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丛书 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丛书 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
  • 曾利沙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2542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4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翻译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丛书 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1章 译学研究的性质与学科理论基础9

1.0引言9

1.1“翻译”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10

1.2构建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和条件15

1.3翻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7

1.4小结20

第2章 文本翻译的“视域”理论22

2.0引言22

2.1关于视域理论的运用23

2.1.1哲学中的视域理论23

2.1.2“言内视域”与“言外视域”24

2.2“视域”的理论范畴化与概念化26

2.3“视域”理论的可表征性30

2.4小结33

第3章“操作视域”与“参数因子”研究范畴35

3.0引言35

3.1研究目的36

3.2研究对象与任务37

3.3研究方法论40

3.4关于“操作视域”的实证性界说44

3.4.1“零度视域”与“多度视域”44

3.4.2局部视域与全景视域45

3.5参数因子的实证性界说47

3.5.1言内参数因子48

3.5.2言外参数因子50

3.5.3多重“参数因子”的复式映射51

3.6小结52

第4章“翻译单位”研究的动态观53

4.0引言53

4.1关于概念的界定53

4.1.1定义的性质53

4.1.2概念的静态性与动态性54

4.2巴氏“翻译单位”辨析55

4.2.1关于巴氏翻译单位的概念问题55

4.2.2巴氏翻译单位的理论概念特征55

4.2.3巴氏理论的性质与局限性57

4.3“话语/语篇单位”辨析59

4.3.1关于巴氏“话语层”翻译单位的划分59

4.3.2话语/语篇翻译单位的目的论与理论特征60

4.3.3对巴氏翻译单位“对应性转换”论说的证伪62

4.3.4关于“翻译单位”与“转换单位”65

4.4小结69

第5章 文本的缺省性、增生性与阐释性70

5.0引言70

5.1研究方法:描述性原则与概念化表征70

5.2研究目的与任务71

5.2.1研究目的71

5.2.2研究任务72

5.3文本的缺省与增生及其表征73

5.3.1命题结构性缺省73

5.3.2命题语义结构性缺省的识别特征75

5.4小结79

第6章 语境“义—意”生成机制81

6.0引言81

6.1翻译实践与经验总结82

6.2翻译学范畴理论框架内的操作理据与理论阐释84

6.2.1理论假设、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84

6.2.2对主体A操作理据的分析归纳论证和演绎阐发84

6.2.3主体B对主体A推论的有条件质疑85

6.3对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界定与描写86

6.3.1翻译活动的客观性86

6.3.2翻译活动的主观性87

6.3.3主体差异性与局限性87

6.3.4翻译活动的主、客观互动性89

6.4小结90

第7章 古典诗词互文性解读的“阈限”问题91

7.0引言91

7.1文本阐释的“阈限”——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92

7.2《一剪梅》的主题与主题关联性语境融合93

7.3小结96

第8章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97

8.0引言97

8.1主—客体互动性的理论特征98

8.2主题关联制约性与主体创造性99

8.3指称类化和泛化与主观能动性102

8.4双语思维形态差异性与主观能动性104

8.5语篇结构差异性与主观能动性105

8.6小结106

第9章 译者主体性发挥与语境关联性融合108

9.0引言108

9.1人物关系特征与语境关联性融合109

9.2风格含意特征与语境关联性融合111

9.3叙事视角与语境关联性融合112

9.4小结114

第10章 语段主题的确立与语义生成的理据115

10.0引言115

10.1主题表征与语篇意义的关系115

10.2语段翻译教学过程解析116

10.2.1语段隐性主题与主题倾向的确定117

10.2.2主题及其倾向制约下的语义生成解析118

10.3小结124

第11章 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择义的理据性125

11.0引言125

11.1主题与主题倾向的确立126

11.2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意义阐释的理据性128

11.3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命题语义结构的推导性128

11.4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对语义内涵的制约性129

11.5社会文化语境与词义析取的主题倾向化132

11.6社会文化语境与回指命题语义推断性133

11.7小结135

第12章 化理论为方法 化理论为知识136

12.0引言136

12.1翻译学核心理论范畴137

12.2化理论为方法138

12.3化理论为知识144

12.4小结146

第13章 文学翻译的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147

13.0引言147

13.1翻译艺术与科学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148

13.1.1翻译艺术与科学的概念内涵及其本质区别148

13.1.2翻译艺术创造的典型体现: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151

13.2文学翻译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的实证研究152

13.2.1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的典型体现152

13.2.2文学翻译的艺术再现——模拟重构154

13.3小结157

第14章 旅游指南翻译的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158

14.0引言158

14.1旅游手册的主题信息性质与分类159

14.1.1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化特征159

14.1.2旅游指南的主题分级与特点159

14.2旅游手册信息性质的分类与定性概括160

14.2.1事实性信息(Factive Information)160

14.2.2描述性信息(Descriptive Information)161

14.2.3评价性信息(Evaluative/Appraisal Information)161

14.2.4文化信息(Cultural Information)161

14.2.5召唤性信息(Vocative Information)162

14.2.6美学信息(Aesthetic Information)162

14.2.7风格信息(Stylistic Information)162

14.2.8提示性信息(Information of Tips)162

14.3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及其可操作性准则163

14.4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的实证分析164

14.4.1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在一级主题翻译中的应用164

14.4.2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在二级主题翻译中的应用166

14.4.3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在三级主题翻译中的应用168

14.5小结169

第15章“信息性质”与“信息价值”171

15.0引言171

15.1目的—策略原则及其理据性171

15.2对个案分析的可操作性阐释173

15.2.1超越事物表象认识,拓展宏观理论视野173

15.2.2微观论证与宏观阐释互动,深化本质规律认识177

15.3小结180

第16章“信息突出”与“经济简明”策略原则181

16.0引言181

16.1对外宣传文本翻译原则的理论特征182

16.1.1对外宣传翻译的原则范畴182

16.1.2“经济简明”策略原则182

16.1.3可操作性准则183

16.2语义逻辑与认知语言学的若干概念184

16.2.1关于评析的概念框架184

16.2.2语词、概念、定义与语义特征185

16.2.3预设、蕴含与话语含意186

16.3对《国防》英译文的评析188

16.3.1词汇/短语层188

16.3.2句法层的概念相悖、重叠、冗余192

16.3.3概念与句法逻辑错误195

16.4小结196

第17章 科技翻译“解惑”原则观197

17.0引言197

17.1科技文本语符(序列)的“意指距离”197

17.2科技文本翻译的“解惑”原则观199

17.3解惑“碳基前身”:文本的“真值”求解200

17.4小结203

第18章 翻译活动中的预设思维204

18.0引言204

18.1词汇语义预设204

18.2事实预设206

18.3事态预设207

18.4情景含意预设209

18.5语用预设209

18.6范畴预设211

18.7结构预设212

18.8存在预设213

18.9小结214

第19章 意义本体论批评与价值评判的逻辑基础215

19.0引言215

19.1对“翻译的非逻辑特质”的几点认识216

19.1.1意义本体论翻译批评的逻辑基础216

19.1.2翻译价值评判的逻辑基础218

19.2反“逻辑”与斥“科学精神”观的实质221

19.3批评理论的系统建构与批评实践的辩证关系223

19.4小结224

第20章“语结”在双语转换程序中的表征226

20.0引言226

20.1释意理论模式226

20.2理论方法的运用:“语结”表征228

20.3“语结”的分类230

20.3.1英语“语结”类型230

20.3.2汉语“语结”类型231

20.4“语结”在英汉语际转换程序中的表征231

20.4.1隐性“语结”232

20.4.2半隐性“语结”236

20.5“语结”在汉英语际转换程序中的表征237

20.5.1隐性语结237

20.5.2隐性(外位)语结239

20.5.3半隐性语结240

20.6小结241

参考文献242

热门推荐