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帛书老子与老子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帛书老子与老子术
  • 尹振环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722104557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老子(学科: 考证) 道家(学科: 研究) 老子 道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帛书老子与老子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篇 帛书《老子》考释3

第一章 帛书《老子》甲、乙本的比较与底本的选择3

第二章 要正名,要把被颠倒的篇次颠倒过来8

一、名不副实的篇名9

二、从《老子》最古本看其篇次原型10

三、《道藏》颠倒《老子》篇次的铁证12

四、王弼注本的篇次也是“德”上“道”下14

五、唐人固定了《老子》“道”上“德”下的篇次15

六、主证:从行文、文义看《老子》的篇次17

(一)书的行文17

(二)书的序及结语18

(三)书的中心思想19

第三章 有充分的证据审定分章22

一、从帛书《老子》分章圆点看《老子》分章23

二、从帛书《老子》增减之文句看分章24

三、从同墓出土的帛书看《老子》分章26

四、从其他典籍看《老子》分章27

五、从文义看《老子》分章29

六、从“是以”另一文义看《老子》分章30

七、从帛书《老子》分章点的另一方面作用看《老子》分章31

八、从钩钩点点看《老子》分章32

九、从是否是孤证、有无版本依据看《老子》分章34

第四章 错乱的章次应该重新排列36

一、先看今本《老子》八十、八十一章36

二、再看今本《老子》四十一、四十、四十二章38

三、最后看今本《老子》二十四与二十二、二十三章39

第五章 古体、异体、假借字与错、脱、衍文40

一、假借字41

(一)同声假借字42

(二)秦汉常用通假字48

(三)省写之假借字48

(四)一字多借之假借字49

二、不是假借字的本字51

(一)“功述身芮”与“功成身退”、“进”与“峻”51

(二)“志”与“恃”53

(三)“始”、“似”、“或”54

(四)“?”、“絜”、“他”、“施”55

(五)“快”与“慧”56

(六)“有”与“囿”56

(七)“斤”与“近”57

(八)“然”与“埏”57

(九)“视”、“示”、“是”57

(十)“有静”与“不争”,“不静”与“不争”58

(十一)“请”、“精”、“情”59

(十二)“爱民活国”与“爱民治国”59

三、古体、异体字60

四、错字、脱字、衍文62

第六章 今本《老子》十句话中竟有一句走样66

一、“独立而不垓”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67

二、“道褒无名”与“道隐无名”68

三、“铦袭为上”与“恬淡为上”69

四、“吹者不立”与“企者不立”69

五、“我大”与“我道大”70

六、“无以为”与“无不为”72

七、“王”、“全”、“人”73

八、“闵”、“邦”、“夬”与“闷”、“民”、“缺”74

九、“谦”与“廉”76

十、“唯望唯?”与“惟恍惟惚”77

十一、“至”、“致”、“窒”77

十二、“今”与“古”78

十三、“大辩如讷”与“大赢若绌”79

十四、“予善天”与“与善仁”79

十五、“类”、“?”、“颣”80

十六、“母之”与“侮之”81

十七、“不”与“弗”83

十八、“成之熟之”与“毒之覆之”85

十九、“玄之又玄”与“玄德”87

二十、“有道”与“有欲”88

二十一、“闸”与“狎”88

二十二、“袭明”与“?明”89

二十三、“歙?焉”与“歙歙焉”89

二十四、“闻道”与“为道”90

二十五、“以知知国”与“以智治国”91

二十六、“扔”、“乃”、“仍”92

二十七、“治理天下”与“取天下”93

二十八、“唯有”与“虽有”,“环官”与“荣观”94

第七章 真于胜于今本《老子》的基础102

一、帛书《老子》掩蚀的文字甲、乙本可以互补102

二、帛书《老子》许多文句胜今本《老子》103

三、帛书《老子》利于判误决疑104

(一)“罪莫大于可欲”105

(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05

(三)“万物得以生”105

(四)“至治之极”105

(五)有“上”与无“上”106

(六)虚词问题106

四、尚可有条件地汲取今本《老子》之长107

中篇 老子术111

第八章 老子术产生的历史背景111

第九章 敦厚朴实,不以仁德自居116

一、是否是个“错案”116

二、今本《老子》之妄改119

三、要敦厚朴实,勿虚虚华华121

第十章 德要纯,要一以贯之124

一、多义之“一”与“得”125

二、《尚书》的“一”128

三、《管子》的“一”129

第十一章 时时提醒自己的无德与不善132

一、自知之明的称谓132

二、自谦的背面是自责136

(一)老子之前的类似思想136

(二)老子同时代人的主张137

(三)传统的政治历史条件使然139

三、古训早被遗忘139

第十二章 安于无名,勿求名取辱142

一、强称贤良不会有好结果142

二、要质朴,勿求名取辱144

三、好名的弊端148

(一)求名必生事、必舍公就私150

(二)争名必多战,战胜则主骄,主骄则恣150

(三)好名必争名,争名必过度,争名无宽容151

(四)君为名于上,臣民争名于下,国无宁日151

(五)福祸同门,利害相邻151

四、无名之功效与目的152

五、老子无名思想何以模糊了153

第十三章 立于反弱,以愚自处155

一、图难于易,为大于细156

二、不争之争,无积之积,无私之私156

三、欲刚以柔守,欲强以谦保158

四、绝圣而圣,绝仁而仁160

第十四章 为政二十一要162

一、为政的最高标准——如气如水,如天如地162

二、为政的基本要求164

(一)要知足知止164

(二)要大成若缺165

(三)要以百姓之心为心166

(四)要尊道贵德,唯道是从167

(五)要立于不败167

(六)要像婴儿、赤子那样质朴168

(七)要“无为”——无私为169

(八)耕耘收种最重要170

(九)要忌折腾170

(十)要谦下、后己、无私、不争170

(十一)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171

(十二)要承担对国家的诟骂及不吉不祥172

(十三)要慎之又慎172

(十四)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173

(十五)要慎交友174

(十六)要自知、自敛、自胜175

第十五章 直面善者不多176

一、今本《老子》纂改的痕迹176

二、历史事实如此178

三、孔子的“善者不多”观180

四、诸子的继承发展与改造185

五、世袭制的必然结论186

六、“善者不多”论的命运187

第十六章 重农与权谋190

一、没有比务农更重要的190

二、防止对权力的争夺194

(一)国家的权道不可以示人195

(二)为无形,事无声,味无味195

(三)欲人之所不欲,学人之所不学,知人之所不知197

(四)勿轻浮,勿妄动199

(五)忘战必危,大小国皆宜谦下200

(六)微妙明智的胜强术200

第十七章 愚民及对待智者的方略202

一、愚民的关键203

二、对待智者的“六不可”205

三、怕、爱、防、用兼而有之209

四、上贤者亡而役贤者昌210

五、老子与法家之“愚”212

第十八章 处理政治危机的方略214

一、今本《老子》的纂改215

二、“民不畏威”的历史背景216

三、处理“民不畏威”的方案217

(一)大威至218

(二)关键在使人民安居安生218

(三)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219

(四)天网恢恢,疏而不失219

(五)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220

(六)薄赋税,少些出于私心的有为221

(七)让人民有个温饱的生活221

(八)要柔克222

(九)损有余以补不足222

(十)“受国之诟”与“不祥”222

(十一)不要向人民逼债223

第十九章 防止片面、上当、僵化的“见知之道”224

一、见知其美,又见知其恶224

二、见知、吹嘘、巧言、过分与差别228

三、防僵化:道可道,非恒道229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与“稀言自然”235

一、绝的什么学235

二、“稀言自然”何谓237

第二十一章 老子术的实践与认定241

后篇 老子术之源流247

第二十二章 《老子》是《尚书》的继续247

一、稽于众,舍己从人248

二、“明德”与“玄德”250

三、左右惟其人252

四、向谁的进言254

(一)“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以及“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254

(二)“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255

(三)老子“无欲”的说教是对谁进言255

(四)《老子》二十四章首句就是“吹者不立”256

(五)修身256

五、《尚书》可断《老子》之疑257

(一)“善者不多”论257

(二)不是啬其精神258

(三)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258

六、《老子》较之《尚书》发展了些什么259

第二十三章 《易经》对《老子》的影响261

一、《易》、《老》的写作目的262

二、“夬夬”与“其邦夬夬”263

三、“潜龙勿用”与“无为”265

四、临民之术:恩、威、慎、谦268

(一)临之以恩,临之以威268

(二)如临虎尾,小心再小心269

(三)谦以自牧,尊而光,万民服270

五、明晰的政治思想271

(一)俭271

(二)功述身芮271

(三)行不言之教272

(四)损益之道272

(五)“同人”与“以百姓之心为心”273

(六)“大壮”与“天下皆谓我大”274

六、通反、弱之变274

第二十四章 道家的“无为”论277

一、“无为”论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277

(一)世袭制的产物277

(二)君道有为弊端丛生279

(三)无效的有为,有害的有为281

二、几种涵义不同的“无为”284

(一)复古倒退式的“无为”284

(二)无私心、无私为之“无为”285

(三)君道无为,臣道有为286

(四)“无为”是君人者的道德修养与方法288

三、“无为”的意义290

第二十五章 发展改造了“善者不多”观292

一、“善者不多”观与人性的论争293

二、庄子对“善者不多”观的发挥294

三、转变了立足点及目的的“善者不多”观296

四、“贤者寡”的种种常情297

(一)人之常情——趋利避害,好逸恶劳298

(二)人们总是服从自己的利益——“皆挟自为心”298

(三)利他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299

第二十六章 《老子》与《孙子兵法》303

一、基本战略性问题上的相通303

二、战术、策略上的相通305

三、孙、老相通的历史背景307

四、孙、老相通的一点启示308

原本篇 帛书《老子》甲、乙本兼与傅奕本《老子》对照帛书《老子》甲、乙本兼与傅奕本《老子》对照说明313

帛书《老子》甲、乙本兼与傅奕本《老子》对照314

上篇314

下篇337

后记3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