十二章 语类研究理论框架研究304
22.1 引言304
22.2 语类研究理论框架述评304
22.3 评价与总结308
22.4 结语312
第二十三章 论实用文体语类结构潜势314
23.1 当前实用文体写作中的问题314
23.2 语类结构潜势理论简介315
23.3 在实用文体写作中的应用318
23.4 实用文体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322
23.5 结语324
第二十四章 语类研究的范围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325
24.1 引言325
24.2 语类的定义326
24.3 语类研究框架所涉及的方面327
24.4 语类研究的方面对教学的启示331
24.4.1 文化语境(文化、社会、原型)331
24.4.2 情景语境332
24.4.3 语篇结构和语义332
24.4.4 语言形式333
24.5 结语334
第四部分 语篇的多模态性探索337
第二十五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研究338
25.1 引言338
25.2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339
25.3 多模态话语的媒体系统340
25.3.1 语言媒体340
25.3.2 非语言媒体341
25.4 多模态话语的形式及其关系341
25.4.1 多模态话语的形式341
25.4.2 多模态话语形式之间的关系343
25.5 多模态话语综合框架初探346
25.6 多模态话语语法的建构348
25.7 结语351
第二十六章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353
26.1 引言353
26.2 多模态话语的媒体系统355
26.3 模态及其之间的关系356
26.3.1 模态356
26.3.2 模态之间的关系357
26.4 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358
26.4.1 课堂教学描述359
26.4.2 不同模态的表现359
26.4.2 不同模态的作用360
26.4.3 模态之间的相互协同360
26.5 总结、评价与解释363
第二十七章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365
27.1 引言365
27.2 课堂教学设计的制约因素366
27.3 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设计368
27.4 教学设计的体现370
27.5 课堂教学设计的多模态体现372
27.6 结语375
第二十八章 多模态化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376
28.1 引言376
28.1.1 一般教材编写原则376
28.1.2 有多模态特点的教材编写原则378
28.2 制约多模态化教材编写的因素379
28.2.1 培养目标379
28.2.2 培养环境379
28.2.3 外语教学的条件380
28.2.4 教材的语类结构380
28.3 多模态化教材383
28.3.1 多模态化教材的基本特点383
28.3.2 多模态化教材的类型384
28.4 多模态化教材编写原则385
28.4.1 纸质教材385
28.4.2 电子教材386
28.4.3 演示教材387
28.5 结语389
参考书目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