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 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 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3854478.jpg)
- 陈其荣,廖文武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8624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人才培养-研究-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 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言:STS视野中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1
1.1 国外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2
1.1.1 H·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
1.1.2 I·豪尔吉陶伊的《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诺贝尔奖、科学和科学家》5
1.2 国内研究概况及主要思想8
1.2.1 诺贝尔奖蕴含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9
1.2.2 诺贝尔奖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9
1.2.3 诺贝尔奖引导了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化10
1.2.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反映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10
1.2.5 中国无缘诺贝尔奖,须作多层面分析11
1.2.6 中国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将不断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14
1.2.7 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及获奖者是可以预测的14
1.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创新机制概述17
1.3.1 科技创新系统发生机制思想的提出17
1.3.2 科技创新系统发生机制解析21
1.4 本书的主题、内容、意义与特点29
1.4.1 “精英”与作为科学精英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29
1.4.2 本书的主题与基本内容32
1.4.3 本书的意义与特点34
第2章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峰值及其获奖成果的社会确认36
2.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分析37
2.1.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的描述性统计37
2.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在不同年龄段的人数及其比例44
2.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与其相应的获奖人数的统计曲线47
2.2.1 统计曲线的特点与性质48
2.2.2 取得获奖成果的“最佳年龄区”与“最佳峰值年龄”49
2.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统计分析52
2.3.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的描述性统计52
2.3.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获奖年龄与其相应人数的统计曲线55
2.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57
2.4.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同行评议与获奖成果的检验期57
2.4.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平均检验期及在不同检验期的人数和比例58
2.4.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与其相应成果数(人数)的统计曲线60
2.4.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较长检验期的影响与意义63
2.4.5 为什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比较长66
第3章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76
3.1 “跨学科”的基本内涵与自然科学中跨学科理念的确立77
3.1.1 何谓“跨学科”77
3.1.2 自然科学中跨学科理念的确立79
3.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82
3.2.1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交叉学科奖项83
3.2.2 诺贝尔化学奖中的交叉学科奖项84
3.2.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的交叉学科奖项88
3.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跨学科知识背景93
3.3.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主要体现93
3.3.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重要意义98
3.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研究工作中的合作研究趋势99
3.4.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合作奖项在不同时段奖项中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100
3.4.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合作获奖人数在不同时段获奖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110
3.4.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合作研究的不同方式115
第4章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122
4.1 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人数统计123
4.1.1 世界一流大学培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人数统计123
4.1.2 在世界一流大学从事获奖研究工作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人数统计129
4.1.3 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人数统计与排序132
4.2 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独特模式与机制140
4.2.1 本科通识教育的教育模式140
4.2.2 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的机制142
4.2.3 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优势学科146
4.2.4 雄厚的师资队伍150
4.3 当代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52
4.3.1 根本缘由152
4.3.2 重大的进展、面临的问题与存在的差距153
4.3.3 基本途径159
第5章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163
5.1 世界各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人数统计分析163
5.1.1 按照“获奖者做出获奖研究工作的所在国家”的标准统计各国获奖人数之思想的提出163
5.1.2 国别分布: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高度集中于创新型国家170
5.1.3 主要创新型国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人数在不同时段的分布173
5.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缘何高度集中于创新型国家175
5.2.1 基本战略取向:追求原始性科技创新175
5.2.2 具有独特且富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176
5.2.3 拥有培养、造就科学精英的世界一流大学179
5.2.4 有着强大的科研经费投入179
5.2.5 具有开放、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环境181
5.3 中国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182
5.3.1 中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迈进182
5.3.2 中国存在的主要差距184
5.4 中国为何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190
5.4.1 诺贝尔奖授予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而这种形态的自然科学是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国文明之中产生与发展的191
5.4.2 诺贝尔奖青睐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的科学精英,而中国恰恰在基础研究方面始终难有重大突破194
附录1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概要202
附录2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概要227
附录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概要249
附录4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分布277
附录5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分布279
附录6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分布281
附录7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分布283
附录8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获奖时的年龄分布285
附录9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时的年龄分布288
附录10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时的年龄分布290
附录1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获奖时的年龄分布293
附录12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统计分布296
附录13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统计分布298
附录14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统计分布300
附录15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统计分布302
附录16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和取得大学本科、研究生学位的分布情况304
附录17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在世界一流大学从事获奖研究工作的分布情况330
附录18 世界各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统计343
后记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