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
  • 袁晓薇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640461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102页
  • 主题词:王维(699~759)-唐诗-诗歌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胡传志)1

绪论 解读一个“全面的典型”——“王维现象”和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的意义及特点1

上编 王维“唐音正宗”的“诗”路历程3

第一章“天下右丞诗”的时代:对盛唐诗坛格局的重新认识3

第一节 唐人眼中的王维形象3

一、同时代人对王维的评价4

二、唐人笔记小说中的王维形象特点7

三、王维在盛唐诗坛的实际地位9

第二节 王维诗歌与盛唐诗坛14

一、《河岳英灵集》对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体认14

二、《河岳英灵集》的评选标准和盛唐诗歌理想17

三、王维在开、天诗风新变中的地位和作用18

第三节 王维驰誉盛唐诗坛的原因26

一、全面性的成就和盛唐兼容并包的文化心理27

二、适应盛唐时代文化趋尚的诗歌艺术特征28

三、盛唐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时代典范32

第二章“右丞余波”:王维诗风在大历诗坛的回旋35

第一节 王维诗歌与大历时期的社会心理35

一、“天下文宗”称号的盛世情结35

二、大历士人的创作需求37

三、从诗坛宗主到人格典范39

第二节 大历主流诗人:王维诗歌的经典接受群体42

一、大历诗人对王维诗歌的仿袭和追摹42

二、仿袭中的“大历气味”45

三、大历诗人接武王维的效果及其影响52

第三节 韦应物:“王维范式”的经典与困境59

一、盛世遗脉:经历、禀赋和心态的共通59

二、风神的遥接:韦应物对王维诗歌的接受61

三、运用和再现:“韦应物继王维说”的内涵和意义64

第三章“元和诗变”:一个有意味的转变69

第一节 元和诗变和王维诗歌接受史的转折69

一、对大历诗风的矫弊和李、杜独尊局面的形成70

二、由显到隐:王维诗歌地位和影响的变化及其意义71

第二节 王维诗歌对元和诗坛的影响76

一、精工流丽和情致风韵的嗣响76

二、清境和禅意的承传84

三、艺术范式的吸引92

第三节 从王维到贾岛:元和后期诗学旨趣的转变和清淡诗风的发展101

一、清雅诗风的回归:“贾姚诗派”和元和后期诗学旨趣的转变102

二、“清深闲淡”的有力后继:贾岛对清淡诗风的承传107

三、“贾岛格”对清淡诗风的新变及其意义112

第四章“韵味说”:王维诗歌创作影响的深入118

第一节 司空图标举王维的审美心理基础118

一、晚唐诗学旨趣的特点和王维诗歌价值的彰显119

二、性情与环境之助:共通审美经验的促成121

三、王维诗歌对《二十四诗品》的影响123

第二节 司空图对王维诗歌艺术理论的代言126

一、“辨味”:“韵味说”的审美阐释观念126

二、“第一读者”和“最佳代言”:“韵味说”的接受史意义129

第三节“韵味说”对王维诗歌艺术特质的体认133

一、“味”与“格”之间:“韵味说”的丰富内涵133

二、王维诗歌中的“味”与“格”138

上编小结141

中编 王维诗学意义的美学发现145

第五章“诗中有画”的发明和王维的诗史定位145

第一节“诗中有画”命题的产生背景145

一、宋代文人的士大夫化和对理想文人范型的期待146

二、“诗画一律”的观念和诗歌意境理论对绘画艺术的渗透149

第二节“诗中有画”对王维诗史地位的影响152

一、从“诗匠”到“画手”153

二、“摩诘画”“少陵诗”现象的背后157

三、典范确立的双重意义167

第六章“大家”与“名家”之间:王维诗史定位的特点及其成因172

第一节“大家”和“名家”之间的徘徊172

一、“名家”:“盛唐诸公”、“清淡诗派”中的一员173

二、与李、杜“鼎足而三”的“大家”175

三、“名大家”:“名家”中的领军人物178

第二节“大家”与“名家”的距离180

一、明代诗学中的“大家”、“名家”之辨181

二、“大家”观念和明代诗学对王维诗歌风格的体认186

三、“大家不足,名家有余”的独特定位和王维在诗学传统中的境遇190

第七章“神韵说”和王维作为中国诗歌美学典范的确立196

第一节“神韵说”的民族文化审美特征196

一、融合画、禅“三昧”的诗中“神韵”197

二、清音雅韵:士大夫传统和时代需求的结合200

第二节“独标神韵”和独尊王维202

一、“神韵”范本:王士禛对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阐发203

二、《唐贤三昧集》:王维唐音正宗地位的确立208

三、“神韵说”之失和“假王右丞”现象212

第三节 王维诗歌美学典范意义的确立:以《红楼梦》和《晚笑堂画传》为例215

一、王维和《红楼梦》的诗化意蕴215

二、《晚笑堂画传·王维像》的诗学意义222

第八章“诗佛”的诞生:王维诗歌价值的诗性发现225

第一节“诗佛”绎说226

一、历史上曾有的“诗佛”226

二、现代研究视野中唯一的“诗佛”227

三、“诗佛”称号的心理溯源和内涵分析228

第二节“诗佛”与王维诗歌价值的体认232

一、从“诗佛王维说”看今人对王维的诗史定位233

二、以禅喻诗的深化和“诗佛”意识的形成236

三、“诗佛”的境界:王维诗歌价值的一种标示240

中编小结244

下编 王维诗歌经典的接受和文化心理阐释249

第九章 艺术原型与诗歌经典的形成:王维几首“热门”诗歌的成名和流传249

第一节 千古阳关道,不绝离别情:《送元二使安西》的经典建构和经典接受249

一、离别元素的经典组合造就的送别诗“古今绝调”250

二、古今同唱一曲,万变不离原诗:《阳关三叠》在历代接受中的演变特点251

第二节 凝千年之相思,铸民族之精魂:红豆意象的流变和《相思》的影响258

一、一颗深情的种子:红豆意象的诞生和《相思》的流行258

二、红豆泣血相思泪,离愁国恨无绝期:红豆意象的发展和《相思》的深远影响262

第三节 乡思主题与节日民俗的交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成功和影响268

一、从民俗事象到乡思意象:传达亲情与客愁的茱萸268

二、《陟岵》之继:思乡诗经典抒情模式的成功运用及其影响273

第四节“先得人心之所同”的原型意义:王维诗歌的经典特质之一275

第十章 成就文学经典的非文学性因素:《息夫人》和《凝碧池》的成名和传播特点277

第一节 诗歌本事对诗艺鉴赏的显著影响:《息夫人》的流传和阐释278

一、“宁王还饼师妻”的佳话和《息夫人》的流传279

二、“得言外之旨”:咏史和咏事相结合的艺术效果280

第二节 伴随着人格评议的诗歌品赏:《凝碧池》的流传和影响281

一、因诗免罪的传奇性和《凝碧池》的成名281

二、《凝碧池》的流传和对王维“陷贼”事件的争议283

第十一章 经典误读的背后:《终南山》阐释现象及其诗学意义287

第一节《终南山》阐释史中的审美与教化之争287

第二节对《终南山》作政治解读的诗学传统293

第十二章《辋川集》的接受特点和辋川文化的形成297

第一节《辋川集》接受中的“辋川情结”298

一、“辋川体”:绵延不绝的拟效、和作之风298

二、以绘图、书帖以及题咏等方式的雅赏300

三、对王、裴辋川唱和的追慕和效仿之举303

四、“辋川”的经典化与历代文人的“辋川情结”306

第二节《辋川集》和王维人格范型的确立309

一、“家有辋川集,人如王右丞”310

二、从桃源到辋川:“辋川模式”的意义313

第三节“富贵山林”:辋川模式的核心内涵318

一、富贵山林,两得其趣318

二、“富贵山林”与“六一风神”321

下编小结327

结论329

一、王维诗歌在盛唐诗坛的代表性奠定了其“唐音正宗”的典范地位329

二、王维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中国诗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审美经验330

三、王维诗歌体现出的才情风度契合了传统士大夫的思想和审美情趣332

四、王维诗歌在反映民族心理方面的普遍意义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333

附 录 部分唐诗选本的王维、李白、杜甫诗歌入选率335

主要参考文献337

后记3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