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 下
  • 蔡仁厚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 ISBN:978957151458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80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卷 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异质文化之吸收与消化431

弁言431

第一章 佛教的基本教义433

第一节 三法印434

一、诸行无常434

二、诸法无我(无自性)434

三、涅槃寂静435

第二节 四谛435

一、苦谛436

二、集谛436

三、灭谛437

四、道谛438

第三节 十二因缘439

第二章 小乘部派与大乘三系443

第一节 小乘部派佛教443

一、四个主要部派443

二、五蕴、十八界445

第二节 大乘佛学三系446

一、般若系447

二、唯识系450

三、真常系452

第三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衍(上)455

第一节 佛教东传的初期概况455

第二节 释道安与六家七宗456

第三节 鸠摩罗什与肇论大意459

第四节 北方四宗略说463

第四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衍(下)467

第一节 东晋慧远之佛教运动467

第二节 竺道生与涅槃佛性468

第三节 三论宗之复兴与嘉祥吉藏471

第四节 摄论与摄论师真谛三藏474

一、真谛之生平474

二、真谛思想与摄论474

三、解性赖耶与阿摩罗识475

第五节 真常心系的代表论典:起信论475

第五章 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483

第一节 天台宗简史483

第二节 天台五时判教486

第三节 天台化法四教:藏通别圆489

一、藏教490

二、通教491

三、别教493

四、圆教(见下节)496

第四节 天台圆教及其思想496

一、一心三观498

二、不断断与一念三千499

三、即九法界而成佛与三因佛性500

四、天台圆教之特色:开权显实501

五、六即阶位503

〔附〕:菩萨功行简表505

第六章 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507

第一节 玄奘回归印度的佛教运动507

一、玄奘的学程及其成就507

二、奘传唯识之特色与遭际509

三、回归印度之旧而引发反响510

第二节 华严宗简史及其判教510

一、华严宗简史511

二、华严五教512

第三节 华严宗思想述要(上)515

一、真如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515

二、法界缘起与四法界517

第四节 华严宗思想述要(下)519

三、十玄门(法门)519

四、六相圆融(教门)523

第七章 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采525

第一节 中国禅宗简史525

第二节 道信禅法与东山法门528

一、道信禅法之特色528

二、弘忍之东山法门530

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531

一、神会的如来禅:顿悟真心,直显灵知真性533

二、六祖的祖师禅535

第四节 禅家五宗之宗风540

第五节 公案话头举隅(六则)544

一、即心是佛544

二、野鸭子、大机大用546

三、黄檗佛法无多子549

四、平常心是道552

五、龙潭纸烛554

六、云门敲门(附、日日是好日)555

第四卷 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展559

弁言559

第一章 周濂溪「默契道妙」565

前言(宋初三先生与邵康节)565

第一节 濂溪的风格与论赞566

第二节 以诚体合释乾元567

第三节 乾道变化即是诚体流行569

第四节 诚体与寂感571

第五节 作圣工夫574

第六节 《太极图说》的思想架构577

一、图说全文577

二、图说之义理骨干578

三、图说关键句解义580

第二章 张横渠「思参造化」585

第一节 张子生平与关中学风585

第二节 天道性命相贯通589

第三节 正蒙的天道论591

一、太和之道592

二、太虚与气593

三、太虚即气的体用不二论596

第四节 正蒙的性论598

一、性之立名:体万物而谓之性598

二、由兼体、合两见性体寂感之神600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601

第五节 正蒙的心论603

一、心能尽性、仁心无外603

二、心之「知用」义: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605

三、横渠之「仁化篇」与性体心体五义606

第六节 《西铭》的理境及其践履规模609

一、《西铭》原文609

二、《西铭》开示的理境与践履规模610

第三章 程明道的造诣与地位613

第一节 明道的地位与智慧613

一、明道的造诣613

二、二程遗书之鉴别615

三、明道对圣贤人格的品题617

第二节 「一本论」的总意指618

一、天人是一619

二、三事一时并了621

三、一本而现之道622

第三节 对天道的体悟625

一、道不即是阴阳,而亦不离阴阳625

二、道互古而常存,超有无而遍在627

三、天道生生629

第四节 天理的涵义631

一、天理恒常自存,是形上实有,亦是生化之理632

二、天理寂感与天理之尊高633

三、天理秉彝与死生存亡之理635

第五节 识仁与定性638

一、《识仁篇》大意638

二、仁体的实义642

三、《定性书》原文645

四、定性与定心646

第四章 程伊川义理转向与洛学南传651

第一节 二程异同:651

第二节 伊川义理转向:天理「只存有而不活动」655

第三节 仁性爱情657

第四节 论性与论气661

一、论性不论气或论气不论性661

二、气性、才性与气质之性662

三、变化气质是进德之学663

第五节 「论心」之实义665

第六节 居敬与格物穷理666

第七节 洛学南传的线索668

一、上蔡湖湘之学669

二、龟山闽中之学670

三、逆觉体证的二种形态672

第五章 胡五峰开湖湘学统673

第一节 南宋理学之分系与胡氏家学673

第二节 胡子知言大义(一):即事明道,道无不在676

一、即事以明道:道充乎身,塞乎天地,无所不在676

二、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678

三、道不在性外:由好善恶恶说性体之至善679

第三节 胡子知言大义(二):以心著性,尽心成性680

一、心本天道为用,至大至善680

二、性是形上实体,是天下之大本680

三、以心著性、尽心成性681

第四节 胡子知言大义(三):内在的逆觉体证684

一、尽心以尽仁684

二、内在的逆觉体证与识仁之体686

三、以仁为宗,以心为用687

第五节 湖湘之学,一传而衰689

第六章 朱子的性理学693

前言:朱子与李延平693

第一节 朱子四十岁以前的学思历程694

一、何谓大本之中695

二、朱子中和旧说的讲论696

三、朱子转向而另开新路697

第二节 中和论定后的性理学架构698

一、「中和新说」的基本纲领698

二、综述「新说」大旨699

第三节 「仁说」的论辩:性理学的完成702

一、「仁说」缘起702

二、朱子「仁说」大旨702

第四节 心、性、情与理气论之综述705

一、论「心」:心是气之灵705

二、论「性」:性即理,性亦只是理706

三、论「情」:心性情对言,心统性情707

四、理气论要旨:理气不离不杂709

第五节 朱子的工夫论712

一、工夫进路之形成713

二、工夫论的完整说明714

第六节 朱子「即物穷理」的时代意义716

第七章 象山学是孟子学719

象山小传719

第一节 辨志、辨义利721

一、辨志722

二、义利(公私)之辨724

第二节 复其本心,先立其大725

一、复其本心726

二、先立其大727

第三节 心即理,心同理同728

一、心即理728

二、心同理同730

第四节 象山与禅以及象山辨佛731

一、朱子对象山之称赏与攻其为禅731

二、象山辨佛735

第五节 朱陆异同述评737

一、朱陆心性思想的对校737

二、朱陆教学入路的通化740

第八章 朱陆门人后学与元初诸儒747

第一节 朱子门人与后学747

一、蔡西山及其家学747

二、黄勉斋及其支裔749

三、潜庵、北溪诸子751

四、真德秀与魏了翁752

五、黄东发与王应麟754

六、文文山之正气756

第二节 象山门人与后学758

一、杨慈湖与甬上诸贤758

二、传梦泉与槐堂诸子762

三、陆学的传衍764

四、谢叠山之气节766

第三节 宋元之际与元初诸儒768

一、元初北方之儒768

二、南方民间之学769

第九章 王阳明致良知教773

前言:明代初期的理学773

第一节 王阳明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完成777

一、王学前三变:自我发现778

二、王学后三变:自我完成780

第二节 良知即天理783

第三节 良知感应乃「智的直觉」之感应786

第四节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788

第五节 心意知物与四句教791

一、心意知物791

二、四句教解义792

三、「物」之二义794

四、四有与四无之会通795

附言:关于罗整庵论理气795

第十章 王学分化与刘蕺山归显于密797

第一节 王学的分化与发展797

一、浙中派的王龙溪798

二、泰州派之罗近溪804

三、江右派之聂双江与罗念庵808

四、江右王门的另一趋向:由心宗走向性宗812

第二节 刘蕺山之归显于密、以心著性818

一、严分意念,摄知于意819

二、诚意慎独,归显于密822

三、形著义之殊特与作用823

第五卷 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冲激与新生825

弁言:失去哲学慧光的世纪(清代)825

第一章 明清之际:3大儒的思想方向827

第一节 顾亭林827

第二节 黄梨洲830

第三节 王船山832

第二章 清代之学风及其思想状况839

第一节 清学与汉学的大分界840

第二节 清代盛世的思想状况842

一、戴东原842

二、章实斋844

第三章 西方思想之冲激847

第一节 欧西民主自由之思想848

第二节 科学的性质及其威势850

第三节 马列意识形态之泛滥852

第四章 哲学的反省与新生855

第一节 西方哲学在中国以及「中国的」哲学855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新机857

一、内圣成德之教的承续与光大858

二、完成民主政体的建国大业859

三、开出知识之学以发展科技860

第三节 返本开新的哲儒:牟宗三862

后记869

历代哲人生卒年表871

本书作者著述要目8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