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众传媒视阈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转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众传媒视阈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转型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849632.jpg)
- 胡丽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763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3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43页
- 主题词: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关系-中国文学-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众传媒视阈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转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语境意识与问题意识1
二 研究现状:梳理与反思8
三 研究思路、对象和方法15
第一章 大众传媒场域下的童年与儿童文学20
第一节 大众传媒场域的形成21
一 电视、网络的发展与儿童生活21
二 当代儿童的媒介参与27
第二节 域外视野:大众传媒与童年变迁30
一 西方童年研究的媒介化趋势30
二 童年变迁中的媒介力量32
第三节 本土境遇:儿童观的世纪变迁与传媒时代的儿童文学37
一 中国儿童观的世纪变迁37
二 传媒时代儿童文学的境遇43
第二章 大众传媒与当代儿童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型48
第一节 计划与激情——五六十年代的传媒与儿童文学生产机制49
一 五六十年代的儿童传媒机制——基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考察49
二 传媒工具论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和工具性59
三 个案启示——儿童文艺评奖与《刘文学》65
第二节 复归与探索——纸媒黄金时代与七八十年代的儿童文学生产机制68
一 纸质传媒的黄金时代68
二 文学性的复归——以《少年文艺》为个案72
三 儿童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75
第三节 市场与改革——80年代末以来的儿童文学生产机制78
一 传媒体制的市场化转向79
二 市场化与儿童文学生产格局的多元化82
第三章 大众传媒与当代儿童文学生产转型87
第一节 传媒机构与儿童文学生产的转型88
一 “把关人”理论对儿童文学生产转型的启示88
二 传媒机构转型与儿童文学生产的分化90
第二节 传媒转型与作家主体的变化100
一 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100
二 网络兴起与创作主体的泛化105
第三节 商业导向下的儿童文学类型化写作:实践与思考109
一 原创儿童文学的类型化写作实践110
二 境外类型化作品的引进和出版115
三 立场与声音:儿童文学类型化写作的思考118
第四章 媒介形态嬗变与儿童文学存在形态的转变126
第一节 儿童文学形式与内容的新变:影视网络力量的渗透127
一 媒介发展与儿童文学存在方式的变化127
二 有意味的尝试——双媒互动与互动参与的文本方式129
三 传媒文化与儿童文学创作内容的新变133
第二节 影像力量的崛起:动漫书刊与图画书出版137
一 动漫传播与动漫书刊138
二 读图时代的图画书出版141
第三节 传媒文化与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嬗变145
一 多元作品对儿童文学概念的冲击146
二 传媒文化与儿童文学美学新探151
第五章 媒介形态变化与儿童文学的跨媒介传播160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跨媒介传播161
一 发生期儿童文学的传播智慧161
二 影视与儿童文学的多渠道传播167
三 儿童文学的网络传播173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儿童文学整合传播176
一 《哈利·波特》整合传播的启示177
二 国内童书传播的新方向180
第三节 新媒体背景下儿童文学的分众传播185
一 儿童文学分众传播的实践185
二 新媒体背景下儿童文学分化传播的发展187
第六章 传媒导向与儿童“期待视野”的重塑190
第一节 受众理论视阈中的儿童与儿童的文学参与190
一 受众理论:儿童受众的能动性190
二 儿童受众对儿童文学的主动参与195
第二节 从读者到创作者的转变——从自画青春到低龄化写作200
一 低龄化写作轨迹200
二 低龄化写作的背后:童年话语书写与媒介的同谋合欢203
第三节 儿童阅读期待的转变与重塑207
一 儿童阅读倾向的转变:来自传播理论的启示207
二 儿童阅读倾向的转变:来自三次全国五城市儿童阅读情况的调查209
三 儿童阅读期待视野的重塑212
结语216
参考文献221
后记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